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辉(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4)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规模不断增大,心理问题已是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其中贫困生是重点关注的群体。
目前贫困生主要有如下几个心理特征:
贫困生来源于贫困家庭,他们在相对弱势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物质上的贫乏和对外界环境有限的接触,使得他们在步入大学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在就业时,家庭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帮助有限,必须依靠自己,承担着沉重的就业压力,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所有费用均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对贫困生而言,甚至依靠家长举债或自己贷款来实现,使他们认为只能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工作来回报家庭,沉甸甸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对自己将来的前途深感忧虑。
由于家庭背景的较大差异,导致部分贫困生对周围其他家境较好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无法正确看待和评价同学,甚至带有偏见以致产生偏激的个人行为容易造成集体内部不团结,甚至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
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相当敏感脆弱,认为贫困二字有时就像是大学生这个名称前面的定语,将自身从普通同学中划分出来。目前的社会竞争激烈,经济能力和资源的有限使得部分贫困生甚至自觉低人一等,很容易受到伤害,对未来的工作及生活感到彷徨。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上述这些心理问题,主要由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原因两部分造成的。
首先,如今的社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了多种观念的冲击,导致贫困生没有正确而客观地认清现实,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其次,贫困生既要为家庭的困难生活而担心,又要为自己所遇到的诸如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而担忧。再次,当贫困生在临近毕业求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剧了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在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着攀比心理,例如穿戴讲究名牌,吃饭要开小灶,电子产品要新款时尚等等,早已超出了吃饱穿暖的基本要求。一些贫困生不想由于物质上的差别而被个别同学歧视,就努力通过做家教或假期打短工的方式来赚钱购买超出自己所能负担的物品。另一方面,来自家庭环境的压力也不容忽视,父母普遍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些贫困生的家长更是希望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后能找到收入高的好工作来彻底改善家庭的困难局面,难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上有所督促和提示。
贫困生是高校内的弱势群体之一,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并加以动态跟踪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可通过聘请目前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家或心理辅导师到学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讲课;可以定期组织贫困生观看心理健康电影;可对高校辅导员及优秀党员进行心理方面的相关培训,使其能够对贫困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心理辅导教育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及关爱,从而充分且自信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
作为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贫困生几乎很难在寒暑假之外的时间范围内抽出合理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和工作取得报酬,高校的各种助学模式的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几年,政府和国家也非常重视对高校贫困生的助学问题,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生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高校通过加大制度建设,建立监督机制,从而切实有效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问题。
高校可主动和社会知名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通过设立奖、助学金的方式来从经济上有效帮助到贫困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可在高校拥有多专业的人才培养后备基地,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先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未来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得到了发展前景好及对企业产生较高忠诚度的员工。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中的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只有通过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找出明确可行的方法予以解决,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吴少怡、张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