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中[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古语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不同于草木,就是因为草木不能与人一样去感受生命情感的悲和喜。倘若有一天,人如无情的草木,草木又具备了人的情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在英国作家安德鲁·米勒的小说《无极之痛》中就描绘了一个天生如草木一样的男孩詹姆斯在缺失痛觉的境遇下获得了人类痛感的奇诡故事。通过运用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加之笔触的细腻,作者精准地描写了18世纪英国的风貌,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冷静精巧的文字流露出了情感的柔软,散发着浓烈的反思意味。活着需要什么?除了美好之外,我们还需要那一点的痛!
小说《无极之痛》的背景设在了18世纪的英国,作者米勒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反映了那个历史年代的风貌。作为一个当代的作家在小说中着重描写18世纪的年代风貌,作者这样解释:“我特别喜欢18世纪这个历史年代,因为它是西方文明很重要的一个时段,是古代和现代的转折点。”的确,18世纪英国是社会时尚与工业革命发生变化的时候,在那个时期英国有了飞跃性发展,城市不断扩张,社会不断进步,英国文学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作者米勒借这样一个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时代,为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生提供了很大的变化空间。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端,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方面进行了变革。小说的男主人公詹姆斯·戴尔是优秀的外科医生,作为一个工业文明的体验者、代表者,却和一个女巫般的女人发生了碰撞,产生了情感。作者把两个身份颠倒的人物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让属于传统的女巫教会先进文明的医生詹姆斯·戴尔如何去爱,如何感知生命的疼痛,就像是对男主人公人生进行了一场神圣的洗礼。在米勒的小说中,反倒是女巫要像一个医生一样去治疗詹姆斯·戴尔僵硬的灵魂,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与当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小说情节的展开形成很大的张力。小说主人公詹姆斯·戴尔天生没有痛楚的疾病并非依靠日益发展的医疗机械手段所能治愈的,他需要在心灵的领域里得到帮助,而这种隶属精神意志疾病的存在与工业技术的发展发生了顶撞。至18世纪中叶,英国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城市贫富分化加剧,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伤感文学”产生。通常,“伤感文学”被认为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支流,也是启蒙思想和英国软弱的城乡中小资产者情绪的反映。在创作上,突出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渲染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幸。小说《无极之痛》正是强调人的感知方面,小说主要讨论的内容是从丧失痛感的男主人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来强调人类的痛苦,而且小说的故事再现了令人信服的真实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看出,对于偏爱18世纪的作家米勒来讲,小说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启蒙文学的影响。
小说以死亡开篇,死者正是我们不幸的主人公詹姆斯·戴尔——一个生来没有痛觉的男孩。故事就从戴尔的尸检开始,作者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回溯戴尔在人间的三十三年。1739年冬天,在英格兰西部乡村的河岸上发生了一起强奸案,戴尔的母亲由此怀上了他。他天生不能感觉疼痛,到十一岁才开口讲话。他被村里人视为“怪物”。由于传染病肆虐及家庭变故,他不得不开始四处流浪,因此他遭遇了各种奇事:骗子利用他没有痛觉的身体贩卖灵药,收藏家却把他当做稀奇珍品来展示。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成长历经了人间的丑恶与贪婪。然而,没有任何痛感的詹姆斯·戴尔却在这残缺的世界里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天才。从皇家海军退役后,戴尔成为了一名在肌理血肉间挥汗操刀的优秀外科医生,并最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他天生的冷漠也影响了他高超技术的发挥,由于不能感知疼痛,他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铁石心肠”成为了他的代名词。作为优秀的外科医生,他一边用手术刀不停地切切割割,一边对周遭诅咒个不停,毫无同情之心。
作者开篇就描写了主人公詹姆斯·戴尔尸体的解剖手术,尽管书中所讲述的时间是酷夏的午后,但是具有惊悚意味的描写,却给读者带来冰冷的感觉,而且作者笔触的平静细致就像是尸解手术的过程,在剥茧抽丝中的冷静。戴尔没有生理之痛,这样的故事在18世纪的背景下显出了虚幻的色彩。社会让戴尔受尽折磨,却让他不知痛苦为何物,这样他的遭遇却给读者带来了内心的疼痛。作家米勒运用了隐喻的手法,使得周围人群的灵魂丑恶反射出了物质异化的社会的麻木冷漠,世界似乎和他一样感觉不到痛感,所以该小说可以说是既虚幻而又深刻。一个人既有心灵又有身体,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确定身体和心灵相互联系的连结点,而这个联结点就是“知觉”,而“知觉”却无法存放于戴尔这个实体中,因此,戴尔也就不具备内在能动性。尽管戴尔拥有高超的医术,可他对世界还是怀了一颗冷漠之心,并且拥有了“铁石心肠”的代名词。所以,人类生命质地的贫瘠不是依靠工业技术所能治愈的。
在东欧的森林里,詹姆斯·戴尔遇见一个女巫般的女人。这个女人慢慢走近了戴尔的内心,她告诉他,疼痛是什么感觉,人为什么开心时会微笑,欢乐是什么滋味,为什么失去朋友时,人会流泪……戴尔逐渐知道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然而,他还是无法体验。宿命的那一刻终于到来。他在瞬间失去了爱人,就在那一刻,詹姆斯·戴尔第一次流泪了。人类的痛苦第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而这苦难似乎绵绵不绝,没有尽头……
我们发现生命的所有阶段中最强大的,不断产生作用的是人的内心意志,女巫般的女人教导着戴尔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谁恩赐你温暖,谁让你痛不欲生,谁已经离开你。当生命中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在慢慢改变,开始期望两个人,开始开心她的开心,悲伤她的悲伤,痛苦她的痛苦,只是那一个人而已,辗转反侧在你不安的灵魂中。女人的突然离去,让戴尔懂得了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他回忆着旧情在惆怅中涕泣,年少不知痛有多伤,泪有怎样的辛,而今,惊觉这般不堪负重,一切已是物是人非,足以让戴尔的死亡在劫难逃,最后他在手术后死去。他的死,表明他成为了一个正常人,他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作者穿插了温情在其中,让爱情引导着戴尔完成生命的旅程,于是生命变成一场背负着汹涌情欲的放逐。为了爱,他舍弃了自我,从爱人身上,他也同样获得了新生。人都是会受伤的,想让自己不被伤害,那就是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完整的人,犹如草木般的无情。小说结尾,他终于可以成为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在失去的那一瞬间,小说溢出一种静谧温柔,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情调,浅淡的甜美和伤感,足够浪漫和深情。
痛,一种是身体的感觉和知觉;另一种是心灵,以温柔的方式代表着同一种痛苦。医生的死亡强烈诉求了人类最深的痛苦是心痛。意志受到致命的打击,没有痛觉的冷静和成就与有痛觉时的温柔和脆弱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对比。人是需要痛的,不仅是身体的痛,更重要的是感情上的心痛,这是我们生命认同的部分。我们所苦苦维系的那些感情,平凡的,盛装的,细微的,浓烈的,它们是支撑着我们生命的重量。那些从未受过苦楚,心里并未留下悲哀烙印的人,不能升华和感悟到它的伟大。不管是身痛还是心痛,只要活着,就应是没有终点。人生最甜蜜的欢愉,是痛苦忧伤所开的花,生命就是在一次次的疼痛中跌倒,在废墟中仰视晴空,才知味世间最美最珍贵之事,才有一颗感恩的心。
只要有爱,就会有痛,痛并快乐着,这就是生活;爱永无止息,爱无边际,痛就无穷尽,爱滋养着生命,而痛,就是活着的证据,就是小说《无极之痛》之主题所在。
[1]安德鲁·米勒.无极之痛[M].杨笑婷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