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
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已在各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教育界对“期望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仍有待深入。本文结合“期望理论”和“需要理论”,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激励学生;希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激励过程主要有个不同视角:一、通过研究人的需要,构建需要理论,激励其从事预期的工作;二、通过研究外在的刺激,运用期望理论,以实现这些目标为动机。目前的研究视角下,期望理论侧重于“外在目标”,需要理论着眼于“内在缺乏”;两条途径彼此独立。但实际上这两条途径是互相关联、本质一致的,即实现外在目标的同时又满足内在的需要。
弗鲁姆(1964)认为,人总是期待实现一定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在这个目标尚未实现前,它表现为一种期望,反过来对个人产生一种激发力。这个激发力的大小决定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其基本模式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用符号表示为:M=∑V×E。
M(Motivation),激发力,指激发人的潜力,调动人积极性的强度。V(Valence),目标的价值(效价),是指实现目标对于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实现这个目标能否满足个体需要,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体需要。E(Expectancy),期望值,是指人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即实现目标的概率。
由此可看出,个体将特定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预测实现的概率越高,这个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
期望理论包含三对关系:奖励——需要;绩效——奖励;努力——绩效。第一个关系表明奖励符合个体的价值观,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第二个关系表明要得到这种奖励一定要达到某种绩效;而只要达到这种绩效,就能获得这样的奖励。第三个关系表明要达到某种绩效,需要个体的努力;而且个体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这样的绩效。
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就必须让学生明确:1.学习能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的需要和特定的学习成绩(目标)联系在一起,达到一定的目标就能满足特定需要;3.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提高他们的成绩,达到目标。
1.考察需要。“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影响他人,那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期望理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个体具有较高的效价,效价的决定因素是外在的奖励是否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外在的奖励越能满足特定需要,其激励效果越强。要以不同学生的具体需要为依据,制定奖励体系。目前,相对科学的是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斯的“人类六大需求”理论。
2.联结“奖励”与“需要”。根据需要制定奖励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奖励体系。有的学生更注重精神的奖励,比如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有的学生更加注重物质的奖励,比如奖学金。还有的学生可能更注重升学的机会……就某一个学生而言,有可能最初重视精神的奖励,而后逐渐演变,更加注重物质的奖励。
3.联结奖励与目标(成绩)。(1)要得到奖励需要实现达到一定的目标(成绩)。(2)成绩能够得到公正评价。(3)达到目标能够得到奖励。
4.设定目标。目标是激励学生的外在手段;想要学生不断努力,需要设定合理的目标,激励学生取得特定成绩。目标有两个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
(1)目标要具体清晰。教师要制定的目标越具体,可操作性就越强,也就越便于对其做出公正的评价;同时,学生努力的方向越清晰,也更有信心实现目标。
(2)目标难度适当。学习目标要合理,难度要适当;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增强学生的期望值。
(3)目标体现层级性。目标需要有由下位到上位、由简到难、由短期到长期的层级。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水平是不断变化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水平制订不同的目标。同时,在达到短期目标后需要制订长期目标,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
(4)强化目标。目标制订后,需要进行强化。“三分钟热情”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没有进行强化;可以运用安东尼·罗宾斯的NAC神经链调节法进行强化。
5.增强信心。人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据自身过去的经验判断实现某种目标可能性的大小(实现目标的概率),也就是“期望值”。因此,要增强个体的期望值和自信心;让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既定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成功经验,感受成功;应当更多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愉悦,减少因为失败产生的不快。适当的时候可以提供案例,比如同班同学中的例子。教学过程中,学生间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学生之间有很多共同性,年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都相似,可以作为示范,起到激励作用。
[1]刘翠花.期望理论与知识员工激励[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4).
[2]维果茨基著,李维译.语言与思维[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