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雨晗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博士研究生)
至今,而立之年已过,还时常惦念起一个多年的梦想:开一间小小的书店,坐在窗前斜阳里,煮一盏新茶,读一本旧书,清风袭来,落叶为签……后来,发现许多人都曾经有过同样的梦想,而且,在意的也都是读书的氛围与情趣,流露的也都是与书的缠绵和悱恻,却丝毫不曾细虑卖书挣来的薄银几两能否养家糊口。“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古至今,爱书的痴人大多如此。
童年的许多幸福时光凝固在街头的书摊上。摆摊儿的大爷将自制的书架放在街头一隅,上面陈列着有限的十几本连环画,好像是两分钱看一本,五分钱看三本吧。五分钱就是一个幸福而惆怅的下午。幸福是因为满足了好奇心、求知欲,惆怅是因为从精彩的他乡回到现实。回家的路,总是很长,因为恋恋不舍。年少的心,穿过花荫,越过墙头,仿佛要直奔书中的世界而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的跌宕起伏里多少孩子有了真善美的懵懂记忆。
上大学时,有了相对充沛的零花钱。校园门口的书店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港湾。记得书店的老板是个艺术青年,沉默,爱用随手的一首小诗,一幅漫画做成书签,插放在书丛中,给你一份小小的惊喜,或者一段无声的交流。我的第一套《三毛全集》《汪国真诗集》……至今珍藏在家中书架上,是意气风发而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岁月见证。
有人说,图书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那么,一个人阅读的历史大概就是他成长的历史。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们,如果回忆起曾经乐不思蜀的书店,大概可以细数家珍,眼波里流转的,全是感慨与幸福。这,就是阅读的快乐,书籍的魅力,二者凝聚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黄昏或午后,你在街边拐角的书店淘到了心爱,如获至宝地买下。回家的途中,刚巧路边的栀子花开了,你随手拈来夹在书中,岁月静好,永恒于此。
人们为什么爱读书?为什么喜欢逛书店?多年后,也是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从根本上讲,只能来自于人的心灵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智慧……人必须始终追寻或守护‘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基本的精神理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有物质的追求,财富的消费,还要有精神的生活、心灵的关怀和意义的追问,既要关切眼下的生存状态,以务实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生存努力去面对眼前的自然世界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又需要有浪漫的情怀和向往无限的意义追寻去获得心灵的充实与超越。这种心灵的充实与超越,实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大快乐……”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所以,那一家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简约的书店,原来就曾经是多少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失意时,可以选择励志图书;痛苦时,可以选择宗教图书;进取时,可以选择名人传记。总之,这是一个以书来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品格的地方。不管你走到哪里,蓦然回首,书店就在灯火阑珊处。有了它,哪里都可以是故乡。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曾如此眷恋的书店都渐行渐远。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有国有书店网点11,897处,供销社网点3,200处,集体和个体零售网点108,130处,而到2009年,国有书店网点减少为9,953处,供销社网点减少为1,636处,集体和个体零售网点减少为104,269处,三类网点4年就分别下降了16.34%、48.88%和3.57%。近年,已经迁址的北京第三极书局因连续亏损,关门停业;重庆经典概念书城关门;去年开张仅几个月的季风书园上海徐家汇概念店关门大吉;上海博库进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公示的《第十批拟认定“特殊困难企业”名单》……10年来,全国近50%的民营实体书店关张,且这一趋势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幸存的一些书店要么是在苦苦维持,要么是寻求多元经营。传统书店自有的清高、天生的狷介不仅荡然无存,而且还要为柴米而折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今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是出版产业化、图书电子化、阅读碎片化的时代。这种时代背景暗示了传统经营方式的落伍、纸质图书的式微,以及以往阅读方式的陈旧。在这种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书店曲高和寡的孤寂与落寞也是自然的。传统书店拥有一种追求理想、超越现实的个性气质与精神品格,这使它常常与现实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独立性,而这种距离与独立性却恰恰正是传统书店的魅力所在。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古时还是现在,开书店的人多属爱读书的人,书店开出味道的尤其如此。逛书店的人多属爱读书的人,书店逛出习惯的更是如此。所以,书店往往不需要广告,也不需要旁余的服务,多数情况下,老板是不会殷勤招待你的,一个微笑即可,但书店图书的风格与品味,煞费了他的苦心。
近年来,传统书店何去何从一直是不少文化界人士关注的问题,多数人主张传统书店要顺应形式改变经营方式。为什么开一个书店曾经是许多人的理想?因为经营书店对于许多人而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清静、从容、与世无争。这在当下,实属难得的性情。为什么人们爱去书店?很多时候,尤其在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现代社会,人们去书店,不一定买书,就是想坐一坐,看一看,回忆过往,或与心灵深处的自我两两相望。书店,更多的时候,代表了一种价值选择和人文关怀。所以,当静处的清宁被喧嚣的广告所打破,当油墨的清香被浓烈的咖啡所淹没,当书店的清纯被文化百货的丰饶所取代,就将是传统书店黯然离去的时刻。
所以,与其改变传统书店,不如珍惜和保卫传统书店,将它看作知识的给养站,心灵的休息室,有特色和历史的书店则应该被当作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景线。事实上,传统书店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鼓励全民阅读和推广纸质图书的途径,更是普及知识和撒播人文关怀的象征。国家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城市社区的配套建设除了卫生所、托儿所等,还应该有一个书店。民营中小型书店应被列入文化企业扶持对象,可以享受优惠的房屋租赁费用、减免一定的税收,以及一定的图书进价折扣。鼓励社会团体资金的参与,成立实体书店建设基金。鼓励文化志愿者的参与,成为传统书店的义务工作者。总之,当传统书店被列为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接受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它会重新焕发朝气与青春。其实,帮助传统书店,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保卫传统书店,就是保卫我们自己。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人们总希望在物质与财富的世界之外,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守护一个心灵的故乡,留下一个可以“诗意地栖息”的世界。
只要开一个小小的书店的梦想还在,只要在书店静静一坐的渴望还有,书店就不会离我们远去,它将是街头闹市一角,那扇窗下,被风吹动的书页里,永恒的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