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谦 莫传伟 陈新林 郎建英 陈丽霞
我国的应试教育培养了很多会读书和会考试的人才,在培养这些人才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人才情商的开发,有很多大学生在碰到感情问题时不会理智、果断地处理,有些甚至因为感情的挫折和失败给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给人生留下许多的遗憾,同时也给自己未来的家庭造成了许多无形的伤害,因此及时地引导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广州市某医学院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5个班发放调查表;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恋爱的态度、失恋、恋爱性行为、对树立正确恋爱观引导的需求等几个方面。调查表采用无记名填写,集中发放并当场回收。共发放350份,收回317份。
1.大学生谈恋爱的愿望。在调查中,当问到如果被异性追求而又不是很了解对方时,有72.9%的学生认为要先了解了再说;有18%的学生回答会不留任何余地的拒绝;还有3.5%的同学觉得要先接受,再了解。而对于在读大学期间是否会谈恋爱的问题,有57.7%的学生认为要靠缘分;37.9%的学生已经在谈恋爱;只有2.5%的学生持不赞成的观点。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渴望谈恋爱的愿望强烈,但还是比较理智。
2.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人类最微妙、最美好的感情,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不一样。有11.7%的学生认爱情说不清道不明,糊里糊涂,跟着感觉走;有70.3%的学生认为爱情要在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欣赏和倾慕;只有3.2%的学生认为爱情是有功利性质的,要考虑很多因素。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趋向感性和理想化,也相对单纯;而对于爱情是否一定要在友情的基础上升华,有63.4%的同学认为只要觉得合适就行,不一定要在友情的基础上升华;33.4%的同学认为应该在友情的基础上升华。恋爱之前交往的时间也在缩短,交往一年以下就确定恋爱关系的占47.6%,交往一年以上的只占14.2%,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的爱情观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自主性强、但也有点轻率。
3.恋爱对学习的影响和恋爱的态度。在恋爱对学习有无影响这个问题上,有73.8%的学生认为恋爱产生的影响难以确定;只有11.7%的学生认为恋爱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如果不能理解爱情的真谛,恋爱初期带给人的迷恋、向往会负面影响到学业,只有理解了爱情,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才会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对于恋爱的态度问题,有39.7%的同学认为会共同努力、把爱情坚持到底;有48.9%的同学会顺其自然;也有2.2%的同学认为有了更好的就换。大学时代的爱情虽然相对纯洁,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总是要面临许多考验,尤其将来走上社会以后,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和许多未知数,大学时代美好的爱情可能最终也只能顺其自然吧,这是许多同学无奈的选择。
4.对失恋的认识。对于失恋,有73.2%的学生认为失恋以后会采取措施自我调整,转移注意力,以后有机会再找;有7.3%的同学要想方设法去报复;还有3.2%的同学认为自己会迅速地再找一个,也有1.6%的同学会选择自杀。失恋对感情的影响,有25.2%的同学认为有影响,暂时有点影响的占50.8%,也有4.1%的同学认为失恋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失恋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态度积极,但也难以避免有些同学认为失恋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把爱情当成儿戏。
5.对恋爱性行为的态度。可以接受大学生谈恋爱时发生性关系的35.6%,40.4%的同学认为自己不能接受,10.4%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理智地控制,无所谓的占10.1%。受社会文化和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性观念比较开放。对于为什么会发生性关系,有11.7%的同学认为是生理冲动,还有68.8%的同学认为主要是因为非常爱对方,有0.3%的同学认为是与别人攀比,3.2%的同学认为这是理性地选择,打算将来和他走在一起。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把性对象和结婚对象是分开来考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是很多大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
6.对未来在一起的信心。大学时谈恋爱,将来是否一定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呢?84.2%的同学都认为不一定。的确,大学时谈恋爱将来会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能否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或者虽在同一城市,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心态是否会改变呢?因为前途未卜,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将来是否能在一起信心不足。可见大学时代的大部分恋爱显得不够成熟。
7.对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需求。认为高校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占78.3%,没有必要的占11.0%,无所谓的占10.7%。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异性的好奇,盼望爱情,渴望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形式,但由于从小成长、教育环境的相对单调,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面对日渐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很多大学生对在校期间是否要谈恋爱,或者谈恋爱时持一个什么态度,把握什么分寸、出现了恋爱危机时如何解决等问题一直比较困惑。虽然恋爱没有标准答案,但学校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机械的理性说教,避免用一些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可多举一些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多分析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让学生能够从这些生动鲜活的例子和人物个性中领悟到不同性格和不同成长背景的人适合的爱情可能是不一样的;只有适合自己的爱情才是幸福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理解爱情和幸福的真谛,分析和了解自己的性格。一个人如果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幸福,了解了自己以及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也就懂得了如何去恋爱。
真爱是无条件的,真爱可以让人获得力量,真爱的两人在一起会有家的踏实、宁静、亲人般温暖的感觉。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拟设一门名为“幸福——从学会恋爱开始”的恋爱必修课。哈佛大学近年来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他认为: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生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恋爱。由此可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人文关怀,更细致地关心大学生内心的感情世界,正面引导学生“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和放手爱”,这样他们未来的人生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快乐,生活得更加幸福。
[1]贾梦雨,徐宛芝.恋爱,何以成为一门必修课.新华日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