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倩影 蔡江娜
河北省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现状分析
马倩影 蔡江娜
我国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基层领导干部素质进行的一次调研,分析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期望对提高我国基层领导干部素质有所参考。
乡镇基层领导不仅是我国领导干部队伍中的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实践者,担当着带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当前,河北省村干部的素质究竟如何?为此,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一项问卷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基层领导干部年龄趋于年轻化发展,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绝大多数村干部素质是好的,工作态度认真,整体素质有了可喜的变化。但随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外来新思想的冲击,引发了不少问题。
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下,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出现了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思想滑坡、行为走样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52.69%的村民认为存在村干部“处理问题不公平,徇私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不听取他人意见”占27.34%。村干部之间没有较强的凝聚力,不够团结。可见,存在一部分村干部,在维护村民利益方面没有以村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理念。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自给自足、封闭守旧、安分守己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农民群众中,甚至包括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中严重存在。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虽然有的任职十几年或几十年,却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思想观念陈旧,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创新意识,摆脱不了传统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严重阻碍了他们带领群众开辟致富之路的步伐。
在农村,特别是发展落后的农村干部由于市场经济观念差,缺少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缺乏较强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为:有的只是凭着个人势力管理村务工作。有的得过且过,只挣补贴,不干工作。有的凭着经验工作,穿新鞋走老路,在任多年、山河依旧。在调查中发现,80.74%的村民认为村干部没有向其“传授农业技术”;76.49%的村干部不具备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这部分村干部对当今农村出现的新矛盾、新情况,深感力不从心,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村干部的生活水平较低,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达到。以保定为例,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基础职务补贴按照当地劳动力平均收入的标准发放,目前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基础职务补贴平均每月仅仅约700元。由于他们收入微薄,一边坚持做非常艰难和大量的基础工作,一边还要解决自身的生活状况,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不能全身心为党和政府工作。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曾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塑造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传统文化中积累的一些繁重的包袱。我国农村干部大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在当地有些威望的年龄较大的人,他们成长的年代决定其文化水平不会太高,在思想上仍然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地区的村干部是所在村里的大姓,大家族中走出来的干部才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调查中发现,11.76%的村干部还是会“凭借宗族势力,仗势欺人”。上述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源于农耕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积累。
在选拔任用机制上,村干部的选拔受到地域、行业及身份的限制,不利于人才合理调配流动。村干部一般是由乡镇政府提名候选人,再由村民海选产生,但是调查中发现,部分的村民对这种民主选举方式还不满意,主要问题是候选人不是村民推举的,选举过程中有违规现象。在待遇制度上,工资水平由上级政府确定,并很少根据业务成绩来制定报酬标准。一些村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基础差、环境劣、家底薄,大部分村干部工资待遇无法保障。同时,大多数农村还不能落实农村基层干部的退养安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刘兵.村干部素质需求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2009.1.
[2]姜道奎,柏群.当前我国农村干部素质的现状及提升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马倩影:河北农业大学党校,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蔡江娜:河北农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安全保卫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