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栓 张全乐
(刘君栓: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张全乐: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民权运动催生的产物,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平等意识和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和发展力。就外语教育而言,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内容,特别其文化取向,因为教材包含并传播与社会权威知识、价值和观念系统相符合的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文化取向的形成。鉴于当前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所以英语教材语料应该反映多元文化的内涵。本文将依据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英语语言国际化发展的事实,探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育中教材语料的多元文化需求。
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的教育。它的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20世纪后半叶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碰撞日益增多,导致多元文化教育超越国境,将异国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纳入到其教育内容体系中。由于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位置,课程观的调整就成为了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
课程一词源自于拉丁文“currere”,意指“跑”,因此其内涵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的整合。美国学者Banks认为多元文化课程观应包括五方面内容:内容的完整、知识的建构、减少歧视、平等的教学方法、学校文化与社会结构赋权。虽然教材不等同于课程,但教材本身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依据,教材,特别是语言文化类教材中必须要选配具有不同文化内容和背景的语料。美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教材语料的选配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当前,英语的国际化发展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繁衍了很多带有地缘政治、经济和民族特色的变体。针对此现象,美国语言学家Kachru(1985)为英语划分了“势力范围”,提出了三个同心圆学说,分别是内圈,外圈,扩展圈。内圈国家如英国,美国等传统英语国家的英语是“标准提供性的英语变体”;外圈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等以英语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的国家使用的是“标准发展型的英语变体”;而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扩展圈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则发展形成了依附性的英文变体”。
对Kachru的“同心圆”学说,很多学者进行了修正,认为英语的未来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世界标准,认可和承认不同变体的合法地位并不会导致变体之间的互不相通。Warsehauer(2000,转引自于文秋芳等,2003)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观点,认为未来国际化英语的标准将不会单独参照英语本族语者所使用的英文。
传统的英语教育以英国或美国英语为标准,也以英美文化为学习对象,片面认为了解和掌握英美文化就能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成功。这使得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育领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产生了一种偏误,即强调母语文化对英美文化的一种顺应关系。然而,在当前英语语言全球本土化时代,以英语为交际工具的人数日益增加。由于这些人的英语表述中不可避免地反映其本土文化的影响,所以英语教育如果仅以英美文化学习为导向,势必会影响学习者未来在跨文化交往中的表现,阻碍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成功。例如,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跨国公司,工作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谐工作关系的建立,必然会要求个体不仅要具有英语语言知识,更需了解英美国家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英语在其国际化进程中,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弱势群体的语言和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侵蚀,形成了“语言帝国主义”和英美“文化帝国主义”。英美等国在巩固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霸权地位时,一直在借助英语语言教育传播英美主流文化。
国外一些学者从多元文化视角对现行教材语料进行了分析,揭示现行英语教材缺乏多元文化成分。Gray (2010)通过分析上世纪70年代到迄今为止在全球有影响的英语教材,揭示了西方白领的个人主义及其中所倡导的工作改变人生的理念充斥在教材的语料之中。Lee(2009)研究了韩国11所高中的英语教材,发现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和信息来主要来自盎格鲁文化。我国学者针刘可红、吴华(2010)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选文进行了分析,发现语料具有强烈的美国化倾向,漠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淡化中国传统文化。龚亚夫(2009)曾撰文指出,由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没有对教材中的话题内容和语境做更详尽的规定,大部分教材和测试的内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常模为基础参照,忽视了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
1.吸取多元国别文化
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国际化语言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Cortazzi和Jin(1995,转引自于文秋芳等,2003)主张,为了提高英语教育质量,教科书和教材应包含三类文化信息:1)英语文化材料。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2)母语文化材料。以学习者本身的文化作为内容;3)国际化英语文化材料。以世界上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材内容。由于国际化英语以“内圈国家”的英语为基础,所以第一类语料的选择为一种必然。母语文化是学习者认知周围世界的基础和媒介,因此英语教材部分语料要以学习者母语文化为依托。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同文化间接触的日益频繁、英语语言的国际化走势均要求英语教材中选配第三类语料。
2.考虑学习者文化
教材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是一种“隐性课程”。因此教材语料的选择要具有人文性特点,体现多元文化内涵。由于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学生,所以教材选材时需要考虑学习者自身的文化特点,考虑语料内容对学习者认知的适用性。原因在于:学习者自身的种族、民族、经济、家庭等背景决定了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其文化价值的取向,也决定了其兴趣和学习上的投入。当然,考虑学习者自身的文化因素并不是意味着对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和认知视角的一味迎合,而是考虑如何能够以一种客观和无文化歧视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多元的世界文化,拓宽学生观察世界的视域,减少学生因自身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对语用能力发展的阻碍。
当前英语语言的国际本土化发展,造就了英语语言中的多元文化元素,使英语语言教育中贯彻多元文化观成为一种时代必要。为了实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教育目标,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语料要以体现和传播多元文化为取向,即教材需包含不同民族、种族、国家、地区、社会阶层等文化的语料,也要考虑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然而,将反映多元文化的语料编制在教材中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或拼盘式的叠加,应实现一种融合。鉴于该问题的复杂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1]龚亚夫.课程、大纲与核心大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9.
[2]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