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枝蔚和康熙己未年的博学鸿词考试

2011-08-15 00:42沈来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名作欣赏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书小传博学

⊙沈来红[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孙枝蔚和康熙己未年的博学鸿词考试

⊙沈来红[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孙枝蔚是清初很有影响的遗民诗人。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七年清政府有博学鸿儒之选,孙枝蔚也应征进京了。但史料对他是否参加了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考试,却有不同的说法。本文想结合孙枝蔚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对史料的不同记载加以澄清,以证实孙枝蔚确实参加了博学鸿词考试,只不过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参加的。

孙枝蔚 博学鸿词 心态

清政府以异族入主中原,很多汉族士人都抱着不合作甚至反抗的态度。为了显示自己的“求贤若渴”,拉近和汉族民众的关系,清政府费了不少心思,先是征召“山林隐逸”,效果并不理想,后又征招“博学鸿儒”,修明史,不少人入其彀中,再后来是编修《四库全书》,这时已经得到了汉族士人们的积极配合。不过在清初,多数人还是坚守着民族气节的,像屈大均、陈恭尹、吴嘉纪、杜、阎尔梅,还有“清初三先生”、张盖等,都是宁愿清苦终生,也不愿出仕新朝之人。清政府在征召汉族士人的过程中,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是否参加“博学鸿词”的考试,很大程度上成了检验汉族士人是否有“遗民”气节的“试金石”。作为清初很有影响的遗民诗人,孙枝蔚和“博学鸿词考试”的关系就有必要弄清楚。而史料对这件事的记载多有出入。本文想结合孙枝蔚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对史料的不同记载加以澄清,以证实孙枝蔚确实参加了博学鸿词考试,并对他应征考试的心态做简单的分析。

两种不同的记载

记载孙枝蔚生平事迹的文献很多,不过对他和博学鸿词考试的关系却有两种不同看法,简单地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孙枝蔚没有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的,比如《皇朝文献通考》记载:“枝蔚字豹人,三原人。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以老病不能入试,授中书舍人。”①《四库全书总目》记载他:“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以老病不能入试,授中书舍人罢归。”②《清史列传》记载他:“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以年老不能应试,特旨偕邱仲仁等七人授内阁中书。”③《清史稿》说他:“以布衣举鸿博,自陈衰老,乞还山,遂不应试,授内阁中书。”④这四种书皆为官修。后来的《扬州历史人物辞典》继承了它们的说法。⑤而记载孙枝蔚虽有推辞,但最终还是参加了博学鸿词的考试的材料更多,比如《今世说》说:“孙豹人应诏入都。初以老病辞,不许。”⑥《名家诗钞小传》记载:“(豹人)屡求罢不允,促入试,不终幅而出。”⑦《陕西通志》说他:“康熙十七年举博学宏词,入都,以年老求免试,不许,及试被落。南归,会诏下吏部,令视与试诸人有年高学赡者授京衔以宠其行。部拟初授正字,特授内阁中书舍人以归。”⑧还有《鹤征录》、《己未词科录》(此书对李集等的《鹤征录》有所增改)、《国朝诗人征略初编》、《碑传集》(此书中的《孙枝蔚小传》与《名家诗钞小传》关于孙枝蔚的记载相同⑨)、《文献征存录》⑩、《清朝先正事略》(此书写孙枝蔚考试部分和《名家诗钞小传》基本相同,写他“性抗直”、“好谈兵”的性格部分又与《碑传集》基本相同)⑪,还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此书转引了《文献征存录》和《名家诗钞小传》)⑫。在这一类材料中,后出者往往依承前说,总体上都认为孙枝蔚参加了博学鸿词考试。

孙枝蔚参加了博学鸿词考试

对这两种不同的记载,我们该相信哪一种呢?孙枝蔚自己的作品应有更强的说服力。他在康熙戊午年作了《吴次罢官后重过江都值予将北上为作此歌》,这首诗题目中的“予将北上”应该就是北上应博学鸿词之召的。⑬(注:本文所引孙枝蔚诗皆出自《溉堂集》,因数量较多,下文不再详注)据《清史稿》记载“:(十七年戊午春正月)乙未,诏曰‘: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机余暇,思得博通之士,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⑭他的《夜过汪舟次寓居,适邓孝威、吴天章亦至,因留饮赋诗》后注中有“:客主同因被征留长安”之语,点出了北上的原因。他的《阅邸报见群公荐表滥及野老姓名将修辞启先成二诗》说明这时他已看到邸报,十分感慨。于是他又在《见征入京后作》中写道“:百八十人何济济,都是博学且鸿词。……布衣老死甘云壑,岂料遭逢类荔支。”不仅说明他已经被征召入京了,还点出了被征之人约在一百八十个左右(《己未词科录》:“康熙十七年内阁奉上谕求海内博学鸿词之儒,以备顾问著作,时阁部以下内外荐举者一百八十六人。”正好与孙诗相互印证⑮),最后感叹自己像荔枝一样被“运”到京城,要供“翠眉之一笑”了。从这些他自己的作品中可以判断,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孙枝慰应征进京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清政府并没有马上组织考试,而是给他们提供些银米,让他们留在京城。孙枝蔚《书怀》诗即写于此时,诗中有注“:时蒙恩谕令户部月给应诏诸人银三两米三斗。”据《己未词科录》记载“:康熙十八年正月十七日奉上谕吏部……应荐人员已经陆续到部,欲行考试,因天寒晷短,恐其难于属文,弗获展厥蕴抱。今天气渐已融和,应定期考试。……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召试于体仁阁。”⑯可知,等到了第二年,清政府才组织他们参加考试。

那么,孙枝蔚到底有没有参加这次考试呢?在《己未词科录》中有一份名单,列出了部分应征者的种种情况,包括特授内阁中书临试告病、丁忧未与、未试病故、未试致仕、患病行催不到、到京称疾不与试、与试未用、辞不就、后期未试、举不及期等,这里面都没有孙枝蔚的名字,他被列入了“特授内阁中书年老者七人”之中,可见他并没有“遂不入试”⑰。乾隆年间他同乡刘绍编有《二南遗音》也说他“: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辞不允,促入试,未终场出。以品望素著,特授中书舍人衔。”⑱《清朝先正事略》载他开始本想以老辞考,但吏部官员认为他不老。后朝廷要以老赐官,他又说自己未老,但吏部官员又定说他老了,定要赐衔给他。《附李屺瞻诗》后有一条注“:初将试,豹人诣吏部以老病辞,部谓豹人未老。及后验视年老者将授官,豹人复以年老辞,并授部臣前语,先后词气激切控辨甚力。”可以看出,孙枝蔚当初也曾经以年老推辞,但并未获允,他最终参加了博学鸿词考试,《皇朝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清史列传》《清史稿》以及后来的《扬州历史人物辞典》关于这点的说法并不确切。另外,《清史列传》卷七十一载:“(孙枝蔚康熙)三十六年卒,年六十七。”这里的“三十六年卒,年六十七。”应为“(康熙)二十六年卒,年六十八。”

尽管孙枝蔚不想考中,而且也没有考中,但清政府的“恢恢天网”是不愿漏掉他这条“大鱼”的,他照样先被“赐衔”,然后才被“放归”。《文献征存录》记载孙枝蔚“:以布衣举博学鸿词,辞以老病,不许。吏部集验于庭,年老者授衔使归。尚书见枝蔚鬓发皆白,曰:君老矣!对曰:未也,我年四十进即若此,且我前以老求免试,公必以为壮。今我不欲以老得官,公又以为老,何也?尚书笑之,卒予司经局正字回籍。”(《今世说》和《名家诗钞小传》也有类似记载)《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转引此篇,不过里面的“卒予司经局正字回籍”改成了“卒授中书舍人衔回籍”,这处改动应是合适的。《陕西通志》和《名家诗钞小传》载,他先被吏部议授“司经局正字”,所以有《吏部奉旨议授布衣六人正字职衔,枝蔚与焉,因记此》《奉酬王贻上侍读见贺授正字职衔放归故山次来韵》之作。后因康熙帝嫌所议职衔不够高,特赐了“内阁中书舍人”衔,所以他后来又作了《部议初授布衣及生员贡监生年老者六人为司经局正字疏上,上特命进内阁中书舍人,复增未与试者二人同授是官再纪二诗》《李屺瞻见贺进衔中书值六十初度兼送南还次韵奉酬》等诗。从此,他的身上就打上了清政府的“烙印”,抹也抹不去。

孙枝蔚应征考试的心态

因为清政府屡次三番地利诱与威胁,康熙十七年清廷征召博学鸿儒之时,据《柳南随笔》记载,出现了“隐逸士亦争趋辇毂,惟恐不与”⑲的局面。且有人传说孙枝蔚被荐后对此“喜动颜色,脂车秣马,惟恐后时”,因此他好友杜作了《与孙豹人书》,说:“今所效于豹人者,质实浅近,一言而已,一言谓何,曰:勿作两截人。不作两截人有道,曰忍痒;忍痒有道,曰思痛。”⑳劝他要铭记国亡家破之痛,不要为清廷的引诱所动。此文被收入《清文选》,刘世南、刘松来在此文后作了简单的评论“:杜此信虽苦苦相劝,终难阻止,这可以看出威武不屈之难,但也可尽显杜风节之高。”㉑也点出了孙枝蔚最终还是北上了。赵永纪《清初诗歌》一书中转引了郑方坤《变雅堂诗钞小传》对此文的评论“:孙得书惭恚弥月。既逼于朝命,不得辞,应试不终幅而出。”㉒张春树、骆雪伦在《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中的一条注里说:“1679年孙枝蔚去北京不情愿地参加‘博学鸿词’科举考试。他落榜以后退休在扬州,远离官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㉓指出了孙枝蔚北上的“不情愿”和“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的选择。

其实孙枝蔚对功名看得很淡,他的《书怀》:“身如橘柚病于北,心似鹧鸪飞向南。陇上全家能习苦,床前稚子待分甘。……俗知庄舄甘贫贱,抱病终朝作越吟。”露出思归之情。《再逢项眉山学士》“:老懒惟应着鹤冠,何心作赋对金銮。”也表达了自己想过那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不愿在金殿之前作赋承欢。《出京》“:自笑身如老牛,黄金岂可笼头。……往日名衔不恶,今成添足之蛇”,更有悔恨之意。在得知被授中书衔之后,他就在诗中说“:拜谢须朝服,羞惭对钓竿……他时戒吾子,不必上铭旌。“”凭说中书荣贵,归来自号山人。”都可看出他对自己得了“中书舍人”这个“尊荣”之衔毫无欣喜之意,反而觉得是“添足之蛇”。此年之后,他在诗中也就很少再提这回事了。对那些不去应征的人,他十分推崇,尤其是在写李中孚诗中说“:不上征车拼饿死,闻风愧煞懦顽夫。”对宁死不应征的人给予了极高的赞扬,这其中也不无自己的羞愧之情。

从别人对他的记载,还有他自己的诗作看,孙枝蔚虽然没有像顾炎武那样以死拒征,但他也保持了一个遗民应有的气节,最起码没有去“干禄”。他的应征应是出于无奈,能被授衔更是个意外,他没有实际做过清政府的一天官,还只因一个“虚名”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误解,被很多人排斥在“遗民”诗人之外,可以说“得不偿失”。所以,应征博学鸿词并被授衔,其实是孙枝蔚心灵上的一道伤痕。

① 《皇朝文献通考》,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3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10页。

③ 《清史列传》,见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104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800页。

④⑭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355页,第196页。

⑤ 王澄之:《扬州历史人物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⑦ 郑方坤:《名家诗钞小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3页—第54页。

⑧ 刘于义、沈青崖等:《陕西通志》,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57页。

⑨ 钱仪吉:《碑传集》,见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109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335页—第336页。

⑩ 钱林、王藻:《文献征存录》,见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011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795页。

⑪ 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见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19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468页。

⑫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见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181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771页—第775页。

⑬ 孙枝蔚:《溉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10页。

⑮⑯⑰ 秦赢:《己未词科录》,见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014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58页,第12页—第14页,第27页—第36页。

⑲ 王应奎:《柳南随笔》,见《续修四库全书》11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㉑ 刘世南、刘松来选注:《清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第14页。

㉒ 赵永纪:《清初诗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㉓ [美]张春树、骆雪伦:《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作 者:沈来红,文学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中书小传博学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子宫“小传”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一道圣旨的出台流程
你可知道一道圣旨的出台流程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严师出高徒
“博学”的鹤先生
博学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