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更加进步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与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
创新教育依据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相信人人具有创造力,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思维和情感等的特点,实现传递性、再造性、主体性、未来性、层次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施教者本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优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心理轻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喜悦,创新兴趣也逐渐得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要学生有创新,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的教师应坚持以合乎时代趋向的新观念、新思想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充分阅读、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创造性地、高效地驾驭教材,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为再创造的主体活动,在多想、多说、多做的数学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数学教师树立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掌握灵活的教学技巧,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正处在成长时期,教师应当针对具体学情,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跳出来,勇于创新教学理念,辩证否定传统教学观,既重视知识的作用,又强调创新在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既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否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活泼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要因材施教、因生制宜,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不断探究新型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的新理念,刻苦钻研新教材、新教法,不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在班级教学中,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氛围,通过学生在班级中参与讨论诸多教学难题,发扬教学民主,创新教学新环境,使学生在和谐创新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新思想、新建议、新理念,张扬正确观点,修正错误思想,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是“善问”还要“善待问”。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设问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对于学生的“问”,老师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从中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即人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记忆的想象,经过重新组织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材料,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空间,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乃至他们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的创新学习心理,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的指导,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