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媛媛 景 东
在欧几里德的几何体系中,三角形是指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平面图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追溯三角形的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原始时期的岩画(图绘或凿刻在岩石上的图画,或被称作崖壁画)上就已经出现形似三角形的图像符号。最初,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原始人借助岩画这种原始的表达方式来记录和摹写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但很少有特定的含义。其中,三角形图像出现在岩画中主要是用来记录和描摹自然界中的山、人的身体或者弓箭等具有三角形状的实物。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类自身不断进化,逐渐有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和意识,这时岩画中的三角形符号就不再是作为一种或一些孤立的符号而存在,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艺术象征。用三角形勾勒出鱼的形象是先民在狩猎之前画在岩壁上用来表达捕获到大鱼的愿望和祈福。由于对自然物象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的局限,对自然界的奇异现象就会产生种种神秘观念和宗教意识。当人们将自己的这种具有神秘属性的感知用符号的方式和形态表现出来时,这些符号或图形图式,必然带有各种神圣、神秘的灵验意味,甚至认为具有与原有物象同样的功能与神性。因此,三角形符号有时作为一种抽象式图腾,被赋予了一定的神性,将它画在岩石上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力、神灵的崇拜与敬畏。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三角形作为一种抽象符号和元素开始出现在史前石器和用具上。从七千多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开始,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中就有许多三角形花纹。三角形花纹富于变化适合于各种器物和装饰面的起伏转折,纹样变化自由,视觉效果好,而且三角形纹样绘制简易方便,有较强的规律性可依。虽然三角纹以装饰艺术形式而存在,却不仅仅以装饰艺术的意义而出现,而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历史根源。半坡类型彩陶许多细颈瓶的顶部以小口为中心的平面上,多有四方位对应组合的三角纹,这一特征体现了织女星在不同季节相对于北极星的方位组合,从而成为四季划分的符号标志。体现出先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一定自然规律的感悟与认识。另外,三角纹所包涵的数理寓意也决定了彩陶纹饰多以抽象三角形纹形式而存在的重要特征。彩陶盆唇部三角纹与三条并列短线纹相组合形成一周圈纹饰带,九组三条并列短线纹相组合之三倍于九的数理内涵,正是目力所及恒星月的周期日数,也正是盆内花纹形式寓意象征的延伸与发展。①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皿的图案和纹饰也有许多规则而变化的几何纹,其中包括三角形花纹,表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
后来,彩陶上的一些符号演变成甲骨文。因而三角形也随之在汉字上发生了各种变化,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三角形符号、元素被广泛应用到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创作领域,并创造出惊人的艺术效果。比如,夏加尔的作品《静物》利用布纹勾勒出的线条营造出多个三角形,并通过透叠分割处理,用圆形和梯形打破三角形,使不稳定的、单薄的尖角得以缓和与充实,达到了独特的和谐美。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巴黎卢浮宫的扩建中,创造性地运用三角形元素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享誉世界。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②中,利用多个三角形区域进行构图:整个画卷分为四个小三角线区域,耶稣在整个大三角线的顶点上进行突出,4个不同小三角形都有各自的中心,但又都在整个大三角形中,这样使画面形散而神不散,结构明快简洁、突出重点,与此同时又给人留下了视觉的悬念和想象的空间。美国建筑师富勒的作品即1967年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而建的美国馆,是一座由无数三角多体形支架拼合而成的大圆球,直径76米,高达10层楼房。
古往今来,从最初的壁画、纹样,到艺术创作的工具,再到承载思想观念的符号,三角形的发展、使用和意义始终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与当时的主流技术与艺术、设计联系在一起。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崛起,大大拓展了人类交流和认知的空间,三角形开始作为一种数字化符号在网络中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cyberspace)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在这个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撑的虚拟世界里,三角形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基本元素参与构建网络空间。根据三角形建构的网络空间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其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网络空间的三角形表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网络空间中二维图像和三维网络空间的基本构造单元;二是,网络空间的三角形社会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关系主要表征的是网络空间中,存在主体人与人、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
在网页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具有前进后退功能的控制按钮、具有播放视频功能的开始按钮以及具有方向导航功能的指示图标等等,它们都是由三角形图形组成的二维平面空间,似乎已被大多数人认可,只有三角形才是最能代表这些功能并且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图形,这似乎存在一种必然性的因素。奥地利著名美术史学家李格尔认为:“几何风格学并不是在地球上特定的某一地域产生后再拓展、传播到其他地区的,而是在地球的各个地方自发产生的。同时,与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到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因此,三角形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自然物抽象而来,表现出简洁的几何化特征和高度的秩序感。三角形的这种高度简化的特征,既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的习惯,也表达出潜在于人体内部的秩序感。贡布里希认为:“正因为几何形状在自然界中是很少见的,所以人类的脑子就选择了那些有规律的表现形式。大家一般都公认,有规律性的表现形式是具有控制能力的人脑的产物,因此,他们与自然的混杂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大脑偏爱几何结构”。③这正反映了基于人类基本生理结构的三角形图形存在的必然性。因而三角形图形建构的网络空间所表现出的高度秩序性和稳定性特点,是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映射。
在网络空间中,以三角形为基本构成元素的页面空间展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在传统的网页页面设计中大多采用矩形模块的布局和分割,即不同的消息模块置入相应的矩形块中。传统各大主流门户网站的三栏结构就是这样的矩形分布,不同的信息模块分布在不同的矩形视觉区域,显然矩形的视觉区域整洁、分类清晰、易管理的特性。但与中规中矩的矩形视觉区域分布不同,以三角形作为视觉区域的分割单元,可以使整体页面的设计更加灵活。以三角形特别是正三角形为元素,也能够对矩形的计算机屏幕进行较大效率的分割和利用,满足不同模块的个性需求。另外,三角形的视觉区域分割,更能令人感到眼前一亮的新颖体验。因此,结合三角形的几何形状对网页中文字、图片进行定位和计算,颠覆了传统的页面布局方式,给人以一种个性的、灵动的视觉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发展进步,三角形建构网络空间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从组织和建构二维的平面图形发展到建构三维的动态的网络空间。
三维网络空间的构建与几何学、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和应用密不可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由于绘制简洁、易于实现,尤其适合硬件实现等优点,多边形网格形式来构造计算机空间中的物体是最为常用的,而其中三角形又是构成多边形的基础。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以三角形为基础的网格体系用以描述三维网络空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Casetl jua就提出了空间三角形曲面的概念,并且在1975年后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④和其他多边形相比较,三角形能够更加灵活地拟合、拼接出各种多边形,拟合复杂的边界,是最适合作为空间构造的基本几何图形单元。“三角网格被广泛用来组织几何数据以实现快速绘制,其它各种表示形式在进行绘制之前通常都会被转化成三角形网格。尽管有的图形系统也支持多边形网格的绘制,那也意味着由系统在绘制之前对该多边形进行任意三角剖分”。⑤因此,计算机图形学里用不同精度的多边形来表示和模拟物体表面,任意多边形都可以很方便地被剖分为三角形。
伴随着计算机各种硬件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显示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网络空间中显示和虚拟的场景、人物精度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普通的虚拟物品模型在网络空间中的搭建就耗费数万个三角形面片,大大增加资源的消耗。于是,三角网格技术的延伸:三角网格压缩、三角网格优化、三角网格简化伴随着三角网格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备受重视。虽然对所要构建的网络空间进行三角网格化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但基本原理都围绕着三角形展开,将虚拟三维对象通过多边形进行模拟后利用三角形组织结构,再基于特定的算法在计算机中进行拼接模型,渲染显示。其中涉及到的渲染、材质、光照等技术也与三角形密切相关。
从应用方面讲,三角形建构的三维网络空间主要包括三维交互网站、三维网络游戏和三维影视动画等等。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例。在GIS中通过网格和矢量两种方法存储地理参考信息,描述地球表面空间要素的位置和属性。而其中以网格为单位存储的信息可能是某种不规则多边形地理区域,那么显然三角形网格是最合适的网格单元;另外矢量存储法利用几何图形点、线、面描述客观对象,将不同的矢量数据覆盖于三角网格之上,而其中矢量表示连续变化时的不规则三角网TIN也应用广泛。由于以三角形为基础建立的地球地理信息系统其数据量庞大,可以在数据库中建立覆盖全球的与地理区域相关的各类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络提供卫星定位、卫星地图、汽车导航、灾难应急等应用服务。在3D电影《阿凡达》中,我们看到了神奇潘多拉星球,各种奇异迷幻的生物以及高大威猛的Navi人,如梦如幻,就像一场奇异世界之旅。而事实上,为了达到如此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技术人员在计算机上总共使用了几十亿个三角形来建构虚拟空间。又如被我们所熟知的3D网络游戏《虚拟人生》、《最终幻想》等也是借助计算机的三角网格辅助设计完成,即将计算机建构的三维空间进行三角形几何化切割与操作,从而实现三维网络空间效果。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网络是一种社会空间,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中人际交往的延伸,“具有一切后现代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平面化、碎片化、无深度、审美化”。在网络空间出现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传统的纸质媒介或电子媒介,如报纸、刊物、书籍、广播、电视等,其传播的特点都呈一种明显的单向直线性,即:传者→内容→媒体→受众→效果。在这一流程中,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位置,受众无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即便各种媒介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意在取得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但不论就其手段还是效果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无法真正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需求。随着技术和观念的革新,人们思维越来越活跃,渴望交流和思想表达的欲望也愈加强烈,网络空间为了满足大众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需求,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而“网络”〈——〉“人”的双向传播越来越普遍,于是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网络之间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现出三角形——“人——网络——人”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的传播方式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多向互动传播。人们进入网络空间,就可以任意地加入网络传播的过程,能够采取发帖子、网上聊天等种种方式,实时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能够用自己的观点和声音改变网上传播节目的内容、进程以及方向,充分地在传播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自己也成为传播的主角之一。网络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网络传播的信息,每个上网者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其进行修改或否定,受众的个体化趋向更为鲜明。与此同时,不同的受众个体之间,受众个体与网络媒体之间,受众个体与传播者之间,不同的传播者之间,不同的网络媒体之间,都可以互相平等地交流、对话,甚至交锋,真正实现了不同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互动。网络空间,恰恰是在这种以三角形为结构基础的多向互动关系中实现了自我,超越了传统媒介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目,给人以一种愉悦和自由的生存体验。可见,三角形结构的网络关系符合人类心智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康定斯基认为,对于每一种绘画元素,“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实际上,外在的形并不具有一件绘画作品内容的特征,而这种力度等于活跃在这些形中的张力才成其为内容。”⑥同样,在网页平面设计中,并不是组成元素的形而是活跃在这些形中的张力聚集成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涵。其中,三角形元素具有独特的内在张力,因而成为网络页面表现运动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内在生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当网页分布过于平均,画面普遍没有亮点时,打破通体的平均尤为重要,利用三角形表现出向前或向后的张力能让整个页面富有动感和延伸性,既可为页面起到修饰的作用,又能作为信息的承载模块,两者有机的融合并不让人觉得倾斜的标题不好识别或者有碍阅读,反之更能让整个页面富有形式感和表现力。三角形的运用加上素材和圆形的穿插结合,让整个页面具有动感,同时视线又随着斜边的走向带入至素材和标题之上,具有张力的同时又让这些三角形起到一个很好的视觉导向作用。形与色总是相伴相生的,无论三角形如何抽象,其内在联想的力量,总能建立起相互间的对应关系。康定斯基在他的著作《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提到根据角度的大小配以相应的颜色会发出不同力的声音:45°配以黄色,冷和受压抑;90°配以红色,敏锐和高度活跃;135°配上蓝色,孤单、细弱和呆钝。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们审美认知水平的提高,网页中出现了许多数字艺术作品,其中不仅充满了各种三角形元素,并且它们都在缤纷的色彩中被赋予了各自的生命特质,蕴涵着活力和情感,其内在张力一个接一个地由它生命的深处浮现出来,放出耀眼的光芒,从而使原本抽象的几何空间变成了活的生命并且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三角形构建的网络空间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应用,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形式服务于丰富、生动的内涵。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数学家卡尔·高斯就提出人类可以利用三角形符号向外星球生物发出信号试图与它们取得联系的建议。他建议把森林布置成一个个硕大的三角形,以吸引外星人来到地球与人类相会、合作。卡尔·高斯认为三角形不仅是一个几何图形,而且是一种神秘的富有灵性的语言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信息。进入网络空间,特别是在人们的视觉感官上,以数字化的三角形为基本元素构建的空间更是发挥出颇有人情的灵性之美,它不仅具有醒目的形态象征,而且蕴涵着智慧与情感。例如QQ的消息提示图标就是由一个三角形和带有省略号的圆角长方形组成。长方形就像天空中的云朵,又像水中的泡泡,三角形好比一只小手告诉人们它指向的地方有新的消息。由于添加了三角形元素,图标显得更加生动富有人情味,而且它所传达的信息亲切易懂。QQ界面中还有能够与用户互动的三角形图标,即当用户点击界面中的一个倒三角形图标,它就会立即转向右侧,同时,原来显示的聊天信息也被隐藏起来。在网页中三角形的图标还有许多,有指向功能的、有播放视频功能的还有提示信息功能的三角形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三角形结构的网络空间具有丰富内涵和无穷表现力。除了三角形组成的二维平面空间以外,三角形建构的三维网络空间同样具有功能丰富、内容生动的特征。比如国内3D网络游戏《旺角》中的主要角色就是正三角形男性和倒三角形女性的卡通形象,它们各负其责,在游戏中完成不同角色的扮演,并且根据颜色、正反三角形的不同搭配,来表现三角形角色不同的性格取向。无论从形象设计还是从游戏功能的设置都展现出设计师的无穷创意和想象力。总而言之,三角形是一种蕴涵着情感与内涵的视觉符号,它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是充满智慧与灵性的,既能表现出艺术内在的张力发出精彩而和谐的声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沉浸其中的感觉,又能传递丰富情感和信息,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完成信息的交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美和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网络空间的构建离不开主体的创造,包括三维网站、游戏、动画等都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再现与创造出三维的动态空间,在其中,三角形作为网络空间构建的重要元素,它的表象不再明显,而是它的功能被凸显出来,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三角形图形或图像,而是它构建出的似真似幻的三维虚拟人物、景象。如果将这样的三维空间比作人体的话,那么三角形就像人体的骨骼、细胞起着支撑和维系生命的作用。基于三角形建构的虚拟空间就其本质特性而言是通过计算机三角网格技术、运用数学方式捕捉、控制并显示电子活动轨迹,从而构造物体与生命运动的能量空间。而且,这种能量空间与其构成元素——三角形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埃及开罗大学戈赫德博士历时两年研究发现:金字塔结构能产生一种奇特的物理能量。美国物理学家格·帕特里克·费拉纳根也提出“金字塔能”理论,他认为,金字塔能实际上是一种微波效应,而三角形构造的特殊结构,能最有效地汇集来自各方面的微波,使它们谐振增倍,从而构成“金字塔能”。法国工程师杜拜尔在他的《形状波》一书中提到,任何形状和大小的构造物都会在其内部产生一种力场,一种能源。这种特殊的力场或与自然力场相互抵消,或增强或减弱自然力场。那么,三角形构造的数字化的网络空间是否也会产生一种力场,形成一种奇特的能量与外界物理空间中的能量进行交互作用——能量的增强、减弱或者相互抵消呢?目前,包括三角形构建的三维网站、游戏、动画等在内的网络空间还主要是视听觉技术复制的虚拟空间,基于三角网格技术的支持,在视觉上能够达到更加形象逼真的画面效果。人们通过点击鼠标或按下键盘按键向网络空间输入电子能量信息,进而网络空间中的物体随之发生运动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过程完成了虚拟能量与身体能量的简单交互。然而,由于人类身体的“在场”空间的消失,这种能量的转换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感官体验无法达到像物理实在空间中自然交流状态。值得欣慰的是,人类身体并不甘于消失而且要求在网络空间中恢复“在场”的欲望更加强烈,正逐渐外化为触/力觉、嗅觉等感官交互技术而试图改变人类与网络空间的能量交互方式。当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将身体运动本身释放出的内在之力注入到由三角形建构的动态能量空间中并融为一体,实现生命力向具有物理意义的能量信息转换,从而使得有机体的生命能量与无机体的物理能量交互融汇的时候,我们创造的将是一个基于三角形构建的新型空间形式。虽然这还只是一个人类的梦想,然而,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正在为人类构造一个游走于幻觉与现实之间的能量空间形式。到那时,基于三角形构建的网络空间将成为连接现实中生命本体能量场和虚拟能量场的桥梁。在这样的网络空间中,人们自然和本能地表达着自身的生命体验。
①蒋书庆《中国彩陶花纹之谜》,《文艺研究》,2001年6期。
②彭吉祥《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③[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范景中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④[美]Gerald Farin《曲线与曲面》,李双喜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⑥[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罗世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