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 念
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期的“中西礼仪之争”,被看做是中西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的发生有其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原因,对当时的欧洲和中国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这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给当今社会的跨文化交流也带来了种种启示。
中西礼仪之争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能否在作为天主教徒的同时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二是能否既是天主教徒而又恪守祭祀祖先的礼仪?三是在汉语中该用什么词来指称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用“天”,“天主”,还是“上帝”?争论最先开始于天主教传教士内部,后扩展到罗马教廷与在华传教士之间,最终导致罗马教廷与中国皇帝的直接冲突。在西方传教士最初来华之时,面对中国强大的文化传统,传教士们意识到天主教非但不可能轻易取代它,而且只有首先得到它的承认才有在中国立足的可能。于是他们经过调查学习,认识到了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士是中国的中坚力量,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利玛窦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利玛窦选择了“合儒易佛”、“补儒易佛”的传教策略。这种策略的实质是在不违背天主教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尽量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而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传教事业的发展。
1.对西方的影响。传教士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响彻了整个欧洲,欧洲的中国学研究从此形成了一股热潮。
首先是汉学在欧洲兴起。礼仪之争有近百年之久,有关礼仪问题的书籍共262部,未出版的日记、文书尚有数百种,正是这些书籍孕育了一代潜心钻研中国文化的欧洲汉学家。其中,哲学家们涉取东方的精神营养,转而成了攻击欧洲封建王权、神权的有力武器。
其次是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耶稣会士们关于中国情况的介绍做了美化处理。传教士们对中国的看法,在启蒙思想家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比如中国的纪元、中国的政体、中国的人伦道德等。
2.对中国的影响。礼仪之争给中国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百年禁教。这导致了中国再十七、十八世纪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当然,这也仅仅是交流的中断而已。有人说将之扩大化说礼仪之争阻断了中国通向近代化的道路。这未免言过其实了。耶稣会是文艺复兴时的宗教保守派,是维护罗马天主教权威的文化专制主义的先锋队,所以近代科学与近代思想就成为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他们所带来的西洋奇珍以及天文历法知识等,只不过是打开在中国传教局面的有力武器而已。另一方面,中国的皈依者们,尤其是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首的士大夫们,希望用天主教的主张,西方的科学技术等来改变明末中国社会的学术和思想氛围。这也许就是近代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源头。
文化被誉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当今社会中,跨文化交流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中西礼仪之争的分析,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1.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从整个礼仪之争的发展状况中不难看出,争论的对象已不仅仅是礼仪,而是扩大到了中西两种文化体系间的碰撞。但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实践者都固执于坚守自己的文化本位主义,而不愿主动的进行文化的融合,最终以罗马教廷的“禁令”与清政府的“禁教”而冷酷收场。而在中国的闭关锁国和民族封闭主义的政策下,国家、民族、人民深受其害。不管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在经济、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等方面都如此。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道路,但全人类又有共通的地方,“和而不同”,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值得尊重和包容的。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敞开胸怀,解放思想,不画地为牢,并且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外来文化抱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积极态度,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为我所用。
2.在跨文化交流中,要适应文化输入对象的文化背景。在本次的礼仪之争中,由开始的利玛窦采取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方式,到后来的罗马教廷发布禁令而导致禁教,充分说明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输入成功与否,就输入主体来说,要看它是否适应被输入者的文化背景。一方面,文化输入主题的传播者必须努力寻求与输入对象的文化共识,“共识”的核心即是文化相融的“契合点”,再以“契合点”为立足点使文化逐步传播开来,与当地文化不断的融合,最终演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输入对象应该克服自身的文化本位主义,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输入主体的文化。
3.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传播主体。礼仪之争虽然反映了中西文化体系的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争论的主体除了中国的康熙皇帝外,更多的是外来传教士。而本次中西文化交流对西方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多中国的影响。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文化是人所创造和发展的,而其传播的主体也必然是人。抱着向中国传播基督文化的矢志不渝的心态,相当数量的传教士刻苦研习中国文化,制定传教策略,并孕育了最初的汉学家,如利玛窦、龙华民、卫礼贤等。而礼仪之争的兴起最初也是为了天主教信仰的神圣性和纯洁性。
[1]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艾田蒲著,许钧,钱林森译.中国之欧洲:从罗马帝国到莱布尼茨(上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兆武.传统与近代化——读《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书感.读书,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