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西安欧亚学院艺术系 陕西西安 710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其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如今,新农村的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这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1]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内容,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据预测,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亿人次,年收入超过400亿元,初步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格局,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
西安农家乐旅游起步比较晚,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西安10区(县)(除新城、碑林、莲湖三区外)由当地旅游局批准特许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有1492户,旅游部门规划近两年西安市力争培育5—6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10个旅游示范村、100户农家乐示范户、新增1000户农家乐。[11]分布在长安、蓝田、未央三区县的农家乐旅游业,以秦岭和渭河等自然资源为依托,突出山水特点,如长安区的上王村这种特色就很鲜明。在阎良、周至两区县,以春观花、夏尝果、秋采摘,冬赏雪、吃狗肉为特点,让西安市民突出体验关中旅游特色,如阎良的北塬农家乐的关中民俗特色就分外突出。而户县、临潼两区县,以当地浓郁的钟南山和骊山文化气息为依托,让人们欣赏独特的乡村文化。西安周边的农家乐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面貌。
乡村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农民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乡村旅游中“吃”和“购”两大环节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入。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又是一种文化产业。它代表着中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的首要形态。从全球发展态势看,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之时,超出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不仅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先发展领域,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推进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平衡高技术的“高感情”需求的表现形态,(文化旅游业和艺术设计业等在西方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显然,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的角度看,在西安发展农家乐旅游业,也是带动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先产业。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3]一方面,城市对农村存在着文化的扩散作用,促使农村接受新的文明。另一方面,农村的产业发展阶段和封闭的环境又对这种扩散作用加以抵消。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广大农村,存在着极为丰厚深厚的传统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的民俗文化形态,例如长安古乐和长安社火、血社火等。它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又是乡村旅游业推进的主要基础。
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因此,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农村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前提下,对农村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可惜的是,近年来随着农家乐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完全拆掉老建筑而建“新建筑”的做法屡见不鲜。这是需要防止的。虽然说,要发展农家乐,就必然对基础设施重新修建,但是,发展农家乐未必等于完全拆掉老建筑而建“新建筑”。城市人为什么要去农家乐,他们仅仅是要追求豪华舒适的住宿吗?显然不是,因为城市比农村更豪华舒适。他们的追求首先在于农村特有的景观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如对农村特有的景观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不加以保护,农家乐业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农村传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农家乐旅游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1.以农家乐为主体经济来源的新农村
西安市长安区规模化发展“农家乐”旅游至今已有7年,目前已成为长安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2003年长安区“农家乐”开始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当年首批33户农家乐经营户挂牌,2004年发展到197户,2005年长安区的“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发展到308户,占全市的48%。2005年“五一”黄金周7天,全区农家乐共接待游客3万人,旅游收入30万元。[14]这些村子的共同特点是都依靠秦岭北麓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遗产。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邻西安市区,距西安市中心仅8.7km,距西安市火车南站3km,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长安区山川平原俱全,日照充足,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水电充沛,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同时,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祥峪森林公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广新园民族村、秦岭野生动物园等。长安区“农家乐”主要分布在子午大道、西沣公路、环山旅游公路三条主要交通干线上的5个乡镇街道内(具体包括东大、滦镇、子午、太乙宫、引镇),其中五大集中片区内的祥峪沟、喂子坪、上王村、内苑、太乙等6个典型专业村,已成为长安区沿山附近50个“农家乐”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点”。
据我调查,上王村全村共分三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42户人家,总人口596人,耕地面积320亩。它在未开展“农家乐”以前,农民的收入手段主要是靠种植葡萄,人均每年的平均收入只是几千元。而开展“农家乐”以后,全村每户每年的收入竟然达到数万元,甚至有的经营有道的“农家乐”每年可以盈利10余万元。[4]
上王村农家乐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据村民介绍,目前农家乐经营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提供吃农家饭、钓鱼等低端服务,替代程度高,可供游客选择的空间很小,长此以往,致使游客随着游览次数的增多而出现满意度下降的局面,导致降价成为吸引游客的唯一手段。由此发展下去,农家乐旅游将无法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低价格恶性竞争,使农家乐经营者走进了只求维持现状和无力开发新产品的窘境。与之相对照,在农家乐旅游较发达的四川省,无论是登陆政府网站还是浏览当地报纸、杂志,都有大量关于农家乐的相关信息。相比之下,西安在宣传上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西安农家乐大都还停留在发名片或印传单等这种最原始的促销方式上面,缺少主动宣传和集体促销的意识,这就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的竞争形势。
上王古镇因唐太宗入宫前最后一个关隘——上王关隘而得名。它借助“上王关隘”的历史渊源,在区政府和各个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按照打造“上王古镇”农家乐知名品牌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村的目标,在整理、挖掘、保护和开发古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全村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改造。近年来,上王村不仅闻名方圆百里乃至全国,而且还在国外享有盛名。每年来这里旅游的外国游客不下万人,新西兰总统曾亲临这里进行考察,2004年他又以个人的身份携带全家再次来这里旅游观光。[2]上王村改造工程是一项涉及上王村7条街道120户群众。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特色工程,改造后的上王村农家乐呈现出一派古香古色的典雅风格和艺术风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文化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经营户和游客的支持和广泛欢迎。
向上王村一样,通过发展新产业在农村引入城市的生活方式,既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通过农家乐这一新就业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2009年农家乐接待户已发展到128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更大的提高。[5]出现了过去进城打工而现在转向“不出村能挣钱”的局面,还吸引了城镇下岗职工在农家乐再就业,许多大专院校学生利用节假日也来农家乐打工。
但是我们也看到,上王村新经济价值的出现虽然吸引一部分劳动力回流,可是这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1995--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的统计数字看,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其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下降幅度很大,达13.27%。但初中程度及初中以下劳动人口仍占农村劳动人口的86.0l%,其中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人口仍有361.0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人数仅超过一成(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数据整理”)。[6]
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体现了新农村建设“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1]《关于西安农家乐旅游市场开发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长安区滦镇上王村农家乐旅游为例》高楠等.旅游经济.105
[2]《村镇规划》金兆森.张晖.等.南京东南大学版社,2005.pp30—67
[3]《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王云才等. 干旱区地理,2005,(6)
[4]《农家乐旅游者出游决策的目的地相关因素分析——以西安市农家乐旅游者为例》冯小霞,江西农业学报2008,(4)
[5]《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王晓南,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6]《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王湘芹. 陕西农业科学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