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上的意念——影片《黑天鹅》

2011-08-15 00:42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制作系太原030001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
关键词:妮娜娜塔莉白天鹅

⊙王 涵[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制作系, 太原 030001]

作 者:王 涵,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制作系副教授。

一、主旨——黑天鹅的三重内涵

《黑天鹅》讲述女芭蕾舞演员妮娜如何冲破内心的束缚,将邪恶的黑天鹅生动地呈现出来的历程。由片名来看,“黑天鹅”即是暗示了影片的主旨,归纳起来,它一共有三层意思:

第一,黑天鹅仅指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邪恶角色,她与白天鹅对立,抢夺王子的爱情与自由。

第二,黑天鹅指妮娜在芭蕾舞团所竞争的角色,这个角色事实上是第一个“黑天鹅”概念呈现出来的载体,只有竞争到了“这一个”黑天鹅,妮娜才有可能真正去体会《天鹅湖》中黑天鹅的内心世界。

第三,黑天鹅是人类内心深处灵魂黑暗的象征,也就是说黑天鹅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即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潜意识”层面,这种本能的邪恶的欲念很有可能经过某一个触发点被激发出来,进而来到现实生活中。影片《黑天鹅》中的妮娜,为了得到黑天鹅这一角色,需要释放内心深处的欲念,将人类本性邪恶的一面激发出来,然后融入到角色当中,唯有如此,她才能够战胜对手,战胜自我,达到她芭蕾舞事业的巅峰。

“黑天鹅”所体现的三重内涵在本片中被一层浓似一层地揭示出来,通过妮娜自身对“黑天鹅”三重含义的诠释与本我的蜕变,影片由一段“白天鹅”芭蕾独舞开场,再由结尾部分“黑天鹅”近乎疯狂的舞蹈而达到高潮。

二、冲突——工具理性与情感释放的抗争

影片《黑天鹅》中,一直贯穿的冲突即是工具理性与情感释放。这一冲突是通过三组人物来体现的:

第一组人物是妮娜和她的妈妈艾瑞卡。艾瑞卡本身也是一名舞蹈演员,由于种种原因,事业没有达到她想要的巅峰,她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了女儿妮娜身上,因此对妮娜进行严厉的管教,在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强大力量。她重视妮娜的身材、骨骼、基本功素养等任何一个同舞蹈技能相关的要素,但是却忽略了对妮娜情感的观照。而在妮娜身上,为了得到黑天鹅这一角色,她的情感必须要大量地释放出来,因此这种情感释放的需要就和母亲身上的“工具理性”形成了她生活中的第一重冲突。

第二组人物是妮娜和芭蕾舞团总监文森特·卡索尔之间的冲突。与上一组冲突不同,卡索尔所代表的则是情感释放,他需要妮娜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深刻地体会黑天鹅的内心世界,不要用理智来束缚自己,因为一个好的芭蕾舞演员,除了完美的基本功底之外,还需要用情感去体现足尖下所展现的灵魂深处。妮娜则由于受到母亲灌输的传统教育,而变得有些拘谨,她试图用理智来疏离文森特·卡索尔的激情,因此与他形成了一种情感与理智之间力量上的抗衡。

第三组人物并不存在于妮娜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而是存在于妮娜意念中的舞台世界,即是黑天鹅的邪恶与白天鹅的善良完美之间的抗争。从表面上看,妮娜具备了白天鹅应该具有的一切完美品质,她的舞姿标准而完美,这是她多年来苦练的结果,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妮娜用理智来约束自己,每一次训练都要达到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这种目标集中体现在芭蕾舞技术的纯熟,因此妮娜跳的白天鹅是具有强烈目的意义的白天鹅,在这种目的驱使下,妮娜的舞姿变得愈发完美。但是从实质上来看,影片所要诠释的并非是白天鹅身上的完美,而是黑天鹅用情感和欲望呈现在足尖下的一次次疯狂旋转,这种旋转不仅仅是纯熟的芭蕾舞技巧,更体现为旋转过程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邪恶,影片中,妮娜一直在为自己寻找这种邪恶的力量,她通过和母亲、和对手莉莉的关系来反叛自己曾经的生活。最终,黑天鹅与白天鹅的抗衡在妮娜的公演上同台竞技,达到了高潮。

三、视听——全景式的冷静与特写中的热情

《黑天鹅》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两级镜头的大量运用;二是在两级镜头运用的基础上,所呈现出来的两种声音组合形式,分别为现实中的芭蕾舞音乐以及妮娜意念中的内心音响世界;三是以音乐速度为依托的剪辑风格。

最为典型的全景镜头出现在影片开头的妮娜的那场白天鹅独舞镜头,以一种全景式的冷静的客观视角出现,配有高调顶光,将镜头的疏离感更为强烈地呈现出来,妮娜在这种氛围下一个人独舞,舞姿完美,这是她多年来以“白天鹅”身上的完美来要求自己的结果。这一全景镜头的情感色彩是淡漠的,并没有融入到妮娜的内心世界中去,此刻,妮娜是孤独的舞者,尽管她如同白天鹅一样完美,但这种完美也仅仅建立在对舞者内心激情的抵触情绪之上。

当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镜头出现时,配合的音乐实际上仅仅以音响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音乐在形式上、表层意义上仍然是音乐,有完整的乐思以及相应的节奏、旋律模式,但是它并非为了某一样事物或者某一个人而专门创作,而是作为客观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种音乐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音响。在主人公妮娜尚未产生所谓“叛逆”的思绪以及行为之前,这种音响以较为常规的状态出现在多场妮娜或妮娜和芭蕾舞团团员们共同舞蹈的场面中,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极度客观而冷静的。

主观镜头通常出现在妮娜感情波动的场面中去,此刻,音乐不再以客观音响的状态出现,而是以真正主观情绪的衬托为动力,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的音乐是为剧情和镜头而专门设计的原创性音乐,有可能不具备完整的乐思、节奏或者旋律模式,但是每一个不同的音高都具备相应的响度、长短以及音色,使得声音和画面融为一体,与妮娜本人的情绪配合得天衣无缝。

影片结尾部分的剪辑所呈现出来的样式展现了《黑天鹅》整部作品的风格,剪辑的直接动力来源于音乐的速度,速度变快,剪辑的频率也变快,镜头的长度相应地变短,期间穿插妮娜内心世界的主观镜头,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风格中,妮娜完成了由白天鹅到黑天鹅的蜕变。

四、情感与理智结合的典范——关于娜塔莉·波特曼

表演并非她的全部。这是对娜塔莉·波特曼最为核心,也是最为直接的诠释。她并非不热爱表演,只是她对表演的热爱是一种“抽离式”的冷静的热爱,也正是因为对表演的这种情感,娜塔莉·波特曼才能够以一种纯粹客观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影片《黑天鹅》中两种极端的情感。而事实上,对角色的深入理解主要来源于娜塔莉·波特曼的两个特质:一是犹太人天性的敏感与聪慧;二是她在哈佛大学经历过的正统心理学课学习。尤其是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助了她去深刻地洞察人物的内心,这种洞察是理性地分析与适当的情感体验相结合的产物,具备了这样的状态,才有了《黑天鹅》中无数次挣扎的妮娜,才有了好莱坞最佳女主角获得者的桂冠与荣誉。

她可以站在好莱坞的领奖台上,也可以以哥伦比亚大学客座讲师的身份从事学术研究,她的选择从不缺乏,但面对每一样事情,冷静总是大于无止境冲动式的热爱。娜塔莉·波特曼无疑是好莱坞那个充满异数的“黑天鹅”。

《黑天鹅》作为一部描述芭蕾舞演员由理智到情感的升华蜕变过程的影片,展现了在娴熟技巧之外情感的超人力量,事实上,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完好呈现,都需要以技巧为依托,以情感为超脱之力量。《黑天鹅》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芭蕾舞剧《黑天鹅》自身的角色特征来呈现演员的成长历程,白天鹅的完美与黑天鹅的邪恶集中在主人公妮娜一个人身上,使得妮娜作为调和这一矛盾的主体而苦苦挣扎,她在现实生活与舞剧中徘徊,最终找到了足尖上的那唯一的支点。

[1]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 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3] 艾伦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4] 李·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5]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6] 李恒基、杨远缨:《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7]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8]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9]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10]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妮娜娜塔莉白天鹅
白天鹅
我的白天鹅
丑小鸭回家
错过的圣诞节
淘气鬼妮娜
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
《黑天鹅》:自恋与完美的达成
毛绒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