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丽
文学翻译的语体再现
熊丽
语言总是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服务,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比如与朋友谈心不同于为大学生授课,为文艺刊物写小说不同于为学术刊物写论文。所谓语体,或称语言变体,是指由于使用语言的主体、场合和情景等的不同而引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变异,它是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具体形式,是对一种规定的标准语来说的。语言变体有多种,如地域变体、社会变体、专业变体、媒介变体、态度变体、人物变体和时间变体等。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它描绘自然景象、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止和各种关系,充分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家往往运用各种语体来反映上述各个方面。在文学翻译中,如果我们无视语体的存在或对语体不加重视,那就会使原语的信息和风格不能得以最自然、最切近的再现。如:单纯、天真的儿童语言被译为世故的“爷爷腔”,未受教育者的不标准语却染上一层斯文高雅的学究色彩。这是与翻译最起码的准则“忠实”背道而驰的。可见,语体的正确再现对文学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身份、地位、职业、教育程度的人所使用语体不同;同一人在不同场合或语境中所使用的语体也不同。这种语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语体就是社会语言学家所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例如,教授在课堂上或论文里使用的学术语言是不能用来在球场和球迷们交谈的。随着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角色的转变,语言也应作相应不同的改变:一个孝顺儿子对年迈的母亲、一个体贴的丈夫对心爱的妻子和一个严厉的父亲对逃学的孩子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语体有多种,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类型:因不同的历史时代而产生的语体,如中国的文言文与白话文;因地区不同而产生的语体,如中国的普通话与各种方言;因阶级或教育程度不同而产生的语体,如知识分子语言与非知识分子语言等;因语境和交际关系不同而产生的语体,如雅语与俗语等;因交际目的和内容不同而产生的语体,如广告语体、新闻语体等;因媒介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体,如口语体和书面语体。有的社会语言学家将因语境和交际双方关系不同而产生的语体又分为五种:庄严体、正式体、非正式体、随意体、亲昵体。
各类语体的语言形式、风格不同,交际功能和效果也就不同。而各种语体的功能效果只有通过一定的语境才能显示出来。因此,语境对语体的选用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语体的选用都要视特定的语境而定。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语境因素如交际对象的教育程度而任意采用语体,就可能“言”与愿“违”,达不到交际目的。例如《语言漫谈》一书中的《孔乙己和张瓦先生》一文中,讲到一位爱弄文的张先生,写信问不识字的妻子生下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时,写道:“不知弄璋乎,弄瓦乎?”可是妻子却不懂得“弄璋”是男孩,“弄瓦”是指女孩这些文言典故,就请人回信告诉丈夫说:“家中茶壶、酒壶、尿壶都不缺,璋壶、瓦壶就不要弄了。”使那位张先生接到回信后哭笑不得。
翻译贵在传神达意,保持原作的语体风格很重要。语言必须适合人物和情景,这是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若原文用的是标准的正式语,译文用随便的口语体或方言来表达,就会严重损害译文的质量,反之亦然。译者应该采用“信”的翻译标准来对待语体问题。译者应当仔细辨别原文的语体特色,在译文语言中去寻找相应的语体来表达。原文是出自文化素养不高的下层人民的朴实语言,就不能用词藻华丽的语言来表达;原文是专业语体,译文也就不能随便用其它语体,如此等等。只有坚持以“信”为翻译原则,保持语体的一致性,才能使译文更具原文的吸引力,也才能算得上是完美贴切的翻译。以一段英文汉译为例:
Long before the year was up,Janie noticed that her husband had stopped talking in rhymes to her.He had ceased to wonder at her long black hair and finger it.Six months back he had told her“If ah kin haul de woodhead and chop it fuh yuh,look like you oughta be able tuh it inside.Mah fust wife never bothered me boutchoppin no wood nohow.She’d grab dat ax and sling chip lak uh man.You done been spoilt rotten.”So Janie had told him,“Ah’m just as stiff as you is stout.If you can stand not to chop and tote wood ah reckon you can stand not to git no dinner;Ecuse mah freezelity,Mist Killicks,but ah don’t mean to chop first.”
译文:
那年还没过完。珍妮早就注意到她丈夫和她说话时不再是那种有板有眼、音韵铿锵的调调了。他不再欣赏她那又黑又长的头发,也不再用手去抚摸它了。半年前她丈夫曾对她说过“要是俺柴禾弄来劈好了,你该搬到屋子里去吧。俺头一个老婆可从没让俺干过这种活,她老是自个儿抓起斧头劈柴禾,干起活来就像个男的。你这个人身子骨也太嫩了点。”珍妮当时就对他说:“我身子骨就是不灵活,不像你那么那么壮。要是劈柴禾你受不了的话,我想挨饿的滋味你也受不了吧!基利先生,我请你别在乎我的身子骨软,要我劈柴禾,这个头儿我可不开。”
Janie和她丈夫说的是地道的方言,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社会背景、文化素养等特点,这是现代文学作品运用语言的变体来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一种常用手法。译者为了传达原作者的意图,用汉语方言进行处理,保留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再现了说话人社会背景、文化素养等个性特征,使读者能有像读原著一样的感受。
综上所述,在文学作品中,各种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常是因语境、身份、职业、所受教育程度、教养不同而展开的。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我们应当依据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所受教育程度及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运用译入语的恰当语体来再现原作。
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王佐良先生曾经指出,正是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变异”构成了文体的特点。语言变体不仅在日常交际生活中,而且在文学作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变异”的种种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并恰如其分地处理那些“变异”,采用“信”的标准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语体。只有注意到语言变体与文学翻译的密切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达到文学翻译既要做到信息内容的再现,又要做到美学特质的再现的双重目的。
[1]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l999.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出版社,2006.
[4]张培基.英汉翻译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熊丽,湖南省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