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道教诗歌探析

2011-08-15 00:42河南罗明月
名作欣赏 2011年22期
关键词:高士道教

/[河南]罗明月

作 者:罗明月,郑州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道教美学、诗歌美学研究。

吴筠(?—778),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为唐代著名道士与诗人。《新唐书·本传》说他“通经谊,美文辞”①,赞誉他的诗可与李白“相甲乙”。而《旧唐书本传》则称:“(筠)词理宏通,文采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惟筠乎!”②由此可见其诗歌境界之高远。兼具道士与文人双重身份的吴筠,其修道和诗歌创作是相融相通的。他借助以诗歌写道教哲学、以诗入思、以艺进道的方式将自己的道教理论进行了极为巧妙的文学转化,从而突破了道教哲学的界限而跨入了文学的殿堂。

吴筠的诗歌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他在《玄纲论》开篇第一章及《形神可固论》中便指出: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③

夫道者,无为之理体,玄妙之本宗,自然之母,虚无之祖。高乎盖天,深乎包地。与天地为元,与万物为本。④

这里,他不但点出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指出了“道”的不可言喻的“虚无”、朦胧特性。接着,他对“道”的本体作了阐释:

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实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乾以之动,坤以之宁。寂默无为,群方用成。空洞之前,至虚靡测。元和澄正,自此而植。神真独化,匪惟巨亿,仰奴至尊,咸有所职。⑤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到,吴筠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道”为创生天地万物之母,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神仙信仰方面论证了“道”之特性。“太极”即元气,而促使“元气”自化的是“真精”,“真精”的特性是“自然”。“神明”即“真精自然”特性的表现。这个“自然”的“真精”,就是“虚皇”,而“虚皇”乃是高居九清之上,司玄化、总御万灵的道教理想人格——“神仙”,天地因之而动静,虚寂无为,至虚不可测知。对“道”的神学思考使他提出了神仙可学的主张。

吴筠的这种道教哲学思想影响到其诗歌创作,唐代宰相权德舆《中岳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论其创作云:“属词之中,尤工比兴。观其自古王化诗,与《大雅吟》《步虚词》《游仙》《杂感》之作,或遐想理古,以哀世道,或磅礴万象,用冥环枢,稽性命之纪,达人事之变,大率以啬神挫锐为本;至于奇采逸响,琅琅然若戛云璈而凌倒景,昆阆松乔,森然在目。”⑥

两朝重臣权德舆评价、衡估了吴筠诗歌创作的面貌、风格、成就,并指出他的诗歌创作是以表现和承载“道”为使命、职责的。吴筠的道教诗歌以主题类型来区分,大致可分为游仙诗、步虚词、怀古诗等。在这些作品里,他充分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表达了个人的修道理念与心得, 并阐发了他深入钻研的道教哲理。

游仙诗

《游仙二十四首》⑦主要描绘了诗人幻游仙境、超然物外、远离世俗的神思,对仙真道体的追慕和对修炼的精深体验。诗中整体表现了吴筠精湛的道学修养与深邃的文学造诣,也展露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吴筠游仙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他基本上摆脱了六朝人为抒发心灵苦闷而游仙的创作动机。他以道士的身份,直抒一己对学道修仙的体验,内容兼具说理与抒情,甚至发出“隐符千魔骇,鸣玉万帝悦。遂使区宇内,妖气永沦灭”(《游仙二十四首·其十八》)的声音,思欲斩妖除魔,匡正区宇。这是一般文人游仙者所欠缺的担当,他可以说是游仙诗自发轫以来第一位以大量诗作来描述个人宗教体验的游仙诗人。正如颜进雄先生所言:“吴筠诗中再三申论的理念思维与虔诚的入道欣慰,却赋予了仙乡中浓厚的宗教气息,这点可说是一般文人游仙诗所缺乏的。”⑧

吴筠在游仙诗的仙境叙述中,通过大量的铺排描写和形象的细致刻画,将道教的本质、修为与诗歌的意象、意境互相配合,来揭示神仙可学、仙界可信的思想。如“其五”云:

怡神在灵府,皎皎含清澄。仙经不吾欺,轻举信有徵。畴昔希道念,而今果天矜。岂非阴功著,乃至白日生。焉用过洞府,吾其越朱陵。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他对道教信念的真诚与实践,并将自己对修行之道的深切感受毫无保留地描绘出来。如“其八”云:

将过太帝宫,暂诣扶桑处。真童已相迓,为我清宿雾。清霞正可挹,丹椹时一遇。流我宴玉堂,归轩不令遽。

他通过精巧的构思,使所呈现的仙界的幽远飘渺之境显得饶富遐思,给人一种瑰丽炫奇的神仙情调,让人目不暇给,因而引发无限向往之情。

他的游仙诗常借助“群山”、“众海”之游来象征“仙乡”、“道境”的灵异和奇幻,并表达自身尽脱凡俗、渴盼长生,欲与仙人同享佳境的想象。如“其十七”云:

晨登千仞岭,俯瞰四人居。原野间城邑,山河分里闾……将期驾云景,超迹升天衢。

吴筠在诗中描绘出一幅别出心裁的仙游图,甚至融合了人间与室外仙境的种种景致,也寄托了个人对筑居其中的衷心期盼。

另外,吴筠在游仙诗中,通过对道教幻想的陶醉及对神仙美好、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愿望。对此,杨建波在《道教文学史论稿》中有一番精辟的诠释:“吴筠的游仙诗尺幅千里,以豪放的笔调,尽情地描写了幻想中的玉山琼阁,云海雾壑,仙禽神兽,将三十六天壮阔之景尽收笔底,而这一切意象之运用,都是为了渲染神仙世界的美好和自己的高洁情怀,空旷心灵,渺远胸襟,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意境形象,更阐释了‘道’的自然本质。”⑨如“其一”云:

启册观往载,摇怀考今情。终古已寂寂,举世何营营。悟彼众仙妙,超然含至精。凝神契冲玄,化服凌太清……

诗中通过超然名利欲望之外的仙人形象与人世间那些汲汲营营、谋求尘世虚名浮利的世俗之人的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置个人荣辱利害于物外,视世间得失生死于无睹的遗世高蹈、特立独行的主体形象和修道成仙的人生追求。

步虚词

吴筠的十首《步虚词》⑩在内容及形式上均不脱其“游仙诗”的窠臼,亦即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诗化的语言体式,阐述了个人对道教体验的深入见解和体会。他的步虚词所展示的世界,是超乎世外的虚空情境,也象征着得道者能达成“以兹保童婴,永用超形神”的至高无上境界。

由第一首开始,吴筠就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漫游仙境所见到的万象及风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处处浸润着逍遥之乐。如“其一”云:

众仙仰灵范,肃驾朝神宗。金景香照曜,逶迤升太空。七玄以高飞,火炼生朱宫。余庆逮天壤,平和王道融。八威清游氛,十绝舞祥风。使我跻阳原,其来自阴功。逍遥太霞上,真鉴靡不通。

诗首即以庄严的气氛揭开登仙的序幕,接着在仙景的衬托中,配合着诗人至诚的感悟与神话般的优游气氛,更使人感受到置身于逍遥欢乐之境的旨趣。

接着便是对仙宫和仙境“三天胜境”、“王闼琼林”、“西域瑶池”、“碧津荷花”等奇观雅景尽情遍览的精心刻画和细致描绘, 充满了诗情画意,颇有令人乐而忘返的浓郁雅兴。如“其二”云:

逸辔登紫清,乘光迈奔电。阗风隔三天,俯视犹可见。玉闼摽敞朗,琼林郁葱蒨。……良会忘淹留,千龄才一眄。

在描述出太虚仙境的盛景的同时,吴筠还提出了道教炼养的方法“凝气”、“炼形”、“忘心”等,从而阐发出了修道者的真诚感悟。

禀化凝正气,练形成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叶自然。帝一集绛宫,流光出丹玄。……不觉云路远,斯需游万天。

(其四)

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而我操其端,乃能出陶钧。寥寥大漠上,所遇皆清真。澄莹合元和,气同自相亲。绛树结丹实,紫霞流碧津。愿以保童婴,永用超形神。

(其十)

在这两首诗中,吴筠藉着仙境的陪衬,将他对道教的体验及感触,流露在字里行间。在第一首里,吴筠强调“凝气”、“禀神炼形”和“忘心”的重要。而在第二首中,吴筠则将自己化身为仙境中的主角,“阴阳二气造化万物,而他则操其端”,乃能超出造物者的境界,他并藉着此首诗告诫后学者只有保持赤子之心,永葆天真无邪、纯洁无瑕的心思,才能达到超越形神的理想。

怀古诗

吴筠在怀古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仙话典故来表达他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态度和对真隐士的企慕。更重要的是,他凭借这些典故与其道教修持的理念相结合,使其中隐含的意义极为深远。在每首诗中,吴筠除了对历史人物、隐士、神仙臧否评议,也间接表露出自身的体验与感触。其中对道教教义的启发与阐释,更是足以振聋启聩,发人深省。

吴筠的怀古诗主要有《览古诗》十四首⑪和《高士咏》五十首⑫。其《览古诗》运用大量历史典故,最主要的是借史实的迂回曲折、悲喜交欢、忠奸邪佞,以及现实的残酷无奈来抒发他对幽邃高远的道教哲理的深层感受。如“其十三”云:

玄元明知止,大雅尚保躬。茂先洽闻者,幽宜咸该通。弱年赋鹪鹩,可谓达养蒙。晚节希鸾鹄,长飞戾曾穹。知进不知退,遂令其道穷。伊昔辨福初,胡为迷祸终。方验嘉遁客,永贞天壤同。

他运用历史上张华的典故,说明如果未能守道知足而去追求名利,必遭杀身之祸。要想全身,须不为名利所拘,像范蠡那样不慕尘世名利而功成身退,逍遥江湖。如“其五”云:

吾观采苓什,复感青蝇诗。谗佞乱忠孝,古今同所悲。奸邪起狡猾,骨肉相残夷。汉储殒江充,晋嗣灭骊姬。天性犹可间,君臣固其宜。子胥烹吴鼎,文种断越铍。屈原沈湘流,厥戚咸自贻。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

在国家治理上,吴筠通过历史史实,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他认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自然宁静,人人各得其所:

圣人垂大训,奥义不苟设。天道殃顽凶,神明佑懿哲。斯言犹影响,安得复回穴。鲧瞍诞英睿,唐虞育昏孽。盗跖何延期,颜生乃短折。鲁隐全克让,祸机遂潜结。楚穆肆巨逆,福柄奚赫烈。田常弑其主,祚国久罔缺。管仲存霸功,世祖成诡说。汉氏方板荡,群阉恣邪谲。謇謇陈蕃徒,孜孜抗忠节。誓期区宇静,爰使凶丑绝。谋协事靡从,俄而反诛灭。古来若兹类,纷扰难尽列。道遐理微茫,谁为我昭晰。吾将询上帝,寥廓讵跻彻。已矣勿用言,忘怀庶自悦。

(其十四)

总之,吴筠在《览古诗》中一方面批判当时的统治者及政治现实,希望能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来治理国家;另一方面则以残酷的历史事实经验告诫现实中的士子应合道出世、全身远害。

在《高士咏》中,他通过对五十位高士的咏叹来表达内心对史上德行高尚、风范典雅人物的仰慕与崇敬。正如他在序中所说:

昔玄晏先生皇甫谧因其所美而著高士传,梁伯鸾有高士颂,愚今有高士咏。亦各一时之志耳。太初渺邈难得而详,洪崖之流,无迹可纪,故始于混元皇帝,终于陶徵君。举其绝伦,明其标的,为五十首,以吟讽其德音焉。⑬

此段话正表明其创作的旨趣所在。这五十位历史上堪为后人典范的高士,皆有其独特的风格,吴筠藉着每首诗赞颂古圣先贤,同时也在表明自我的心迹,期许个人能达成高风亮节的修持。

吴筠所歌咏的这些道教人物、神仙人物,均有足为后辈学习效法的高行懿德,或隐或仕,或守真无为,或著书立志,或清高自持,均有可观之处。如《许先生》:

大名贤所尚,宝位圣所珍。皎皎许仲武,遗之若纤尘。弃瓢箕山下,洗耳颍水滨。物外两寂寞,独与玄冥均。

他赞美许由“洁身自爱,不求名器”的精神,宁可抛弃即将到手的荣华富贵,昂然独自归隐过着简陋刻苦的生活,另外如“臧丈人”、“楚狂接舆夫妻”、“南郭子綦”、“向子平”、“严子陵”、 “庞德公”等均是像许由那样不求闻达、却名扬青史的隐逸高士。吴筠不但赞扬了隐居求志的高士,而且还歌咏了“行义达道”的典范。如《颜斶》:

高哉彼颜斶,逸气陵齐宣。道尊义不屈,士重王前来。荣禄安可诱,保和从自然。放情任所尚,长揖归山泉。

他称赞颜斶“道尊义不屈”,其不畏权势,不恋荣禄的精神,正符合了道教提倡的“清静修身”哲学。

吴筠还歌咏了高妙去俗、达道超凡的真人形象:南华真人庄子具有“放旷生死外,逍遥神明域”的豁达开阔的人生修养;冲虚真人列子持有“逍遥自在”的人生理想;洞灵真人庚桑楚(亢仓子)成为不慕虚名高位、 超然物化、守真还璞的典范;通玄真人文子拥有“功成不居”、而得以“超然于利害祸福之外”的高度智慧。

纵观吴筠所称颂的高士,无论是坚持理想、不羁流俗的隐士,还是行义达道的高洁之士以及修炼得道的“真人”,其志向、行为都符合道教的教理教义。可见,运用诗歌中人物的独特形象和鲜明个性与象征,来阐释其对道教的精深体会,并衬托自我内心的成仙渴望及树立个人高道德标准的期望,是吴筠《高士咏》的一大特色。

总之,无论是吴筠的游仙诗、步虚词还是怀古诗,吴筠都用丰富的想象、浪漫的笔法抒写着他的道教理念思维与虔诚的入道欣慰,使他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道教气息和文学风格。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04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30页。

③⑤《玄纲论》,《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74页,第674-675页。

④《形神可固论》,《道藏》第23册,第663页。

⑥《中岳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道藏》第23册,第653页。

⑦《游仙诗》,《道藏》第23册,第665-666页。

⑧ 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

⑨ 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⑩《步虚词》,《道藏》第23册,第666-667页。

⑪《览古诗》,《道藏》第23册,第668-669页。

⑫《高士咏》,《道藏》第23册,第669-673页。

⑬《高士咏·序》,《道藏》第23册,第670页。

猜你喜欢
高士道教
闲 心
闲心
闲情
闲情
聚焦一物 转换时空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道家道教研究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