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广俊
浅议“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确立
余广俊
管理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学生管理的现代化和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更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本,创新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0世纪以来,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转变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总的趋向。片面崇尚科学的科学主义造成的危害引起了人们对科学主义的怀疑和批判。19世纪末,非理性的哲学在哲学殿堂中取得一席之地。狄尔泰对人文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指出“体验、表达和理解”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式。胡塞尔也对实证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指出科学的危机实质是人的意义的危机,主张通过“现象还原”对假设和文化偏见“加括号”或者将其剥落,回到原初的或即时的意识当中去。”其后,随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发展起来的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等人文主义思潮成了哲学的主流”(冯建军, 2002)。20世纪末,这种思潮极端体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为手段,以解构、批判和否定同时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个别性,以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可见,当代哲学发展的趋势愈加关注人的本身,重视人的差别性和多样性,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完善,认识到人存在的价值、美好生活的标准并不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给人带来的物质享受,而取决于人的灵魂、理性对永恒原则的理解。
在当代人文取向的哲学背景下, 在对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压抑人性阻碍发展的反思与批判中,人们提出了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理念,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非强制性方法为手段、以民主平等为特色、以教育属性为倾向,吸收了科学取向学生管理的合理内核,在重视学生管理的价值性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管理中的事实性;在注重学生管理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同时,也关注理性因素;在注重个人目标的价值的同时,也关注组织目标的价值;在重视人文方法的同时,也重视科学方法,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为人的发展服务;在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注意人文性学生活动和科技性学生活动的搭配组织。由于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是建立在对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的批判与整合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较之于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更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
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理念和现阶段在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党的十七报告中对以人为本作了很好的诠释,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之中就是“以生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它区别于以往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强调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必须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裁判式的传统管理模式为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学校的管理工作必须围绕学生“成人”和“成才”,并为他们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成才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更新管理观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特别是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成才需要、身心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要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培养。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管理者应该用平等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要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排解。强化学校管理的服务功能,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服务。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个性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其次,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既要健全和强化必要的约束机制,以法治校;又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尽可能的发挥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产生的巨大效应。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能力,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在国家政策条件下,学校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如:制定转学、转系、转专业、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修课程等制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形式;建立并完善鼓励学生创造发明的奖励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者的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更多地创造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指导,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的自主与尊严。
再次, 要改进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要根据学院的具体条件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符合高校教书育人规律的、灵活多样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学生管理不再是单纯靠命令、规章制度等各种强硬措施来维持,而是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把科学民主与平等自由结合起来,把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培养出“全面发展”而又“不失个性”的人。要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教师激励与自我管理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整个管理活动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既要采取明显有效的管理措施,又要运用各种潜移默化的有利条件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在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统一中,强调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教师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利益驱动来进行学生的需要驱动,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激发创造学生内在成才动力,从而使学生自动规范自身行为,使其对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湘南学院学报,2009.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 JK074)系列成果(余广俊:陕西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