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军[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 陕西 宝鸡 721013]
作 者:王彦军,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讲师,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画及民间美术研究。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北宋时期。它主要以山川自然为描绘对象,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作为一种平面艺术,它代表着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以及一种征服自然的象征。从艺术的出现,先人便通过艺术与自然的对话,推动着对艺术的鉴赏,对中国的混沌天地由模糊到清晰。作为浙派山水画的创始人,戴进的山水画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价值。戴进的山水画注重选题,用笔劲挺方硬,水墨酣畅淋漓,绘画风格雄健挺拔,他善于用浓淡水墨的技巧对绘画进行变化,表现出大自然色彩的变幻莫测,营造出立体感觉。其中戴进的《秋山访友图》的分景与造景意蕴至今都让后人不断揣摩。
分景冲击世人眼球,符合中国式艺术的视觉效果。所谓分景,就是按照视像空间的表象原理,将景色依据一定的方式进行划分与界定,以构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静中有情的构景的处理方法。利用这种处理方式可以造成景物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半虚半实的变幻莫测的丰富变化。比如一篇风景用假山、墙垣、园门等几个部分,就可以造成园中的多层变化,构成境界层层深入,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愫。利用“分景”,可以将呆板的自然景色利用多层次的手法以动态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分景中做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在《秋山访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房屋、板桥等,吸取山水的精灵之美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观察此画时,伴随着自身意识的走动而享受着美丽的乐趣。通过水墨等工具将景色进行重新的拼装,最终在欣赏的过程中达到意境的享受。
《秋山访友图》的构图中运用了中国绘画所特有的“散点透视”,利用这种构图方式,就使整个图画更具有灵动性、立体性与空间性。这样就突破了现实中的那种呆板性,将我们的视觉范围扩大。分景的运用,就好似我们现代人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时时进行转换,淡入淡出,利用各种视觉角度,起承转合,使人的心在整个画面留下它的轨迹,使我们在观看绘画时,会随着心在画面上的轨迹不断扩展想象,心理感受也得到延伸。从戴进的绘画风格中,我们也不难了解到,创作者善于在构图上使用清晰却又隐晦的情绪意境,为观赏者提供一个更深层次解读的入口,通过这个暗藏玄机的入口,观赏者可以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山水画所要表达的情愫意境以及神秘玄奥。
《秋山访友图》中,挺拔如云霄的山景,与其他周边的小树、矮山形成巨大的落差感,这样,一高一低,一壮一弱,给观赏者的视觉提供广阔的视野。松树苍劲挺拔,它与主题人物成90度的角度,为整个山水画提供了一个分景中心点。这就是山水画中所谓的“画眼”。在整个画中,绘画者也没有忘记来个点睛之笔,提供动态意向,他选取了生命之灵——人类。画中一主两仆,朝着某个方向奔赴,给人以动态的遐想,牵动着观赏者的视线以及思绪。虽然此处只是唯一的动态景色,但表现得当,过多则会显得过于繁冗,如完全没有就会显得过于死板呆滞。所以此处用人来带动整幅画,所有意向都活动起来,同时也为观赏者留下悬念和想象空间。戴进老先生的《秋山访友图》还体现了其本人深厚的绘画基础以及独具的创作眼光。整个画中仅仅抓住山水的精神性主题。利用“分景”造成了叠层的山峦,动静结合,创作者脱俗的心灵与大自然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寺庙、松树、瀑布、人类等在意境上互相补充,强化着一种诗情画意。在发人深思的秋天气息下,运用“散点透视”,给人提供一种欲动似动的视觉点,在每一部分提供一个中点,最后连点成线,将整幅图画融汇成一个整体,凸显出山水画超凡的魅力与超凡的境界。
造景迎合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意精神。造景通常是以山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戴进以一颗女人般细腻与敏感的心,选取山水、松树、瀑布以及古代文人都喜好的游玩。整个场景中,山路崎岖,树木峥嵘,流水无痕,行人轻装上行来至石板桥上。可能是访友心切,画中的人执鞭策马欲驰骋,可无奈,山势陡峭,天色已晚,所以只能边走边停……聪颖的画师戴进采用了一种寓静于动的方式,将所要抒发的感情如同决堤的洪水,泛泛流入画中的意境当中。实处写虚,虚中写实,感情隐含微妙,创作者在画面中虚构了多重现实的可能性。此画以访友作为打开我们思想感情的阀门,作为整个意象的源头,引出“造景”的文化支撑、时代气息,所以它是一种特有的比较稳定的模式,文化的普遍意义在这里我们一览无遗,经过历史车轮的压碾以及光阴岁月的洗涤,依然意味深长。古代文人,喜欢以文会友,所谓益者三友,通过访友,我们看到的是历史古代文人的豪情与闲情逸致。在整个画中,访友的唯美情调似乎弥散在整个空气当中,这种弥散在空气中的情调就宛如绕梁三日的音乐,久久不能挥散。幻化出与友人相遇前漫漫旅途的艰辛以及翘首等待的期盼。伴随着创作主体意象升华“造景”,将绘画者的心绪以及心路历程、情感等表现得酣畅淋漓。
山水的美丽不仅要靠笔墨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所传达的意境以及所引起观赏者的心理共鸣。在《秋山访友图》中,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步履蹒跚地移动着,旁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意象皆由心生。随着目光的一步一步转移,仿佛整个图画自动地在观赏者眼前切换画面,不断呈现不同角度的画面意象,引人入胜。山峰挺拔巍峨,道路崎岖,远眺山路,深入云霄,不见终点。松树苍劲,屹立在山路两边,禽鸟鸣沙,屋舍临江而建。其中最引人眼球的是一座寺庙,仿佛听见寺庙内梵音传来。听着敲钟声、木鱼声,面朝瀑布,沐浴在黄昏阳光下,宁静、深邃、超脱。画中路人的风尘羁旅,通过造景,营造出那份渴望林泉广阔的意象,却将路人的动态表现得且行且停,把那份路人该去向何处,归属何处的悬念留给观赏者,任观赏者驰骋思想。
戴进在《秋山访友图》截取文人之意,自发高雅之情。创作所要表达的意象皆通过“造景”这一线索,把山、水、松树、寺庙等交叉相通,将不同气韵的物体进行融会贯通。山的高劲挺拔与水的静谧优雅相补充,松柏的苍劲挺拔与寺庙的宁静远离喧嚣相融汇,传递着中国无限时空的基本传统概念。作为浙派的创始人,通过鉴赏他的作品,就能理解他对明代山水画所作的伟大贡献。不禁要问,为什么身在浙江这种江南山水、小家碧玉的文化氛围中,何以画出气势磅礴的山峰,苍劲挺拔的松树呢?因此我们在品味他画作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其本身的地域,而要与大中华这整个文化系统相联系,这样对于理解绘画者意图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也要学会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里去寻找一个精神支点。
华夏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由此衍生出深远、博大的中国文化。艺术意蕴表达特色就是“造景”。它能充分展现出创作者的清晰意象以及其人格魅力,尤其是在进行创新作画时,通过造景,观赏者抓住其绘画者所造之物,可以从中捕捉到创作者的意图,体会画中难以言明的神秘之感,体会其中山水所蕴含的诗情画意,不仅体现创作者自身的精神世界,更体现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东方文明。从戴进绘画中可以看出他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及潇洒不羁的胸襟,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多舛的命运以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但是他以乐观积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情怀,将自己的心灵之魂,精神之归宿寄托于山水之中。这正体现了中国文人不被困难打倒,迎难而上的坚强精神,越挫越勇,临难而不倒,这是怎样一种情怀啊!遭受压迫残害的中国文人借助“灵魂”的造景,已达到自身生命价值与艺术气格的高度统一。
[1]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2] 应一平.图谋而得意——从戴进《秋山访友图》看山水画“分景”与“造景”[J].美术史论.2008:44-46.
[3] 李水泳.山水画对景创作的心意状态调节[J].山东大学学报.2009,(05).
[4] 徐鸿延.论何海霞的青绿山水画艺术[J].西北大学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