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透明的手——解读毛姆短篇小说《患难之交》

2011-08-15 00:49屈彩娥
山花 2011年6期
关键词:伯顿毛姆爱德华

屈彩娥

一双透明的手
——解读毛姆短篇小说《患难之交》

屈彩娥

引言

《患难之交》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所作的短篇小说。虽然他自认为仅是个“较好的二流作家”,[1]但他的多部长篇小说、戏剧、短篇小说集以及多种散文评论和游记却使他家喻户晓。“毛姆所取得的卓著成就使他不仅成了英国本世纪屈指可数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而且也成为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一位作家,他的影响既不可抹杀,也不可低估。”[2]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颇受大众青睐的是他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正如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伯吉斯所说“他在长篇小说领域的成就虽然不可与狄更斯或是詹姆斯的相比拟……而在短篇小说这一较小形式的方面,则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故的),能与他媲美”。[3]毛姆的短篇小说多以探讨人的本性为主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实地揭露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嘲讽国内的上流社会,毛姆还对生活在海外的英国官员、商人等进行了批判。《患难之交》讲述了一个乍看上去波澜不惊,但结尾却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外表温文尔雅的英国绅士、驻日富商爱德华·海德·伯顿残忍地断送了前来向他求助的潦倒青年伦尼·伯顿的性命,而且可以从容不迫地给别人描述事情的详细经过。读者只有剥开伯顿的伪善面具,才能使他阴险毒辣的本性曝光。

透明的手——伪善的面具

《患难之交》中,主人公伯顿为自己带上了一副和善的面具,但他残忍的内心却穿透了面具,暴露无遗。善良的面具和残忍的内心如同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形影不离,无论表面多么光洁,也遮不住内心的阴暗。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要数作者对老伯顿那双手的描述,可谓是独树一帜。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说:“他用瘦小的手摸了摸剃得光光的下巴;手上青筋鼓起,手白得几乎透明”。[4]用“透明的(t ransparent)”这一词用来描写一双手,只有毛姆可以想得出来。可见,这词是作者为伯顿这个人物精心所选,非常符合这个人物性格特征。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透明的(t ransparent)”主要意思是,“光线能透过的,使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内部”;引申意义是“不虚假,没有欺骗性的。”[5]

伯顿的手白得几乎透明。从表面看,这双又瘦又弱的手很干净,不会做任何坏事,不会沾染血迹,是一双无辜的手。它向世人展示的是它主人善良的一面。就像小说中所描述的:“他甚至连只蚂蚁都不忍伤害”。[4]所有的人都会毫无戒备地接近他。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双手会去伤害别人,甚至夺取他人的生命。正如叙述者所说“要不是听他亲口讲述这个故事,我根本不会相信他能做出这种事来”。[4]但从来另一面来看,这又是一双无形之手。在透明的表象下,它能够像幽灵一样隐形,潜伏,肆无忌惮地杀戮,却又很难被人发现。一双“透明的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伯顿外表的伪善和内心的残忍。作者对主人公伪善的渲染和对他残忍本性的揭露,在小说中交互相应。伯顿极力打造他谦谦绅士面具的同时,他的本性却在时时刻刻背叛他。伪善的面具与内心的残忍的刀光剑影从头到尾遍布整篇小说。

每次让学生根据小说题目:《患难之交》(A Friend in Need)对小说内容作推测时,他们都会无一例外地认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在困难面前,朋友们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但小说的结尾却令人震惊,出人意料。作者用这个题目的本身,就已经为故事带上了一副面具。当读者逐步深入故事时,这幅面具也被一点一点儿地撕掉。

伯顿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如此。小说中,读者首先读到的对伯顿的介绍就是:“要说真有表里如一的人的话,那就是此人了”。作为伯顿人性的读者之一,小说中的“我”,初次与伯顿相见是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他大约六十岁,衣着整洁素雅(neat ly and quiet ly dressed);他很会打牌,牌风好(generous);他话不多,但说的话合情合理(sensible);他有家室,一家人和睦恩爱(united and af fectionate);他为人和善(kind);他的双眼有令人愉快的温和(pleasing and mi ld);他的声音轻柔(gent le);他的笑容和蔼可亲(benign);“这个人吸引你,是因为你从他身上感到他对别人的真正的爱(you fel t in him a real love for his fel lows)”。他很受身边的人欢迎,在他们眼里,伯顿是个“顶呱呱的人(one of the best)”。[4]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精心的选词,作者呈现给读者了一位事世间少有的和善绅士。这个人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显然,在与人交际时,老伯顿用完美的面具将自己遮盖起来。作者对伯顿完美形象的铺垫使读者坦然地接受这位面善的绅士,但他对伦尼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大吃一惊。

面具背后的残忍

在细读过程中读者不难看出伯顿故意打造形象的痕迹。在他给“我”讲伦尼·伯顿时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他对像伦尼一样靠国内寄钱过日子的人恨之入骨。但他并未用强烈的字眼攻击他。伯顿在和“我”说起伦尼时,说,“他称得上是桥牌高手;他人不坏,我挺喜欢他。他样子挺帅,长得也算英俊。女人都对他着迷”[4]。从字面上看伯顿是在夸伦尼。读者在这些话里找不出任何恶语。但实际上,他对伦尼的蔑视和厌恶,通过这些文字就表露无遗。他不只一次夸伦尼桥牌打得好。他说“我从来没遇到过一个桥牌打得那么好的高手”;“我相信他加入过一些相当高级的俱乐部”;“他称得上是桥牌高手”;“他好像对牌有一种本能”;“(他玩得)简直神了”[4]。如果是真的想夸赞,一两句就足够,但他夸了不下五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用词好。可见他想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夸伦尼,而是要贬低他。用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合作原则”理论来分析,伯顿这里违反了谈话中应遵守的“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也就是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6]。也就是说,伯顿真正想告诉“我”的是,这个伦尼·伯顿除了会玩牌之外,他一事无成,显然就是一个无用的废物。另外,他虽然夸伦尼样子长得好看,有女人缘,实际却在说,他徒有其表,整天沉溺于酒色,只会用外表招引女人的喜欢,空有一副臭皮囊。他并未直接说出这层意思来,因为他很清楚,背后说人坏话有损他绅士形象。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他这种虚假的言辞,就像他那双“透明”的手一样,毫无遮拦地把他的伪善和虚假暴露得一览无余。正如毛姆自己所言:“大人物接人待物总是带着面具,往往是冠冕堂皇的假面,而小心翼翼地掩盖着他们的真实面目,如果你竟以为这种当众表演符合他们的内心的实际,那你就太傻了。”[7]

伯顿最残忍的不是他亲手断送了一个年轻人的性命,而是他做了坏事后不以为然的态度。在给“我”讲述事情的经过时,伯顿一会儿“抿一口杜松子汽酒”;一会儿“和善地咯咯一笑”;时而“用手摸摸剃得光光的下巴”。[4]那种漫不经心,心不在焉,让读者真正领略到了一个人的残忍极限。他拿别人的生命做游戏,却可以轻松地推卸责任。当伦尼抛下尊严苦苦哀求一份儿差事时,老伯顿对他奚落一番后,提出:如果伦尼能从盐谷出发,游过灯塔直到垂水小溪上岸,他就能得到一份工作。老伯顿在年轻时游过那段水域,十分清楚那里水流很激。但他对伦尼的回答:“我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只是耸了耸肩。最后年轻人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条件。悲剧发生后,老伯顿的反应却异常平静,他说,“当然喽,他喝酒作乐早把身体搞垮了。灯塔周围的激流他对付不了。大约三天,我们都没找到尸体。”[4]他认为沉溺酒色的寄生虫伦尼活该遭此下场,一切是他咎由自取,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当“我”问道伯顿是不是早在提出给他差使的时候就知道他准会被淹死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可没有空缺呀。”[4]这种在伪善面具掩饰下的内心的阴险毒辣让读者对人性的残忍不寒而栗。

人性的揭露

《患难之交》中对人性的层层揭露手法,在毛姆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中经常出现。毛姆崇尚人性本质,他喜欢剥去人性的假面具。作者在他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中曾说过:“男男女女都把自己内心的邪念暴露在无情的睽睽众目之下,较好的容貌把堕落的灵魂包藏起来;君子淑女拿德行当作掩饰丑恶隐私的面具;徒有其表的强者由于自身的弱点而逐渐演为色厉内荏;诚实之徒并不诚实;高洁之辈原是荡妇,淫棍…”。[8]伯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他对待自己“谋杀”罪行那种泰然处之的邪恶让读完小说的读者颤栗。同时读者又会有疑问:他为什么要害死似乎和自己无怨无仇的伦尼?是什么让他如此之残忍。

小说中,谈到伯顿时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注意:“他是个阔佬,但他的每一便士都是自己挣来的”。[4]也就是说,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赚来的。所以,他痛恨那些靠别人养活,却花天酒地的花花公子。更让他无法容忍的是,这些人通过打牌,把他的辛苦钱给赢走了。就像伯顿自己说的,“他赢了我不少钱,这我可知道”。[4]伦尼赢了他的钱,这让他对伦尼一直怀恨在心。钱让他变得自私、狭隘。归根到底,老伯顿的邪恶源于金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有些东西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9]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制度的确立,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人们崇尚金钱。金钱驱使下的人性是自私的,它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虚假、没有人情味。

毛姆对人性的无情揭露,表现了他对受工业化摧残的人性的失望。《患难之交》中,作者对爱德华·海德·伯顿和伦尼·伯顿两个绅士形象的塑造也反映了毛姆对这些所谓的绅士的失望。毛姆一直崇尚爱德华时代优雅的绅士生活环境,在他的作品中,他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绅士形象。对绅士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想回到爱德华绅士时代的愿望。这也许是他为什么给老伯顿这个人物取名为“爱德华”的原因。但那只是一种虚幻的梦想。现实社会中的所谓绅士己经变质,他们追名逐利、虚伪、残忍。就像小说中,以爱德华·伯顿为代表的老绅士们,输了钱,就毫无怜悯之心地将他人置于死地;而以伦尼·伯顿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绅士们,却整天游手好闲,沉溺酒色。作者心目中真正的绅士们的优雅和体面已不复存在,那套爱德华式的准则早己消失。现实的残酷和冷漠让毛姆绝望。《患难之交》故事以一个绅士的死讯开始,又以另一个绅士的死结束,这也体现了作者在为无法复归的爱德华绅士传统惋惜的同时,也希望受到金钱污染的现代“绅士”时代尽快结束。

[1][美]特德·摩根著.梅影,舒云,晓静译.《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页.

[2]薛相林等.《毛姆——为民众写作的艺术大师》[J],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3]安·伯吉斯.周添成译.《毛姆其人其文》[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1993年第1期.

[4]毛姆.李荫华等编.《患难之交》,《全新版大学英语4》[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1-165页.

[5]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1th ed.Massachusetts:Merriam-Webster,Incorporated,2003:1330.

[6]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P.&Morgan,J.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307~309.

[7]毛姆.陈苍多译.总结[M].台湾志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5页.

[8]毛姆.张柏然译.人性的枷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页.

屈彩娥(1977—),女,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伯顿毛姆爱德华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蒂姆·伯顿定格动画电影中的哥特艺术风格分析
玻璃和镜子
丑角的原型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我的毛姆叔叔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
鸿雁往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