刘怀志,李建光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论《淮南子》之养生与养性及其辩证关系
刘怀志,李建光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2)
养生与养性是《淮南子》神仙修炼术中的关键性的技术,《淮南子》认为养生是修仙的基础,养性是修仙成功的关键,养生与养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淮南子》;神仙修炼术;养生;养性
刘安之《淮南子》的神仙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有一套奥妙无穷的关于人的长生久视的技术体系在支持它。刘安之认为,人通过这一技术能修成“真人”。这一技术大部分记载在《鸿宝》《苑秘书》中,可惜已散佚;但通过《淮南子》和《淮南万毕术》仍然能概括出这一技术体系。它的关键技术是养生与养性。养生是基础,养性是关键,养生与养性形成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养生在《淮南子》中主要是指人体(即形体)的修炼,即修仙的基础。它将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包括医学、健体养身术、天文、地理等方面)有机地融入其中,形成了既重服气又重服食的综合性养生理论与技术。服气即是吐纳术,服食即是丹药与饮食。同时,它很注意地理环境、季节气候与养生的关系。
1.1 吐纳术
吐纳术是一种重要的关于气的修炼方法(也是中华气功的原始基础)。《齐俗训》指出:“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吹呕呼吸,吐故内新”,即为吐纳之术。《淮南子》认为,单纯的吐纳术仅是养形之术,而非修仙的最终手段,只能为基础。《淮南子》认为,气是介于神与形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物质,气是“生之充”,所以非常重视炼气的功夫,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呼吸法,使人之“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耳目清、听视达矣”。充分肯定了吐纳术能使人吐出废气、更新与充实内脏的精气,从而达到“血气无滞郁,五脏无蔚气”的健身(即养形)效果;能使人胸腹充实,精神饱满,嗜欲就自然减少,进而促进人身体的内脏系统平衡,使内脏的血气更加纯和专一而不外泄,随之精神更旺盛,就能出现耳目聪明的良好状态,达到炼形、养气又能养神的功效。
1.2 内服丹药
内服丹药是神仙家以达到健身与长寿目的的一种养生法。在《淮南子》中这方面的体现不多,但也还能找到一些痕迹的。其一,《淮南子》相信有饮之不死的丹药,而且在努力地探索如何获得长生不死之药。《览冥训》曰:“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说林训》的记载:“人食署石而死,蚕食之而不饥,鱼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肌,”《览冥训》的记载:“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以其属骨责其生肉,以其生肉论其属骨,是犹王孙绰之欲倍偏枯之药而欲以生殊死之人,亦可谓失论矣”,可以看出刘安及其宾客是进行了大量的药物试验与临床观察,或者说他们收集与总结了很多先人的药物学经验知识。其二,《淮南子》相信饮食可以对人的夭寿智愚产生影响。《地形训》曰:“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奰,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概括出所进食物质的性质能影响进食者的生物属性,并使之具有相应的特性之规律。刘安等人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推出药物能改变人的某些生物属性,从而使人达到“神明而寿”,进而“不死而神”的境地。在茆泮林集辑的《淮南万毕术》中也可以找到证据加以印证,如:“天雄鹳胎,日行千里。注曰:取鹳鸟胎于月中暴,一旦增天雄一,月用三十天雄,而并治为丸,大如梧子,欲行,吞一丸,再螣蛇和天雄胆服,即行千里……乌啄蛇肝,病不苦。注曰:蛇肝和丸,令人不倦。”“八月榆檽,令人不饥。以美酒渍榆檽曝干,以清梁米、紫苋实,蒸令相合,欲不食者,三指撮酒服之即不饥耳……取蜘蛛二七枚,内瓮中,合肪百日,以涂足,得行水上……曾青为药令人不老。”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刘安及其宾客在积极地从事通过药物以求健身、轻身、不食、却老的探索性工作。
1.3 顺应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利养生
在《天文训》《地形训》及《时则训》等篇充分地体现了刘安的选择地理环境、顺应季节变化以利养生的思想。首先,在《天文训》中构建了一个以宇宙论为依据的天人应符的理论模式,指出:“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将天的四时运行与人体结构及人的行为相关联,认为人必须顺应天的运行规律。接着将人的起居、饮食与季节气候精细地对应起来。在《时则训》规定了顺应天的四时十二月季节气候变化起居饮食所应遵循的具体要求,指出:“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其味酸……食麦与羊,服八风水……孟夏之月……盛德在火……其味苦……食菽与鸡,服八风水……季夏之月……盛德在土……食稷与牛,服八风水……孟秋之月……食麻与犬,服八风水……孟冬之月……盛德在水……食黍与彘,服八风水。”将天的四季与人的五脏及所食之五味、五谷及五畜关联起来,认为人应在相应的季节与月份中进食相应的食物,且认为应有所搭配才有利于养生。在《地形训》中提出了居住地对人有影响的看法:“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暗,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怄;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皆象其气,皆应其类。”提出了环境对人的体格、气质、夭寿、智愚等的影响。运用归纳及类推的方法将直观经验进行了理论的提升,它提出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并在养生上给予注意,在现代仍然很有价值。
《淮南子》之养性是指人精神的修炼,是最为用力强调的一个方面,视其为修仙成功的关键。养性的依据是其宇宙发生论,《精神训》指出:“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天地的本性是静、宁,是道的有象形式。人必须效法天地,做到静漠、虚无,才能达到神明与道居的真人境界。《俶真训》设定:“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人间训》认为:“清静恬愉,人之性也。”《淮南子》认为人本性是宁静的,人只要依其本性生活就能与“道”同居,达到神明之境。但人很难依其宁静之本性去生活,因为“夫性命者,与形俱出其宗,形备而性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矣”。“性命”即指“精神”,“好憎”就是人有了分别之心、嗜欲,正所谓“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由此可见人返性之难。《淮南子》坚定地认为欲修真成仙必须返性合道。所以,养性是围绕着“返性”这一关键而展开的。《淮南子》对治嗜欲的办法就是两条:一是“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的达观主义的人生观;二是“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的朴素主义的生活观。
2.1 “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的达观主义的人生观
胡适先生在《淮南王书》指出,《淮南子》及刘安的人生观是达观主义的。《精神训》曰:“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亦物也,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虽然,其生我也,将以何益?其杀我也。将以何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此以“道”的宇宙发生论为逻辑起点,认为“万物总而为一”,故知一则无不知,也就可以齐物我、齐生死,进而可以无憎爱、利害等,顺应自然而处。如此即能达到“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的效果。“得生”可理解为“养生”,也可理解为“长生”。因为“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矣;齐生死,则志不慑矣;同变化,则明不眩矣。”其将“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的达观主义的人生观视为对治嗜欲、修真成仙的有效措施。
2.2 “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的生活观
《淮南子》于形而上,即持达观主义的人生观,于形而下则持朴素主义的生活观。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即表现为朴素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它要求人们“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适情而行”。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只要做到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居足以容身不求多余的东西就可以了。这种生活观是要人们顺其本原之性自然地生活。《淮南子》抨击衰世儒者的生活观,认为“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故目虽欲之,禁之以度,心虽乐之,节之以礼;趋翔周旋,诎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总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悲人”。若此,则“虽情心郁殪,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莫能终其天年”,其反对违反人本原之性的禁欲主义及其人为的礼仪制度。同时,也反对无节制的享乐主义与纵情妄为的行为。认为贪恋“高台层榭”“文绣狐白”“珍怪奇异”的物质享受贪恋名势等会影响人的情志,欲修真之人在生活中应该“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情者,不以滑和”,若如此者,则“耳目神明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也就是说,奉此朴素主义的生活观去生活就能使之精神恬静、形体安逸,内外和洽。这就是符合于“道”的生活。
《淮南子》视修炼为一个过程,既突出养性(精神修炼),也关注养生(形体修炼),使养生与养性达到高度的辩证统一。
3.1 突出精神
《天文训》指出:“清阳者薄靡为天,重浊者凝滞为地,清妙之合精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精神训》指出:“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按《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天为清阳之气,是先于地而生成存在的,地是重阴之气,是后于天而生成存在的,由此推演,则得出人的精神为清阳之气,是先于形体而生存的,人的形体为重阴之气,是后于精神而生存的结论。天是有象无形的,接近“道”的性质,地是有象有形的。从逻辑上讲说,天优于地,照此类推,则精神优于形体。故《淮南子》神仙修炼论突出精神的修炼。依据《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来说,成为天地之气是有限的,《天文训》认为:“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气是有限的,只有道才是无限的。因此要突破有限。这就是重精神修炼的依据。《淮南子》提出修炼的目的是:“性合于道也。”性是精神的另一种称谓,即精神、生命是互通的。
3.2 养生对养性的重要作用
《精神训》说:“若吹呴呼吸,吐故内新,是养形之人也……形有摩而神未尝以及发挥农村中小学和在农村的厂矿企业化者,以不化应化,千变万抮而未始有极。”此并非否定养形,而是说仅仅养形是不够的。因为形体终究会消亡,而精神不亡,所以,修炼的根本就在于养性。《泰族训》指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泰族训》又指出:“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照此看来,《淮南子》认为呼吸吐纳之术是既养形、又养性的方法。《原道训》曰:“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沈浮俛仰。”因此,三者必定应均得到养护,精神才会旺盛。
《淮南子》在《庄子》人之生死气化论、《管子》的精气论和《荀子》的“形具而神生”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其较系统的形神论。从经验层讲,它认为精神来自于天,形体发自于地;从本源论(先验论)上讲,天、地、人与万物均源自元气,元气由道而生,人是由阴阳二气而生的。所以,从本源和本质上讲,人是由气构成的。这就使《淮南子》的形神论由二元论转向了气一元论。精神是清扬之气,形体为浊阴之气。同时,在经验层面,《淮南子》认为在精神与形体之间存在着气,神、形,三者协同一致构成有生命的人。生命止,则形体归于地,精神归于天,精神永存,存在的质量是不同的。真人得道,精神与道合一,其精神是至纯至粹的。《淮南子》从宇宙论的高度阐述了人的神形关系,分析了人修真成仙的根本为人之精神。因此,《淮南子》非常重视人的精神修炼。然而,《淮南子》的神仙修炼也并非只讲精神修炼,它强调形体修炼的辅助。从《淮南万毕术》来看,刘安还是很重视形体修炼的。只不过认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是将人的精神修炼放在首位,形体修炼是辅助地位的。所以,《淮南子》既突出精神修炼也关注形体修炼,使养生与养性达到辩证统一的关系,形成了一门系统的神仙修炼技术。
[ 1 ]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 2 ] 刘安撰,孙冯翼辑.淮南万毕术[A].丛书集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G80
A
1674-151X(2011)07-152-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7.076
投稿日期:2010-12-29
刘怀志,讲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