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
体教结合打造高校中的职业联赛队伍
于飞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成立于2000年9月,首批队伍整体来自北京市重点中学人大附中,队员均通过高考录取,以后每年面向全国招生补充队员。球队现任主教练为原国家队教练、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金志扬先生。球队成立十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于2006年10月31日获得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总决赛冠军,成功冲甲,至今已在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征战四年,是我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唯一一支学生军队伍。这支足球队很好地诠释了高校体育和教学的完美结合,为中国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探索了有益的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树立了一面旗帜。足球队得到了足协和教育部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认为这是一支用“脑子”踢球的队伍。
学校培养发展高水平足球队以高知识层次、高思想品质修养、高运动水平为目标,将高等学校传播知识、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与足球队的发展相结合,成功地打造了这支职业化联赛中的新军,也为我国足球体育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道路。球队于2003年还被评为“中国体育爱慕之星,队员中多次多人受到各级表彰,目前队中已有20多名党员。金志扬教练对他们的评价是:我手下的这帮孩子,可能他们的技术不够好,可能他们的体能不够强,但他们有知识,理解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拼搏精神足,这正是中国足球运动员缺少的。“我们可以被对手的实力战胜,但决不会被对手吓倒!我们要为荣誉而拼搏!”这是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队员们最坚定的信念,就是这个信念,让他们一步步走到今天,四次大学生联赛的冠军、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2006年第一次参加中国足球乙级联赛便夺得联赛冠军并进军中甲。他们享受着足球带来的欢笑和泪水,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因为爱好而踢球,也为着那么多喜爱他们的球迷、老师而踢球,他们为能给学校带来的巨大荣誉而感到自豪。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与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读书是分不开的。队员们每天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充分享受着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大量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他们每天正常上课,下午三点下课以后进行两个小时的足球训练,他们牺牲了大量的课外时间,做到了学习训练两不误。每到寒暑假,他们参加完正常的期末考试以后,又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由于他们有了文化知识的浸润,他们对足球运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可以说,智慧是学生军的立命之本。由此可见,读书对运动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套用那句老话:“只有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是强大的。在竞技体育这个大圈子里,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重视,现在的运动员,一边训练一边学习已是大势所趋。这也反映出知识文化的重要性。学习文化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有了,水平和能力自然就在成绩上体现出来。因为有了知识,这些队员在比赛中更加沉稳理智,这和他们受过的高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有思考能力,在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更加容易进行自我调节,而他们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对比赛的思考和阅读能力更是其他专业运动员难以比拟的。与职业队比较,他们的身体条件不行,这让他们在执行战术的时候更加坚决,这也正是这支队伍处乱不惊、整体出色的原因。对于一个体育项目来说,知识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冠军,这一点已经无人质疑。学生军正是胜在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当你看到校园里几百名学生一起为自己学校的队伍呐喊加油时,那种快乐和幸福的感觉,真是无法形容。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的全体队员就读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完成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余,每天下午进行训练。他们和其他体育生共同组成一个班级,课程完全和其他学生一样,只是在学校和学院老师的帮助和精心安排下,对课程的时间进行了调整,每个队员都积极地按时出席和完成课程,认真地参加考试。虽然队员们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其他学生少很多,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积极的。因为每个队员都已经养成了习惯,认识到学习和训练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直以来,所有的队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受益匪浅,目前已有近20名队员取得了硕士学位,其中有6名学生已留校任教,活跃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岗位上,回报着学校多年来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
足球是一项集体的运动,虽然需要球星,但一个球队的成熟和强大与一个球队的整体实力是分不开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是一支整体实力很强的球队,也许单个拿出一名球员,可能在身体和能力上不如职业球员,但他们每一个人加在一起就会有很强的战斗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也是这支队伍的特殊理念。这样他们就会比对手有相对的优势,有更大的力量,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挺得住、攻得下。这支队伍中的成员,每个人彼此都很熟悉,这是队员场上配合默契的基础。同时队员在学校里一起学习、训练、生活,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观念,遇事顾全大局,这是高素质专业足球运动员的核心所在,这种高素质成就了学生军的高水平。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有着清晰的管理体系。学校校长决定大的方向和政策,具体的学习则在管理与经济学院的领导下,训练时有教练组具体负责,每一级管理都分工明确,使得工作有效、管理有力。要求球队在学习中,要遵守大学生行为守则,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遵守学校的纪律。在训练中,球队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管理严格、令行禁止。比赛中他们能充分地展示大学生球员的风采,很少有与裁判和对方球员纠缠的事情发生。
为确保优质生源必须疏通招生渠道。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必须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视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国策。创建相应的政策法规,重点抓好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大学为龙头,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确保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的持续发展,按运动成绩的优劣来制定文化成绩录取标准,文化成绩标准不要过低,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环境。应该在教育部的宏观领导下,统一和规范招生体制,赋予招生学校更大的自主权,以便更好地选拔优秀苗子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要健全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对高水平运动员应取消学时制,过渡到真正的学分制。在学习年限上不要限制的太死,应根据需要适当延迟学生的毕业,必要时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安排课外辅导教师,解决学生运动员学习上的困难。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可以适当奖励学分,以此来鼓励运动员的积极性。
训练和比赛前的计划、战术战略的制定是取得最佳成绩的重要保证。可以采取“换位参与式”的管理,无论队员还是教练员都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管理和被管理,这样就能充分挖掘和发挥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产生。“换位参与式”管理的内涵与特征竞技体育管理是体育管理中分化出来的,它是体育管理研究的重点及其重要成果的体现。
总之,体育可以强国,我国的高校体教结合是体育强国的一条途径。我们的体育人才完全可以是高学历、高智商、高水平的。赋予体育更多的文化内涵,会使我国的体育事业更加美丽。
希望更多的人们关注高校中从事体育运动的莘莘学子们,祝愿他们能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5.4.
[2]李宏图.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林登宝.对全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于飞: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