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中外教育思想的冲击与融合
李晓红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本质与目的,论述了中外教育思想在教育形式和教育目的上的冲击与融合,提出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中应该更好地借鉴与继承中外优秀文化。
要想发展英语教育,就必须清楚其本质和目的。英语是人类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是人类文化、主要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民教育中当前最主要的外国语。英语教育是以英语为教育内容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校教育活动。从教育内容看,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起着定向和制约作用。英语教育的目的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对英语教育的不同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已沉淀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强调提高人的德育素质的重要性。儒家注重启发,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方式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点所在。启发一词源于《论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育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行关系上,儒家认为知行相互依赖,而行更为重要,运用于教育上,实际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离开实践,任何理论都将失去社会意义。
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用于中国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使中国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殊的文化特征。
任何一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外来文化教育与本土文化教育的融合,对多元文明与文化的吸收是各民族理智的选择。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具有包容性,以儒家为主线,经过长期融会贯通,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近代来,中国文化教育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内涵,同时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文化也在不断构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文化教育纳入世界文化教育体系当中,同时又保持着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价值与特色。
英语教育主张在英语数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相比,英语学习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它与人的个性差异以及社会环境、文化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导致语言学习的行为差异。这些差异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研究个体,分析成因,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
植根于中国人头脑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学生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中国学生很顾及自己和老师的面子,因此当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或对课堂内容一知半解时,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教师起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知识的权威。因而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忙于记录教师的讲解而很少提出问题。教师往往也不愿意学生来挑战自己的权威性。
儒家教育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之处,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天地君亲师”,教师仅次于天、地、君主、父母,这体现了中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阻碍时代进步。
在日益走向民主与平等的今天,要想继续发挥其有益的作用,就必须克服其缺陷,赋予它对普通民众的真挚的人文关怀情感。改变其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竞争、相互尊重、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氛围,最终达到培养智慧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1]付俊贤.对儒家教育思想当代意义的思考[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胡德映.中国英语教育九十七年回顾[J].山东外语教学,1999.4.
[3]李国芳,马魁.试论英语教学的目的性及其应对[J].甘肃科技纵横,2007 .1 .
(李晓红: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