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森(Krashen)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中强调: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记忆或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语言习得才成为了可能。语言输入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为听;其二为阅读。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具备语言学习的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语言的输入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语泛读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泛读作为一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体现为精读和泛读教学。长期以来,泛读被认为是精读的一种补充,是在精读“美文”的基础上泛泛而读各式各样的“杂文”。其实,依据课程特点,精读教学与泛读教学各有侧重:首先,精读教学重在词汇、语言点和句法结构的精讲多练,强调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泛读教学重在阅读技巧的训练、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效率的提高,强调语言的理解力。其次,精读和泛读阅读的材料也有差异:精读多选材于经典文学作品,但为突出组织性和条理性往往在词汇上有意地做了调整,增加或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导致选材涵盖面窄、体裁单一、缺乏真实性;泛读选材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主题丰富,且多为未做加工处理的真实材料,这一点弥补了精读在语言输入量上的缺陷。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大量语言输入更多地依靠泛读来实现。
《大纲》指出“泛读教学应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要体现这一教学宗旨,首先,教师应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词汇量不足、句子结构复杂是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制约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的主要因素,泛读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不断回顾旧词、积累新词,并借助构词法、句法结构、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避免频繁使用词典,从而扩大词汇量。其次,教师必须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阅读中使学生习得并实践如下技能:略读(skimming)、快速查找(Scanning)、跳读(Skipping)、进行正确的推论、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最后,教师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与汉语相比,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更在于各自所体现的风土人情、思维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文化差异。只有熟悉了这些差异才可能避免由此而生的文化冲突,减少理解的偏差,形成语感,使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同步提高。
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泛读课的教学应根据阅读内容及题材的变化而调整教学方法,设定教学目标。但部分教师对泛读的教学和实践研究较少且重视不足,致使泛读教学中对学生缺乏系统的阅读指导,使泛读教学简化为“阅读材料—核对答案—讲解词汇、翻译句子”的枯燥模式,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的教师依照精读的教学方法处理泛读材料,或是把泛读课上成了翻译课,从而偏离了泛读教学的原则。
教师要摆脱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和强化科学的阅读理念、传授可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语篇的体裁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小说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高潮、结局等要素;对于议论文则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的思路、体会论证的技巧;对于说明文则应引导学生追踪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性的语言;对于散文则重在欣赏、理解和翻译精彩的句子;对于戏剧则要完全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身临其境,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戏剧的魅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实践,如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或引入合作教学理念,依据学生的特点将授课班级分配为固定的小组,课前分配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真正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阅读当作乐事,最终进入享受阅读的境界。此外,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用过程评价机制和成绩评定相结合的多维模式。
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但广泛阅读并不等同于随意阅读,在教材之外,教师应为学生推荐各种题材的阅读内容,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材要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兴趣是泛读课的目的之一,在刚开始给学生补充阅读材料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生词少、篇幅短、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如《伊索寓言》、欧•亨利的短篇故事集,或“书虫”系列英文简易读物等。待到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掌握了一定阅读技巧后,选择一些程度稍高、篇幅较长,反映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价值观的作品,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之类的中篇小说,或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的《时间简史》、《理想国》、《西行漫记》等科技、哲学类读物。
选材要突出形式的多样性。教材所选材料的形式往往较为单一,而课外阅读材料却可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兼顾材料的时效性。如选取美国总统竞选的演说词、财经评论、社会调查报告、产品简介、流行音乐的歌词、大学的招生手册、旅行手册、广告文案等。
为使泛读课程真正实现其教学目标,发挥广泛阅读的重要作用,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反思并总结,积极探索适合教学规律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投入实践,做到持之以恒。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阅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潘卫华.任务型泛读教学初探[J].科学之友,2008.32.
[3]王素芳.浅谈高校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与合作学习理念的结合[J].科教文汇,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