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视角下的《玫瑰园中的影子》

2011-08-15 00:42:44吴海霞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名作欣赏 2011年15期
关键词:玫瑰园伊甸园劳伦斯

⊙吴海霞[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河南 新乡 453003]

原型批评视角下的《玫瑰园中的影子》

⊙吴海霞[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河南 新乡 453003]

与劳伦斯的众多作品一样,短篇小说《玫瑰园中的影子》体现了他对婚姻中两性关系的关注与探索。在劳伦斯看来,现代文明不仅使人性异化,而且也导致婚姻关系的失衡。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与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小说中出现的“伊甸园”与“玫瑰”等原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工业社会使人类失去了精神的伊甸园,心灵如浮萍般无所皈依,灵与肉处于分离状态,只有自然能给人些许的安慰。借此揭示作品象征性意象之下的深刻内涵。

劳伦斯 《玫瑰园中的影子》 原型批评 伊甸园

一、《玫瑰园中影子》及其主题

《玫瑰园中的影子》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对年轻夫妇来到一个海滨村庄旅游,而来这个地方对年轻的妻子来说是故地重游,因为她曾在此地待过两年的时间。妻子似乎满腹心事,她瞒着丈夫来到了她迷恋和向往的玫瑰花园,结果却在园中遇到了昔日的情人,她以为他已经死在了非洲,而且她曾经热恋过的这个人已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不认得她了。美好的回忆瞬间被现实粉碎,少妇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几近崩溃。回到别墅以后,丈夫察觉到妻子情绪上的异样,非让妻子对他解释,结果知道了他为之震惊的妻子的过去。妻子对丈夫充满了仇恨,两人虽是夫妻,却感觉到彼此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都不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小说揭示了工业文明下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婚姻中两性关系的异化。

二、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又叫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在西方评论界曾轰动一时。1974年美国出版的《二十世纪文学百科全书》曾把原型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心理批评视为三大国际性文学批评。②原型批评的创始人是瑞士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荣格,他的原型批评理论是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两个概念为基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主要依据是古代神话、部落传说和原始艺术中的意象在许多不同的文明民族中反复出现这样一个事实,如力大无比的英雄、预言未来的智慧老人、半人半兽的怪物和给人们带来灾难的美女等等。荣格认为,在这些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这就是集体无意识。而这些原始意象则被他命名为“原型”③。

原型批评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奠基人是加拿大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他改造和发展了荣格的原型理论。1957年,弗莱发表了他的集大成之作《批评的解剖》,该书标志着原型批评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弗莱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形象”④。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随着人类从蒙昧中觉醒并步入理性和科学的时代而式微,但并没有真正消亡,而是逐渐转化成各种文学类型,包括形式、主题(母题)、人物、意象、象征、结构单位等原型模式,它们在文学中反复出现,因此成为原型批评所关注和批评研究的对象。⑤所以原型批评又被称为神话—原型批评。原型批评的任务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这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探索原型之下的深层次内容。接下来本文就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分析短篇小说《玫瑰园中的影子》,揭示其原型意象之下的深刻内涵。

三、原型批评视角下的《玫瑰园中的影子》

1.伊甸园意象

叶舒宪教授在他的《圣经比喻》一书中提到:“伊甸园一词至今已是世界性的文学隐喻,专指那种早已逝去的人类理想中的乐园境界,并可同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类黄金时代,以及其他民族信仰中的天堂境界相认同。‘伊甸’还可以用来比喻未经罪恶污染的天然、质朴状态。”⑥伊甸园是一个长着奇花异草的仙境之处,是一个让人精神愉悦、快乐无忧的乐园,乐园中人与自然,人与人都处于和谐相处的状态。劳伦斯通过自己的作品一直都在用诗化的语言赞颂原始生态的自然美景。在《玫瑰园中的影子》的一开头,就出现了伊甸园的意象:“他抑制着自己的感想,走进花园。——他久久凝视着草坪旁边那棵枝叶繁茂的‘伊甸园之树’(Tree of Heaven),随后,走到另一棵树下。弯曲的枝杈上挂满了棕红色的苹果,大有丰收的希望。”⑦伊甸园之树和苹果树都让人想到了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伊甸园,但是小说中的丈夫却缺乏对美的感知力,大自然的美没能给他带来任何的喜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摘下一个苹果,背向别墅,咔嚓一声咬了一口。没想到味道这样甜美。于是,他又咬了一口。”此处这个男人偷吃苹果的行为让人不免联想到夏娃受撒旦的诱惑偷吃禁果的一幕。按照圣经的说法,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曾经生活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然而由于他们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被驱逐出了伊甸园,人类从此失去了美好的乐园,伊甸园是圣经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隐喻,也是积淀于文化世界里的原型。工业文明已使伊甸园般的大自然遭受了重创,人与自然处于对立或隔离状态。故事中的丈夫是矿上的一位电气师,属于劳伦斯笔下被工业文明所异化的那一类人,当妻子问丈夫为什么那么早起床时,他说:“你知道,我总是五点就醒来,一到六点就躺不住了。像今天这样的早晨,躺在床上真像躺在坟墓里!”由于长期与机械为伍,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从大自然中感受不到任何的激情或愉悦。所以这里的伊甸园原型寄托着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工业文明的鞭挞。

2.玫瑰意象

从小说的名字《玫瑰园中的影子》就可以猜出“玫瑰”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意象。玫瑰花有一个别名叫做“阿多尼斯的花”(Adonis’flowers),这个名字源于一则希腊神话故事:在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是植物凋谢、复苏的化身。他与爱神阿佛洛狄忒恋爱,不幸打猎受伤而死,鲜血化为玫瑰花。冥后为了安慰爱神,允许阿多尼斯的灵魂每年回到大地六个月;故希腊人种此花纪念他复活。玫瑰成了爱的象征,古希腊少女出嫁时一定要戴玫瑰花冠,新房门上要挂玫瑰,新床上要撒满玫瑰。

《玫瑰园中的影子》一开始就出现了玫瑰花,“窗外,一朵朵鲜艳的玫瑰花儿低垂着花冠,在晨光的映照下宛如一个个倒悬的火球。”妻子出门时,戴的是一顶饰有玫瑰花的帽子,去了自己和昔日情人约会的玫瑰园,那儿各色的玫瑰花让她触景生情:“她微微俯身闻着花的香味,随后又一边想着心事,一边在花丛中漫步。偶尔,一朵火红的玫瑰,虽然没有香气,也会吸引住她,使她凝视良久,好像从未见过一样。但当她站在一簇粉红色的花朵跟前时,却又感到那么熟悉,从心底泛起一种亲切的感情。”红玫瑰象征着激情、性爱的热烈和完整,这些热烈绽放的红玫瑰使女主人心中温柔的情感开始迸发,然而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婚姻缺乏激情,她对丈夫的感情只有厌恶,“他在身边,对她真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情,因为他总来搅扰”。所以当她置身于生机盎然的玫瑰花丛中时,“她羞愧地站在花丛中,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娇艳,仿佛在窃窃私语,低声嬉笑。她觉得自己置身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但这一切又使她感到兴奋,心儿似乎飞出了躯体”。女主人潜意识里对激情充满了渴望与向往,但是现实残缺的婚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她,所以在这些娇艳的红色玫瑰花面前,她竟然感到“羞愧”。但是当女主人走到白色玫瑰丛中后,她感觉自己“化成了一朵玫瑰,一朵花苞紧缩不能够竞艳开放的白玫瑰”,当一只小虫落到她的膝盖上,爬上她那白色的衣裙时,她觉得小虫“已经钻进了花蕊,而她自己恰恰是这朵白玫瑰”。这儿就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女主人公把自己想象成白玫瑰花,而在娇艳的红玫瑰花面前感到羞愧?这就是劳伦斯的独特之处,因为和红玫瑰的娇艳与热烈相比,白玫瑰就显得有些缺乏生机,而且小说中女主人公把自己想象成是“一朵花苞紧缩不能够竞艳开放的白玫瑰”,这就暗示了她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劳伦斯赋予神话原型以新的意义,运用诗话的语言生动地揭示了女主人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因为她的婚姻处于一种无爱状态。无爱的婚姻在劳伦斯看来都是异化的,只有婚姻中的夫妻双方灵与肉达到和谐状态,婚姻才能美满,否则夫妻双方对对方而言犹如“影子”般虽步步相随,却貌合神离。

张中载教授在《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一书中指出:“劳伦斯把男女之间的性爱和大自然看做是抵抗工业化的非人性化的两股巨大力量。他主张把西方的男男女女从工业化的囚禁的城市工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伊甸园似的大自然,在性爱中恢复人性,在性爱中享受人生。”⑥由此可见劳伦斯对工业化社会中两性关系及人类精神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劳伦斯作为一位伟大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焦虑。在《玫瑰园中的影子》中,劳伦斯运用象征性意象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压抑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揭露了工业文明下人性及婚姻的异化,同时“伊甸园”与“玫瑰”等意象的运用也深化了作品主题,使其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深思。

①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沈维琼:《论原型批评理论在中国顺利发展的原因》,《神州民俗》2009第2期,第23-90页。

③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④ 叶舒宪:《圣经比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 劳伦斯:《玫瑰园中影子》,宋兆霖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⑥ 张中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出生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了“世界工厂”。劳伦斯一直对工业文明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工业发展使人类栖息的大自然面目全非,人成了机器的附庸,机械文明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婚姻关系的异化,婚姻中男女的灵与肉处于分离状态,婚姻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意义,成为男女精神的枷锁,而一切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在劳伦斯眼里都是异化的,是人类一种社会关系的异化状态。①所以两性关系一直是劳伦斯关注的重点。劳伦斯不但精于细腻的心理描写,而且擅长借助不同的意象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意象在暗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关系及深化作品主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 者:吴海霞,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玫瑰园伊甸园劳伦斯
小小书画廊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00:07:26
简约现代风 绍兴龙山玫瑰园私人影院
伊甸园
宝藏(2021年1期)2021-03-10 11:06:10
伊甸园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玫瑰园
读者(2018年8期)2018-04-03 04:48:42
谢欣:伊甸园ENED
卷卷玫瑰园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金色年华(2016年7期)2016-02-28 01: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