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反映与心理诉求

2011-08-15 00:49
山花 2011年6期
关键词:麦琪维多利亚小说

张 艳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反映与心理诉求

张 艳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 iot,1819-1880)的早期自传体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被认为是她的成名作之一。这本小说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广泛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小说本身的写作细腻、笔触感人,还因为小说中所反映出的哲学思想及当时的社会性别伦理冲突发人深省。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处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乔治艾略特将自身的经历与小说女主人翁麦琪联系在一起,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她本人独有的哲学宗教思想完成了这部作品。作品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同时借用麦琪的人生经历,不但表达了自己本人的心理矛盾与纠葛,也反映出了那个时期女性同胞们的心理诉求。

一、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文化与地位

1837年,18岁的维多利亚女王荫袭了英国王位,英国历史进入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黄金时代”的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是一个科学、文化和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这时候,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富有、受人尊敬的特点。维多利亚女王作为品格的榜样,使人民整体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的民族精神,而正是这时,这些道德理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刻画,对社会制度的弊端作了无情的批判,力图唤醒公众对社会问题与自身发展的意识。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即是这个推陈出新、蓬勃发展的年代。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反映在工业、政治、经济领域,同样地反映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处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内心的冲突与渴望。乔治艾略特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极高,又接触到许多社会文人,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也支持某些激进女作家为妇女争取受教育权利和职业机会的斗争。在个人感情生活上与社会家庭对立,宁愿放逐,也要与有妇之夫共同生活。她的个人生活经历使她加深了对当时的妇女地位和状况的了解,并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妇女在职业、教育、家庭婚姻方面受到的压制。

首先,传统上的英国女性地位非常卑微,不仅表现为经济和政治上的依附性,甚至受教育的权利也被限制。与男性相比,妇女被认为天性智力低劣,而且当时绝大多数妇女似乎也承认此种观念,她们对自己的依附地位全无自觉意识。妇女们在经济上、精神上高度依附、屈从于男性,没有机会受教育,但自己却认为理所应当,没有任何的反抗意识。小说以麦琪的母亲和姨妈们为代表,在书中反映出了这些女性的一种典型价值观:真正值得人们尊敬的女性应该是嫁了一个体面有钱的丈夫,再给丈夫生下个体面懂事的孩子,闲来无事时找人聊聊天,或假装关心一下附近可怜的居民。对英国传统女性来说,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堪称完美了。书中多德森姐妹中大姐格莱格太太因为丈夫家底殷实,就格外的盛气凌人,对人指手画脚,私底细下却盘算着丈夫的遗产,唯恐不能保持“富孀”的威风。而麦琪的摩斯姑姑,只因为“她嫁的人穷得不堪设想,家里连瓷器都没有,付房租都要费尽心机”,因而被别人瞧不起,连她的哥哥塔利弗先生都对她很冷漠。然而,更可悲的是,摩斯太太自己却认为“穷人听人家的冷言冷语是合情合理的事。”可以说,书中这些女子社会地位是由她们所嫁丈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来决定的,是绝对依附于男性的,她们没有受到教育的权利,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极端缺乏自我意识,而这些女性思想所代表的正是维多利亚时代前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女性观。

新的维多利亚的时代精神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在社会上倡导积极进取和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的同时,也漠视诸多陋习和陈规的存在,如尊卑等级观念、歧视女性的思想意识,等等。许多有知识文化的人包括女性自身,也屈服于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女作家萨拉· 爱丽丝在其《致英国母亲们的信笺》里,教导女子要满足于依附男子的地位,做贤妻良母,理家生子。比如这部小说中多处描写了父辈们非常典型的婚姻家庭生活。葛莱格先生认为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造成的,因而女人是属于男人的。他之所以挑中多德森家的大小姐,“是认为她是女人的精明和节俭和起来的漂亮化身”。而塔利弗先生之所以选了麦琪的母亲,是因为“她好像有点软弱,而我又不愿意在我自己家里还有谁来跟我争什么对什么不对”。也就是说,对于男人来说,妻子只是娶回家来的一件属于自己的物件。而不幸的是,多德森家所有的姐妹们似乎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对,不会做过多的要求。麦琪的表妹露西是大人眼中的好女孩,衣服和头发永远干净整洁,“叫她坐在凳子上,她就会在那儿坐上个把钟头,决不要求离开。”大人们教育自己的女儿要温顺服从,但对男孩的要求却大相径庭。从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传统上,男性有权要求女性,女性服从于男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男性占了绝对的主导权。

再从小说中子辈们的教育说起,麦琪的哥哥汤姆并不如她聪明好学,虽说这一点他们的父亲也了然于心,但只是格外注重汤姆的学习教育,花了大价钱为儿子找个好老师。对自己聪明伶俐的小姑娘麦琪,虽然疼爱有加,但从没认为她应该养家糊口,上学读书,却只是担心她会不会像她的姑姑一样嫁个穷男人,过不上好日子。麦琪的哥哥汤姆作为家里的长子,自然也认为自己以后也是一家之主,对妹妹只管呼来喝去,也从未把她放在心上。就算是妹妹的感情,他也横加干涉,以家长的身份处处要求妹妹。而相对于自己的姨妈和母亲,麦琪却已经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因为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由于社会的变革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教育和外界的新鲜事物,使她们有了更清醒的自我意识,因而面临着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两种选择。

麦琪身上有乔治艾略特自己的影子:自幼好读书,求知欲强,但由于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和限制而没能接受更多的教育。连自己的爱情也不能得到家人的认可。虽然如此,却仍然深爱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妹露西,这个女孩子从小就乖巧听话,非常符合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因而被社会所接受和喜爱。这些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也突出了作为新女性形象代表的麦琪所面临的巨大现实社会压力和内心的矛盾与困惑。麦琪和露西作为同时代成长起来的女性,她们的性格和个人追求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文中并没有反映出这两者之间面对面的冲突,但从露西未婚夫斯蒂芬先后选择这两人的原因上来看,分明反映出了这两者的显著的不同:选择露西做未婚妻是因为她的温顺可爱,而不能自拔地爱上麦琪却是因为她倔强、独立和好强的个性。可以说她们两位也代表了维多利亚时期所具有的两种女性价值观共存的一个客观现状,作者所要表现出来的麦琪与露西的共存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既反映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理解和宽容,也暴露了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女性们的心理诉求

书中麦琪的形象刻画得就像作者乔治艾略特本身:黑色的头发,暗褐色的皮肤,卤莽的行为,聪明好学,与众不同,爱上别人的爱人。麦琪和她的母亲、姨母们不同,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她,能够经历时代转变所带来的动荡,也能因此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独立,但终究这个时代能不能带给以她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新女性内心所渴望的生活,这正是这部小说发人深省的内涵所在。

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自身发展的途径,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改变。小说中的塔利弗先生就是一个代表,在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后,就决心把孩子送去收良好的教育。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妇女由于时间上的充裕,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传统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仍是以男人的认知角度而建构的知识方式,妇女受教育的原因也只是为了更好的与男性配合而争当“淑女”。整个社会显然更加注重对男孩子的教育。例如塔利弗先生花了大把的金钱送儿子汤姆读书,不但希望他能继承家业,还能够学上一门新的技术,长大后能够独当一面。而对于他疼爱的女儿麦琪,虽说知道她聪明伶俐,但却从未抱有什么期望。对于那个时期的女孩子来说,麦琪已经算幸运的了,她不但从小在家里有书读,还能去上寄宿学校,但她仍是在女性职责的束缚与追求知识的不断冲突下成长起来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父权至上、男尊女卑的社会成长环境对她后来的经历和的她个性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麦琪代表了独立和自尊的女性,具有与男权社会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及追求爱情婚姻的独立女权意识。在她被人羡慕和恭维的时候,虽然有些飘飘然,“可是在她心里,有一些东西比她的虚荣心更强”。这便是与众不同的特质,也正是这种内心的渴望和追求,让她清醒,没有随波逐流。但同时,虽然麦琪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想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内心愿望,但她的思想却一直是矛盾的。从她的爱情上来看,她所爱的两个男人都是不应该爱的,是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从这两段感情一开始,她就背负着矛盾和内疚,而这种矛盾和内疚正是以男性为主的家庭和社会强加于她的,因为她对菲利浦的爱违背了父亲和哥哥的意愿,显然是不能得到家人的认同,而对斯蒂芬的爱,却是犯下了另外一个大错,因为这个人是表妹的未婚夫,做了给家人脸上抹黑的事,怎能得到家人的谅解?虽然她的爱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终究向以哥哥为代表的男性霸权低了头。

在家庭亲情上,麦琪正因为她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家中的地位是附属性质的。家人和亲属们对她不屑一顾,苛求斥责。因为他们不能接受麦琪所代表的新的女性思想和特质。麦琪从小就很爱哥哥汤姆,但在书中汤姆作为传统男权势力的代表,对待麦琪常常是呵斥和命令,从不顾及她的感受,对她的感情强加干涉,都是以自己这边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来对待麦琪。在这兄妹俩相处时处处都显示出了男性的霸权地位。麦琪的独立和自尊在汤姆的面前总是显得那么的无助,她始终不能够改变女性的柔弱内心,突破自己。这也正是女性在当时社会氛围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想改变,却不敢改变;想突破,却不愿突破。最终束缚她们的还是整个社会的传统男性霸权思想观念。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和场景大多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生活的反映,麦琪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然也受到当时社会风尚道德的影响。在维多利亚时期,传统与现代互相冲突、融合,又受当时基督教福音救世主义关心民众、献身社会的影响,也得力于经济和学术思想发展的相互促进,产生了一种“维多利亚人生观”。在塞缪尔斯迈尔斯1859年出版的《自助》一书,全面阐述了中产阶级这一人生观。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和多欲的,做人的第一步就是抵制这些癖性,第二步则是养成俭朴、勤奋、严谨、谦恭、顺从等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经养成便成为中产阶级根深蒂固的性格。整体上来看,当时社会所认同的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改进,这些传统保守因素不但束缚了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也影响到女性的独立认知和解放自我的行动上来。和麦琪一样,乔治艾略特本人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历史时代成长起来的女性,她的人生经历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她的感情生活是那么的离经叛道,但同时,她所做出的人生选择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为爱上了有妇之夫并与他同居,为整个社会、家庭所不容,只好远走他乡。自己的感情不能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和祝福,对于乔治爱略特,或者说对任何一名女性来说都是人生一大遗憾。这种感情上的矛盾、内心里的伤痛在小说中通过麦琪的心理描写很清楚的表达出来。

与作者本人的生活选择不同的是,书中麦琪虽有独立的个性,但却由于对家庭的责任和家人亲情的不舍,终究没能大胆突破内心的纠结,因而做出了妥协。在她的童年时代,她所具有的叛逆性格不为家人所接受,成年后对菲利浦的感情和家庭利益所冲突,而在遇到露西的未婚夫之后,这段感情的社会认可又面临着危机。这个在冲突中长大的女孩子没能勇敢的反抗家庭与社会,内心永远不能摆脱家庭和社会给她的本不应该背负的道德和责任,最终走不出男权社会与家庭的阴影。在小说的结尾,她和哥哥的生命在弗洛斯河水中消逝,给人们留下了遗憾,也让人深深地思索本可以更加完美的结局。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结局,让一个代表男性传统社会势力的哥哥汤姆和一个代表维多利亚时代反抗传统霸权的新女性妹妹麦琪同时消失在代表时代变革洪流的弗洛斯河水中,是因为作者认识到她作为一个势单力薄的女性,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作了抵抗,但她所渴望的完美结局终究没能实现,所以在小说中麦琪也只能有了这个无奈的结局,任由时代的洪流将人们的命运向前推行。和麦琪一样,作者非常希望自己的感情能够得到社会与家庭的理解和认可,自己的理想能够得以实现,但处于那个年代的女性,刚刚萌发出来了独立的意识,享受到了知识所带来的自由,无论内心是多么的向往自由,社会的传统保守力量都会无情的吞噬她们的梦想。通过对麦琪一生的描写,乔治艾略特向人们展示了以她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真实的内心的渴望与诉求。因为和麦琪一样的女性们的命运最终要取决于整个社会对女性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真实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和文化秩序中,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诉说着女性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探讨了女性超越社会的困难与自身发展的局限。作为处于这样一个巨大转变时期的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讲述的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诉求。跳出故事之外,人们所反思的不仅仅是麦琪一生的遗憾经历,更要反思,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和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应该负有更多的责任。在这种社会中,女性内心急切渴望提高自己的地位,能够得到更多的独立和自尊,但却总被束缚着。这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令女性不能足够强大,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社会价值,最终导致的令人遗憾的人生悲剧。

[1]祝庆英等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2]Rosemary Ashton.《名人:GeorgeEliot》[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3]王纠.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特征[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

[4]车莉.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J].学术交流,2003-5.

[5]金琼.文化身份与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2007-6.

张 艳(1974— ),女,汉族,湖北松滋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学。

猜你喜欢
麦琪维多利亚小说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维多利亚时期的人是如何发明“短途周边游”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从《百万美元宝贝》看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他们那时多有趣
维多利亚时代(一)
维多利亚时代(二)
麦琪的宠物
《麦琪的礼物》之语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