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与其在林语堂译本中的再现
李萍
《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是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因其生动地记述了作者的婚姻爱情、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及山水游乐而广为流传。林语堂对作者所秉持的朴素而纯真的情趣,享受的自然而恬静的生活心仪已久,怀着讽喻劝世和传播文化的目的,易稿不下十次,于1935年将其译为英文,并陆续刊载在英文《西风月刊》及《天下月刊》上,同年在上海出版了英汉对照本。译文在西方引起不小的轰动:“颇有英国读者徘徊不忍卒读,可见此小册入人民之深也。”在国内林语堂的译本也被誉为“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翻译介绍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典范”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年无考。沈复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画,多才多艺。沈复在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与舅氏之女陈芸结婚,时年十八岁。其幕客生涯开始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也曾短期经商。其妻陈芸生性聪慧,与沈复青梅竹马,为其育有一子一女,生活中因误解失欢于翁姑,两次被逐出家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沈复夫妇回苏州闲居萧爽楼,以书画绣绩为生。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芸死于扬州。之后在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沈复入友人石韫玉幕府。其晚年生活,由于尚未发现明文记载,所以无从知晓,卒年也难以考证。沈复个性率直追求本真,有学者认为他是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之一。
《浮生六记》全书共有六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及《养生记道》,后两记已轶。1935年朱剑芒主编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出现的足本《浮生六记》,据郑逸梅《清娱漫笔》云,系王文濡伪作。另有研究者从襟怀气度、穿插点染、文笔等几个方面作了考证,认为后两记出现在前四记蜚声文坛之后,为伪作。这种考证为大多数研究者认同,所以本文只围绕前四记展开讨论。《浮生六记》故事婉转恬淡,语言简洁生动,其中典型的中国文化意象也是林林总总,色彩缤纷,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沈复笔下夫妇二人艺术化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晚明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显示出文人享受人生的文化气质和处世态度,表现出文人闲适清雅的生活情趣。如二人一起观月:
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日:“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余日:“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慧心默证者故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此云霞耳。”未几烛烬月沉,撤果归卧。
饮茶,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而且有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内涵。品茶在芸手中更具艺术性: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沙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夫妇二人相知相爱的文化关系,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他们往来书信的图章上。在一次七夕赏月时:
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这一情感的巧妙表达方式,比直接叙述更富于文化内涵和艺术情趣。
林语堂的文化翻译观
林语堂(1895 - 1976) ,出生于福建龙溪一牧师家庭,自幼受西方文化影响,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林语堂分别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任教或任职,他还在上海创办过《论语》等重要刊物。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东学西渐”的文化观和“送去主义”的译介观,林语堂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以世界眼光和文化输出的自信译介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0余年旅居海外的经历又赋予他西方文化的背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双重熏陶下,林语堂形成了独特的中西融合的文化观。他声明:“言东西文明之异同,乃言各有畸轻畸重而已。西方学术以物为对象,中国学术以人为对象。格物致知,我不如人,正心诚意之理,或者人不如我。玄通知远,精深广大之处,我不让人,精详严密,穷理至尽,人定胜我。”由此提出中西文化可以互为补充的主张,中西合璧、阴阳互补、差异相融,这是林语堂一生追求的文化理想,同时也决定了他“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而东方和西方必须合作来建造它”的文化理想,而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无疑也确立了林语堂在中外文化、文学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
(李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