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创新性的建筑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探索

2011-08-15 00:45:37李丹
大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教案立体建筑设计

李丹

基于实践创新性的建筑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探索

李丹

本文基于建筑设计的专业特色和侧重点的不同,对立体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三种具体的探索性的改革尝试。

立体构成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立体构成也称空间构成,是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它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它是以一定的材料、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点、线、面按照形式美的原则组合成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立体造型。

立体构成作为三大构成的一种,它是训练建筑语言的课程,诸如像力度、秩序、节奏、体量、比例等将来可直接用于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建筑设计是对空间以及艺术形式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空间问题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在对空间的限定、分割、组合的过程中同时注入文化、环境、技术、材料等因素,产生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而不同形式的建筑体都可以看做是由若干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它们通过重复、并列、叠加、相交、切割、贯穿等方法,相互组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建筑的形态。建筑事实上是抽象的立体构成应用于生活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立体构成不仅能合理地构成“建筑空间”,而且能带来建筑形式的“美”。

从学校教育视角,《立体构成》是建筑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而且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是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起步,重点培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自担任建筑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教学以来,尤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以前,建筑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课是按照艺术设计系学生要求上课,讲授的课程内容和训练方法也都是传统沿袭下来的,而建筑设计专业注重的是三维空间的抽象设计,但学生所做的作业往往趋向于平面化。再加上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感觉纯粹的点、线、面学习又很抽象,特别是立体构成前期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学习,有点脱离建筑设计专业实际,学生渐渐对立体构成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基于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已不适合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建筑设计的专业特色和侧重点的不同,对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性改革尝试:

一、教法的改革

(一)引入“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它适合于解决那些比较简单、严格确定的问题,比如需要大量的构思、创意的行业,如建筑设计、广告业等。我们在构成课教学中,可以经常引入“头脑风暴”法。

例如:在讲授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的形态时,我们不妨引入头脑风暴的思考方法进行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互相启发,短时间内说出生活中我们通常看作点的事物和形象,并用笔画在速写本上记录这些形象。要求点的形态的联想要分类别,不必集中于一个类别;语言和形象可以互相补充,不拘形式和细节;只要是相关的,都记录下来,数量和质量都要;所发现的事物先不要给予评价,或互相否定;控制时间和节奏,讨论时间为15分钟;组与组之间不要互相讨论和参考。

通过采用头脑风暴法授课,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授课的全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设计的灵感得到最大化的激发,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同时在良好的沟通氛围下,更有利于培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评价方式的改革——自评与讲评相结合

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留给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都是单方面批阅的单一模式,尽管及时掌握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质量却没有大的提高。基于此现状,教师可尝试在课堂让学生逐一上讲台对自己作品进行一番自我评价——介绍作品创意来源、作品特点,作品的不足等等。学生通过自评,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和收获。以学生评价为主,以教师评价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要讲评,而且要反复强调。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转换。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拓展,学生的自信心、思维、自学、表达等能力得到提高,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二、实践环节的改革(建筑模型制作引入课题训练中)

以往在立体构成造型练习中,大量操作毫无任何主题的折纸游戏,这样使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立体构成课毫无兴趣,认为作业毫无意义。在立体构成造型练习中,一反往日单纯抽象的点、线、面、体训练,而是将它们的训练综合在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之中,即把点、线、面、体的训练与建筑造型的设计直接联系在一起。训练的要素不再是抽象的点、线、面、体,而是将建筑造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建筑中的门、窗、细部构件连同构件的色彩、材质作为点、线、面、体的组成素材,成为建筑造型的生成要素,按照构成的美学原则进行的构成训练,让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掌握点、线、面、体的构成原理。例如在面材构成训练中,可预先定好课题题目,让学生在限定的题目内,使用易于加工的材料,依照建筑设计构想运用各种面材按缩小的比例制成薄壳建筑模型。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这种与专业联系紧密的课题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推敲建筑造型设计的同时,也体会和掌握了点、线、面的作用和美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了如何利用点、线、面来组织平面和立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教案(课件)的改革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所以它具有鲜明的个性,教法不同教案各异,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教案但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案,即使是设计者本人用同一个教案,也会因时间、地点和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以往的构成课都是参照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准备的课件,教师的教学案例也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因此,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多结合国际优秀建筑实例进行讲解,比如在讲到立体构成中的累积构造时可引入有“东方之冠”之称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层叠出挑;中国馆红色的选择却是从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增加了整个建筑的层次感与空间感。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结 语:

实践证明,侧重于建筑味的立体构成教学对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的培养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很好地达到了建筑设计专业立体构成的教学目标。

[1]董海英.浅谈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在室内设计中的比较运用[J].探索学术论坛,2006.

[2]王念.立体构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熊瑞源.立体构成与建筑造型设计训练[J].当代经理人,2006.

(李丹: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教案立体建筑设计
《立定跳远》教案
念个立体咒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立体登陆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炫酷立体卡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半张纸》教案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