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广难封”看成功要素

2011-08-15 00:42荩董朝霞
飞天 2011年20期
关键词:封侯李广匈奴

荩董朝霞

从“李广难封”看成功要素

荩董朝霞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悲剧英雄,他骁勇善战、处变不惊,而又身先士卒、廉洁轻财,纵横沙场四十余年,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使匈奴闻风丧胆,号为“汉飞将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最终不但没有得到封侯,而落了个含恨自杀的悲惨下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感慨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维也在《老将行》中写到“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说的都是李广的命运不好。真的是命运在作祟吗?李广难封真的是不走运吗?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如能重读《史记》,对李广难封作理性分析,就会发现,李广不能封侯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其自身的因素使之一再与封侯机会失之交臂。

一、成功与性格

李广难封,只能怪自己。李广的悲剧,恰恰在于他自己的性格缺陷。有句话叫做“性格即命运”,李广的不得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性格的悲剧。

(一)自负其能,逞强冒险

李广有一身当世无双的本领,但这一身本领在成就他“飞将军”的同时,也造成了他性格上的极大缺陷——自负。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史记》中记载,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

回顾李广的戎马生涯,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之所以不能立功,与他喜欢逞一己之勇的性格有密切关系。他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追杀匈奴射雕手”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李广虽侥幸逃脱,但并不能掩盖他冲动、冒险、自负其能的性格弱点。

李广最大的毛病是剽轻,换句话说是个军事冒险主义者。他喜欢炫耀箭术,不管军事多么紧急,非得等敌军进入有效射程才射箭,因为这种冒险的性格,多次遭到围困,也曾在射猛兽时为其所伤。他作为一个将军,打赢一场战斗是关键,而不是在战场上“秀”自己的射击术或是其他什么本领。

老子说“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故在人才辈出的汉武一朝,李广并没有赫赫战功彪炳史册,有的只是小智谋策略,逞匹夫之勇的孤胆英雄的事迹,以至封侯无望。

(二)不善言辞、性情冲动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李广不善言谈,举止木讷,只专注于军事技术。

李广不但沉默寡言,而且脾气又倔又横,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即使在大将军卫青面前也不服气,在情绪冲动的时候不惜“干上”。《史记》上记载,在元狩四年,他随大将军卫青出征,不满卫青改派其职,竟敢据理力争,当面顶撞顶头上司;请命不准,怀怒使气,“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失道误期,卫青派人追查责任,他居然不予理睬。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由此观之,李广遭排挤也就势在必然了。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人,每天所要处理最多的就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性格乖戾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三)心胸狭隘,处事不够宽宏

《史记》中记载有李广处死霸陵尉的故事,李广被削职闲居时狩猎晚归,霸陵尉不给开城门,后李广复职,出征前调霸陵尉至军中,寻由将其斩了。霸陵尉固然很失礼,但李广挟嫌报复以泄私愤,滥用权力以逞一时之快,心胸气量未免也太褊狭了。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将军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尉,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可见其没有候王之风范,不足以成大事,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宽容大度是一个领导者必具的品质之一,也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一个人宽宏大量、与人为善、能主动关心帮助别人,那么他定能被人接纳,受人尊敬,因而他就具有更多的成就事业的机会和资本。试想一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尉,他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也必然会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李广一生没有封侯,应该与他心胸不够开阔有关。俗话说“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研究一下李广的性格,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二、成功与能力

西汉时期,能否封侯,取决于战绩,而战绩往往与才能紧密相连。李广从军47年,身经百战,虽然名气很大,却并不曾取得过什么决定性或者说是关键性的胜利。这完全是李广自身能力不足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也是他没能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一)缺乏领导能力

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的精彩,不是表现在如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风度,而是一些死里逃生的惊险故事。李广确实是一员猛将,但他与匈奴作战,多是在拼勇力、拼武功、拼箭法,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在逞匹夫之勇,没有看到他如何谋划,如何用兵,一旦遇到强敌或是数量超过自己的敌人,要么被敌人包围击溃,要么全军覆没。这些明显地暴露出他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

《史记》中记载: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这样的将军又如何能拜将封侯呢?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足以说明,李广缺乏足够的领导力,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这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李广虽在战斗中,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却少有胜仗,少有立功。究其原因,关键一点,名利心太过,个人英雄主义太重,缺乏大局观念。

李广擅长冲锋陷阵,但是好大喜功,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过分的相信自己,从他战场上过分倚仗个人的战斗素质就能看出。即使在战斗中遇到困难时,也喜欢独自一人逞强蛮干,从不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很少与友军协同作战,因此常使自己的军队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史记》中关于李广的记载多为他个人冲锋陷阵英勇搏杀的神勇表现,他所率领的部队却是屡屡遇险导致全军覆没或无功而返,没有体现出任何应有的战斗力。这也充分诠释了李广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忽略了团队的力量,缺乏协作精神,是李广虽久负盛名却鲜有胜利的主要原因。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作为大兵团的指挥官,最重要的是控制部队,而不是发扬个人的武勇。任何时候都应特别重视团队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善于团结各路英才,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从而达到一己之力所不能达到的人才集聚放大效应,这才会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三)缺乏适应能力

李广于文帝时从军,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御战中与匈奴对阵。这种防御战,李广打了多年,他的才干、勇气得到充分发挥,声名显赫。但是,到了武帝朝,汉匈作战发生很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汉军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奔袭。这种运动战,要求指挥员敢于深入敌后,善于在运动中歼敌。

李广是在“防御匈奴”、“无为而治”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守成型将领,不适合汉武帝制定的主动出击、长途奔袭的战略。形势在变,领导在变,政策在变,策略也在变,而李广仍旧我行我素,满足过去的经验,没有树立新的军事理念,没有学好新的战役打法。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因为这样,李广就难以力拔头筹重振雄风,就难以胸怀壮志建功立业,从而进一步催化了“李广难封”这个历史现象。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亦适时耶!”时势给了李广展示才华成为英雄的空间,但是李广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身边的机会。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三、成功与细节

李广终生以封候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前程充满憧憬,向往在战场上凭借真刀真枪干一番大事业,弄个拜将封侯的不世之功。但是,战争背后一些生活细节的疏忽,也导致他整个人生计划的失败。

(一)私受梁王印,无政治头脑

李广在景帝时期有一次绝好的封侯机会,但是由于李广本人缺乏敏锐的政治头脑给浪费了。《史记》中记载“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征讨平乱,论功封赏,君王之事。而李广身为朝廷将军,竟私受诸侯任命。

李广为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免急功近利、情绪浮躁。而这些,促使他失去清醒的头脑,缺乏政治远见,对复杂的政治斗争缺少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犯了一个“政治错误”。俗话说“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或许李广至死都未能明白自己所有的遭际其实正源于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候一件小事却足以毁掉人的一生!可以说,从李广私接梁王印开始,悲剧命运便像梦魇一样笼罩着李广。

(二)治军无方,劳而无功

李广在汉军中有很高的声望,是因为他体恤士兵,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这些举止无疑使他赢得广大士兵发自内心的尊敬,部属都乐于效命。但是这并不说明他善于治军,《史记》中记载“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李广这种“充满人性化”的“简易治军”,虽然士兵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减少了很多疲劳,但是像这样军纪散漫,军容不整,防备松懈的军队,是难以有强大战斗力,难以取得胜利的,所以在遇到强敌包围或是敌人突然袭击时,他就无法阻挡了,常常是“军士皆恐”,平时“爱乐为用”的士兵多在强敌的围攻下血染疆场或埋下忠骨。众所周知,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军事素养,也是一支军队克敌致胜的基本保障。李广忽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不分场合地“宽缓不苛”,把善待士卒与严明军纪对立起来,仅仅依靠个人能力和威望来凝聚战斗力,无怪乎劳而无功、战绩不佳。

(三)坑杀降卒,言而无信

《史记》中记载,李广曾说“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杀降”这件事对李广影响最大,以致他追悔不及,感到终身引恨。“不杀降者”是自古以来交战中的惯例。这不仅是为了让更多的敌人尽早投降,也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的一种手段。李广作为久经沙场的汉军将领却无视这一惯例,其残暴行为受到了众人的一致遣责,这无疑给“飞将军”的个人生涯抹上令人难以忽视的污点。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成功的标准,就是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这是对成功者的基本要求。

成功是每个人的追求和向往,但一个人的成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李广作为三代老臣,自傲自信,求封心切,总希望自己多立战功尽早封侯,但毕竟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军事能力上的不足,再加上平时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李广总是“欲速而不达”,导致奋斗一生,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攀上事业的顶峰。

董朝霞,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封侯李广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画廊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除夕团圆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