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美好——马修·阿诺德与孔子精神的契合

2011-08-15 00:42荩梁佳英
飞天 2011年20期
关键词:阿诺德马修人性

荩梁佳英

和谐与美好
——马修·阿诺德与孔子精神的契合

荩梁佳英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追寻着美好与光明,寻求达到最佳的自我,并建立全面和谐的社会。对于和谐与美好,处在不同时空中的马修?阿诺德与孔子都提出过自己的理念。本文试图从孔子与马修·阿诺德的主要思想、政治理念和教育观念来分析找出其相通点。

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诗人、批评家和文化主将,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思想对英国的文化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修·阿诺德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秩序、和平和统一的理想社会。他认为文化可以承担起引导社会改革的重任,文化可以改变人性。文化之信仰,是让天道和神的意旨通行天下,是完美。文化即探讨、追寻完美是不断成长、转化的内在于心智和精神的完美,而非外在的环境物质的完美,它是人类大家庭普遍的发展的理念,是人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理念。

马修·阿诺德提倡文化精英主义,他将当时英国社会归了三个阶层:野蛮人、非利士人和群氓,即: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而这三个阶级都有各自的缺陷,都需要努力才可达到马修·阿诺德所提倡的完美。文化明白自己所要确立的,是国家,是集体的最优秀的自我,是民族的健全理智。良知作证,文化要树立国家的观念,不仅是为了维护秩序,也同样为了实现我们所需要的伟大变革。因而,马修·阿诺德将希望寄予了少数精英,我们始终认为在各个阶级的内部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异己分子,也就是说,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的指导思想主要不是阶级精神,而是普泛的符合理想的人性精神,是对人类完美的热爱。而这些人的力量的强弱,追求完美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身为督学的马修?阿诺德寄望于了教育这个手段。他认为教育可以成为普及文明的工具。他批判了英国教育体系的严重弊病,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全社会、全民性的教育提升,达到人类全民、和谐、整体地走向美好。

马修·阿诺德的演讲和论著将英国知识分子的思考推向了新高度,成为了英语国家文化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其影响之远也波及到20世纪初的中国,辜鸿铭、张歆海(鑫海)、吴宓、闻一多、梁实秋、朱光潜等都深受其影响。譬如朱光潜认为阿诺德的主张能超过文学范围而涉及孕育文学的思潮。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赋予了文化广义的定义,为后世认识文化和文明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基本范畴,是仁、义、礼、乐、道、德。仁是最基本的。联系到义、礼、乐、道、德等范畴,构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即孔子的仁学。

儒家思想的本意是为了教育人,提高人们的礼仪道德素质,进而推及到统治者,施行仁政,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便是力图在“性相近”的基础上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君子”,以更好地影响、教化“小人”,使得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道德水平、人口素质提高,求得最终实现“仁政”、“大同”的社会理想。

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反映了平民、新兴地主阶级对参政的要求。

孔子的礼改善了原本处于对抗中的人们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演进变革。

马修·阿诺德身处维多利亚工业鼎盛、信仰缺失、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人们精神空虚、为富不仁、轻视文化科学、鄙薄社会同情。他力图融合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秉承人文主义的精神,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与马修·阿诺德都想从古时寻找到自己的思想源泉并进行变革,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说混乱的迹象已到处可见,而我们想找出头绪,建立健全的秩序和权威(马修·阿诺德,2008:112)。由此看来,他们都具有守旧和变革的双重人格心理,正是这种心理为他们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柱,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变革的激情。

儒家把“和”作为了人们立身行事处世的价值目标、评判标准和理想境界,‘和’的思想事实上被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和谐的内涵为“大同”、“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及“以德治天下”。

马修·阿诺德所认为的完美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完美,即是使人性的各种本能趋于高度平衡,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由此可见,孔子与马修?阿诺德所提出的和谐的本质是相同的,即人文主义所提倡的倾向于对人的本身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的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若使人人能达到博爱,就可以实现“胜残去杀”的社会。“古之学者(即士)为已”(《论语·宪问》),孔子认为要改造当时的社会实行仁政,就需要有具备仁道思想的知识分子来施政。士阶层正好具备这一特征,但仍需进行思想改造。于是,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思想,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来改造士阶层,以达到推广实行仁政的目的。

马修·阿诺德认为野蛮人、非利士人和群氓都不能代表光明,他们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因而,他期望创造“最优秀的自我”,有了最优秀的自我,我们就是集合的,非个人的,和谐的。以改变混乱的无政府状态。而这“最优秀的人”就是文化的精英阶层,他们存在于野蛮人、非利士人和群氓当中,具有博大的人性。他希望通过这些少数的社会精英分子,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国家。

因此孔子是鼓励士大夫阶层改造自己的思想,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中去,为解决社会中的问题而努力。他们两者都希望知识分子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甚至在政治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后天的教育对个人发展极为重要。身为皇家督学的马修·阿诺德是英国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也关注以穷人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希望把文化传播给没有任何特权的穷人以普及文明。孔子与马修·阿诺德都同意外在环境在个人人性塑造当中的重要性,也都期望通过教育来消除阶级差异,达到大同的和谐与美好的社会。

孔子和马修·阿诺德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者,虽然他们各自创立的理论与学说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他们对于建立一个和谐与美好社会的理念是契合的。他们的思想也会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后人所传承。我们相信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在未来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加深远地影响中国,以及全人类。我们也相信马修·阿诺德所追求的人类的完美终有一天会达成。

梁佳英,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阿诺德马修人性
生日谜语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华盛顿身边的“无间道”
马修曾迷上摄影
马修曾迷上摄影
砸碎将军的钟
马修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