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岳霖哲学中的“道”与道家、道教的渊源

2011-08-15 00:45:37舒欣梅
大家 2011年3期
关键词:金岳霖道德经道教

刘 霞 舒欣梅

论金岳霖哲学中的“道”与道家、道教的渊源

刘 霞 舒欣梅

本文主要探讨金岳霖哲学的传统文化根基。认为哲学创造从各个范畴到基本命题再到体系都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是与中国道家、道教思想相融合的产物。

道教 道 金岳霖 传承 渊源

金岳霖与胡适、冯友兰等同为“五四”后哲学家。他们都对东西哲学思想的融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金岳霖创造的新道论体系是中国道家思想与逻辑实证论、新实在论会通的结晶。胡适等主要是引进,金岳霖主要是传承,尤其是对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笔者通过对道家、道教的研究和对金岳霖主要哲学著作《论道》的学习,发现金岳霖的主要著作《论道》中的“道”、“太极”、“无极”、“几”、“运”、“命”、“适然”等范畴与道家、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金岳霖哲学体系的基本命题:“道是式-能”及“无极而太极”等思想与道教的“道法自然”有异曲而同工之妙。金岳霖的哲学还保留了中国传统“道”论的动态平衡和诗化物质。

一、金岳霖哲学的“道”与道家、道教的“道”有共同的本原

金岳霖取“道”作为他的哲学体系之基石,充分表现出他的哲学创造牢牢地立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之上。《论道》中写道:“现在这世界底大文化区只有三个:一是印度,一是希腊,一是中国。它们各有它们的中坚思想,而它们的中坚思想中有它们底最高底概念与最基本的原动力。”在金岳霖看来,在中国作为“中坚思想”和“基本原动力”的“崇高概念”,则非“道”莫属。对于这个“道”,不管认识深浅,实际上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之所系。对此,金岳霖不无感慨地写道;“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之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在这里,金岳霖痴迷于道的心态,溢于言表。但中国历史上,视“道”为最高的思想范畴,非道家所独有。儒家实质上也视道为最高范畴。如孔子就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也。”故金岳霖的“道”究竟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道,学术界众说纷纭。我比较倾向于金岳霖的“道”是道家的“道”,我个人认为金岳霖的“道”的本原就是道家的“道”。他的新道论体系则是逻辑实证论、新实在论等与中国道家思想融合的成果。金岳霖所论之“道”,是对中国道家之“道”的一种经过扬弃的继承,一种合乎逻辑的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中,既有对中国道家之“道”的继承,又有深化与发展。如:《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基本命题,是被金岳霖继承下来并被转化为他的基本命题:“道是式-能”,对这一命题的进一步表述是“居式由能莫不为道”,在这里,金岳霖意义下的“道”、“式”、“能”以及“居”、“由”这些概念,不仅是理性化的概念,而且是本体论概念。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传统“道”的扬弃和转化,主要是把“道”概念化和本体化,但对道的理解和诠释是来自于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的“道”。对于“式”与“能”不可分离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金岳霖用“居”、“由”做出解释。“居”“由”都是运动的概念。由此可见,金岳霖的“道是式-能”的基本命题可诠释为“道”是从可能到能的无限转化和无限运动中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的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域是独特的,他既不从纯粹主体的精神境界,也不从纯粹客体的物质世界,更谈不上从主体与客体现成关系的角度去描述心物关系,但老子的心物有无关系的理念与金岳霖的“道是式-能”很多可以相互诠释,而且老子哲学中的动态平衡思想也被他扬弃地保留下来。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后来被道教神化为开创道教的教祖,当然不可信。但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在其宇宙观上,运用的即是经过宗教神学改造后的道家关于气的思想材料。这充分说明道教从它开始形成时,就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的道就源于《老子》即:《道德经》。那么,《老子》即《道德经》中是怎样解释“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老子认识到,道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先于天地而产生。但老子并没有把道看作一切事物的本原。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道是从“自然”派生出来的。“自然”,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就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道教又被人称之为“玄学”也是与《道德经》联系在一起的。“无名,天地之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金岳霖提出的“适然”概念,是对老子以及道教“道法自然”的一种发挥

“适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他所要表达的是某种不能确定的必然性。对此,研究金岳霖专著的乔清举的看法是:“金岳霖这里所说,排除了把自然当做它自身的作品,……这和老子的道法自然以及《易经》的气化流行的精神都是相通的。”金岳霖是以哲学家的睿智来取用这个适字的。他以“适然”继承与发挥老子的“自然”,使之不限于民族、社会,而是推广至寰宇,推广到从本体论上解释寰宇的无限运动、变化、生灭等现象。金岳霖从“道是式-能”、“居式由能”出发推演出其整个哲学体系,他视“几”与“数”的结合为“时”,它们的“能之即出即入”与“能之会出会入”,总是“适然”到“个体”与“现实”,总是要“适然”到运动、变化、生灭。如金岳霖所说:“一时间的内容就是该时间底个体变动,这两者是分不开的……”金岳霖还认为:“从现实的历程着想,几与数就是时间〔视为空的〕,从现实历程中任何一削平状态着想,该状态所居的时间(视为空的)……”可见,金岳霖的时间与“个体变动”不可分,且时间的内容就是个体的变动。同样,时间在广度又与“现实的历程”不可分割。“现实”之“出现”与“不空”就是时间的“不空”,而“现实”又总是在“现实的历程”之中,即在“几”与“数”的结合之中或时间之中。故从时间这一维来看,“适然”就是“适时”,这种“适时”含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情素。“适然”作为“适时”,既不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又不是逻辑的必然性,而是自然而然。即:在无限的“现实历程”中的自生自灭。

老子崇尚自然,但老子所崇尚的也不是脱离人的理解与关照的独立存在着的天地万物的固有状态。老子不曾从现存的万物数量的总汇来描绘自然,也不曾从人的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来描述无为,而是从顺随自然来描述人的无为,从对道的护卫持守来描述任凭万物按其本然之性的生存变化。这一点上,金岳霖与老子和道教颇有相似。

金岳霖和老子都提倡自然而然的理念,但他们所处的时代却都充满了与此相悖的反自然而然。金岳霖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无论对于人还是自然界,都已经失去“适然”,失去“适者生存”的心态和能力,从而使整个世界陷入了深重的文化、精神和生存危机。对此,金岳霖忧心忡忡地写道:“我个人对于整个人类颇感悲观,这个问题似乎不是人类以后会进步不会底问题。人之所以为人似乎太不纯净。”在他看来,接近人性的人,甚至于“至人”、“圣人”、“真人”,都被视为“淡到毫无意味的人”,陷入“孤独”,成为社会的“多余”。这与道家的理想人格并不相悖。因道家的理想人格并不遗弃尘世,所谓超凡脱俗并不是说要隐居山林,而是要在日常世俗的生活中寻找精神的解脱和超越。

[1]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李申.老子与道家[M].商务印书馆,1996.

[3]金岳霖.论道[M].商务印书馆,1987.

(刘霞: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讲师。舒欣梅:西华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金岳霖道德经道教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善的原意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金岳霖的栽培术
环球人物(2015年19期)2015-05-30 03:30:44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金岳霖全集》出版
出版广角(2014年8期)2014-06-06 14:56:24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