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胜芳镇

2011-08-15 00:49河北
辽河 2011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镇生活

河北/安 海

一个人是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正所谓地因人名。试想,如果不是苏洵当年将南方的荷花和水稻移植到胜芳,胜芳还是如今的胜芳吗?恐怕胜芳的名字都得改写。但在胜芳,我却没有看到水域广阔、菱荷飘香的白洋淀东淀,我也没有看到“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的胜芳码头。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胜芳依然是以巍然高耸的文昌阁和斗拱飞檐的古牌坊首先迎接了我。文昌阁建于明正德年间,是历代文人祈愿前程的祭拜之地,牌坊建于明末清初,寄托的应该是胜芳人安居乐业的世俗愿望。如今的文昌阁和牌坊虽然是易地重建,其功用或寄托或许可能有所改变,但其自身所担负浸润的那种文化因子却藉此得以传承下来。

我想起去年冬天在文昌阁旁的荷塘边,看到枯黄的残荷极其艺术地挺立或佝偻着腰身,背景是灰黑色的冰,像极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是一幅别致的现代派画作。我曾用“冰上的舞蹈”来为这幅图画命名。而如今,冬日的朔风已去,荷塘内绿水微漾,水草摇曳,但荷迹还是难觅,或许是正在水底蓄势待发吧。

我们一行几十个人就这样绕过文昌阁,穿过古牌坊,向胜芳的纵深缓缓地行进。一条南北向的街道,整齐、规矩,两旁是青砖青瓦褐色门窗的仿古民居,两排高低、样式相同的宫灯高踞在街道两旁的褐色灯杆上,由近而远看过去,像是两队古代卫士举着华灯在迎接我们,让我们感觉恍若回到古代。临街的房屋多是商铺,房楣处都有统一规整的招牌,充满着一种古意,但招牌的内容却完全是现代的东西,有婚纱摄影、美容美发、针炙理疗,也有摩托修理和网通营业厅,它们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使我们的寻古不至于迷失。

张家大院和王家大院是胜芳古镇保存较好的两处古民居。张宅主人张镒,清代附生,多年为官,后辞官在天津开发实业,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民国初年,回到家乡胜芳,赈灾办学,并建造了这所宅院。大院分东西两院,东院有西洋建筑之风,西院则为中国传统格式。王宅主人王子坚,亦清末人士,家产富足,对建筑情有独钟。据说此大院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从天津请的工程技术人员,耗资白银三万两,由此可见此宅院之风光奢华。大院原包括四个小院,目前仅存东西两院,东院为中西合璧风格,西院则为中国传统的清式建筑样式。如今,百年时光已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其布局的精巧、设计的独特、精美的砖雕、挺拨的腰身上想象其当年的风光。

说起胜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北宋时期,文学家苏洵将南方的水稻和荷花移植到这里,使这里广阔的水域呈现出一种稻荷飘香的景象,被文人墨客形容为“胜水荷香”“胜水流芳”,胜芳之名由此得以确立。由于其丰富广阔的水域及位于京、津、保定之间的独到位置,胜芳成为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但历史上的胜芳,却地处在我国民族战争的交锋地带,因而这种交通的便利并没有转化为地方经济的持久繁荣。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北方局势平稳,这座著名的水旱码头才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相传乾隆皇帝曾三次亲临胜芳,留下了“南游苏杭,北游胜芳”的美誉。到了清末民初,胜芳这种交通上的优势进一步得以展现,成为勾通京、津、保的商品转运集散地,一时间商铺林立,市井繁华。那时,胜芳光铺面就有四百多家,成规模的四合院七十多座,成为直隶六大重镇之一。在这里有1892年开办的邮局,1903年开设的石油公司、1906年建成的学堂、1919年开业的书局、1921年开设的照相馆……我想,现存的张家大院和王家大院只是胜芳当年繁华景象的一点浓缩或见证吧。

如果说,胜芳这些曾经的繁华更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和人员解说并依赖于我们的想象而存在的话,那么在胜芳民俗博物馆,我们则俨然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在这个建馆已五十多年的两层建筑内,各类文物、实物、影象资料有序陈列,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俨然成为一部古胜芳的鲜活历史大书。这部大书中,既有乾隆皇帝题诗碑的拓片,又有胜芳“三宗宝”的真实照片;既有胜芳人民生产生活的照片,又有当地渔民的打鱼工具,农耕生产的扇车、推车、水压机,以及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用品,如首饰、烟袋、枕头、鞋帽、纺车等;既有繁华的胜芳码头影像,又有见证清末胜芳商业的票据甚至商号的牌匾;还有胜芳音乐花会的实物资料,像踩高跷的用具,挎鼓会的挎鼓及会旗、服饰,南北音乐会的乐器,以及胜芳人的民间艺术如布艺、根雕、剪纸、编器、书画、陶瓷……真是星罗棋布,几乎囊括了胜芳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博物馆的一楼天井,则是一个微缩的胜芳古镇沙盘。站在沙盘边,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个水域辽阔、民风淳朴的胜芳古镇,一个虽地处北方却胜似江南水乡的美丽古镇,我也才明白了为什么连乾隆皇帝都对她赞不绝口。博物馆的灯光明暗交映,一些光束懒散地投射在沙盘上,投射在“胜芳古镇”“上空”,使我一度神思恍惚,以为自己是穿过了时空隧道,只身行走在古胜芳的大街小巷中,恍若成了一个幸福的古胜芳人。

然而,古胜芳却并没收留我,转瞬间我便随着大家走出胜芳博物馆,来到了胜芳古镇的大街上。大街上的明亮春光一下子刺痛了我的眼,让我多少有点不适应。我知道,虽然古胜芳不会收留我的身体,但却会收留我的心。站在胜芳古镇的大街上,我还是我,但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一条胜芳河穿镇而过,岸边是仿古的二层吊脚楼,一串串大红灯笼就依次闪烁在了楼宇间,闪烁在了河面上,形成了一副水物相映的迷人景观,让人像是到了江南的秦淮河畔。我跟随着大家的脚步在胜芳古镇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徘徊。大街上,车辆交错,小巷中,人来人往,店铺里,买卖交易。不时有人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穿插往返,好一派悠闲的世俗生活图景。我们这些人的到来,多少与这幅图景有些不和谐。我们的手里,大都提着相机,不停地拍着照。我们的眼睛,也多有一种饥渴的神情,似乎想在浮光掠影中能够刺穿一些什么、洞悉一些什么。我们多像是一群异域的游鱼,突然之间闯入到一条陌生而平静的河流之中,使这条河流睁大了他们有些奇怪的眼睛,短暂地改变了他的平静,而生发出一些水泡,波折出几丝涟漪。

我站在胜芳古镇街道的一角,长时间地注视着这种鲜活而生动的街景。在我看来,古镇的人们安祥平和,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们的到来并没有过多搅动起这条河流的平静。这令我想到一些声名显赫的江南古镇,像周庄、同里、西塘……在那里,悠闲已被驱逐,空间已被摩肩接踵的游客所占据。那里的商铺,出售着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那里的居民,头脑已被“旅游经济”所填满,目光盯着的只是游客的腰包。甚至,由于环境的恶化,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已经渐行渐远。我还想到三晋大地上的一些古镇,那些古镇已经可以和博物馆直接划上等号,建筑依在,但大多已人去屋空,成为简单的陈列馆,那些与建筑息息相关水乳相融的民风民俗已无奈地退出人们的视野。我还想起家乡暖泉古镇的一份招商规划书,在那份计划投资数亿的招商书中,居民搬迁被赫然列于文首。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镇古村曾经比比皆是,但在社会发展中许多都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幸存的古镇还在遭受着发展名义下的破坏,这是令人无奈而心痛的。其实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拥有一种正确的理念。古镇的保护实质上不单单只是建筑的保护,而是包括一种民风民俗在内的综合保护。建筑文化只是民俗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它与民间的许多非物质文化是相融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产生、发展都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它实质上就是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我不知道脱离了百姓生活的民俗文化到底能够走多远,无可否认的是,这种根植于百姓生活的民俗如果真的脱离了百姓的现实生活,那它实质上已经死亡。

而胜芳古镇呢?站在古镇的街道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听着嘈嘈杂杂的市声,我的心底漾起了一丝欣慰。虽然,目前来胜芳寻古的人不少,但却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古镇的平静生活。这人流这市声的主体还是胜芳的百姓,店铺中、商户里也少有泛滥的旅游纪念品,而是出售着与胜芳百姓息息相关的商品,这足可以说明胜芳古镇百姓的生活还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胜芳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上曾有七十二道花会之称,现在还存在二十多道花会。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花会至今也还保持着鲜活的状态。每年的正月,胜芳的家家户户都会将精心制作的花灯挂出来,挎鼓会、武术会、秧歌会、高跷会、小车会……也会纷纷走上街头,各显神通。可惜的是,我没能看到这一胜景,但欣慰的是这次胜芳之行,我还是看到了胜芳的同仁武术会。在胜芳古镇一处普通的院落中,二十多个孩子放学后聚集到这里,免费学习武术。据悉,在胜芳无论是文会还是武会,收徒都不收钱,完全是义务的,而且这些武术会纯粹都是民间组织,就相融于百姓普通的生活中。武会的组织者是将武会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打理,这是很令人敬佩的。我又想起了去年冬天在胜芳三宗宝之一的戏楼听胜芳南音乐会的情景,那些年龄不一的民间音乐家们,通过管、笙等民间乐器,演奏出一曲曲直逼人灵魂的古老乐曲。胜芳南音乐会比纳西古乐还早一千多年,其传承均为口传心授,少有变异。平时除参与当地丧事民俗活动外,每年还要出庙会演奏三次,并主办胜芳“琉璃佛”(即冰灯大会)。元宵灯会期间,该会是唯一可以参加“摆会”的音乐会。

站在胜芳古镇的街道上,我想,我的上述那些担心或者对胜芳是多余的。胜芳如今还依然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较好的古镇,那些艳丽的民俗文化之花依然开放在民间生活的土壤上,而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塑料假花。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乌丙安曾表示,民俗文化应当回归百姓生活,存根于民间。而胜芳古镇民俗文化这种鲜活的状态是令人欣慰的。或许,胜芳古镇与其它古镇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它地方的许多古镇,大多是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看待,作为一种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说到底是一种生钱的工具。胜芳则不同,现在的胜芳经济发达,它对古镇保护的投入,完全是一种经济对文化的反哺,功利的成分要少许多,因此这或许更有利于胜芳古镇的良性发展。我想,因水而生、因水而名的胜芳古镇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一种保护,更是一种传承。或许,未来的胜芳古镇也会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我却希望它能继续协调好旅游与发展保护的关系,让它眩目多彩的民俗文化依然盛开在百姓世俗生活的沃土上,盛开在百姓精神生活的原野上。

据悉,胜芳古镇现在正打算治理中亭河,在古镇南建设人工湖,恢复过去白洋淀东淀“芦苇茂密,菱荷飘香”的胜景。或许,当我们下次来胜芳的时候,便会领略到这种水乡美景。我想,当年苏洵将南方的菱荷移植到胜芳时,他的关注点应该更在于改善民生,他会想到伴随着这种水乡美景滋生的还会有如此艳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吗?苏洵一生虽有政治抱负,但却并不热衷于名利,因此才会托病不肯上京“试策论”。在他的心里,是否向往一种百姓宁静安乐的世俗生活呢?而如果他重回胜芳,看着美丽的花灯花会,听着胜芳南音乐会的天籁之音,感受着胜芳人的平和美好的世俗生活,他会如何作想呢?他会不会像我一样流连徜徉于胜芳的大街小巷中,忘记了今夕何夕恍若一胜芳人呢?我喜欢这个原生态的喧嚣的世俗的古老而鲜活的胜芳古镇。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古镇生活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同里古镇
生活感悟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光福古镇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