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泽洪 赵瑞芳
试论当代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
秦泽洪 赵瑞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信仰,才能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新疆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当代大学生。
(一)这是由新疆复杂区情决定的
1.新疆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促进新疆各项事业发展既需要中央和兄弟省区的外部支持,更需要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尤其需要大批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
2.多元一体的区域文化特点需要作为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种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交汇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暴力势力成为本区社会不稳定的三大根源,它对新疆广大少数民族意识形态领域已造成的消极影响和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忽视。当前新疆各族群众正在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和形势下,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教育,着力培养大批作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
(二)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1.既希望正确认识和融入现实社会,又容易产生偏激言论
由于当代大学生并不能从本质上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意,也就不理解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他们既欢迎中国国力的日渐提升,又往往容易从局部或个人利益出发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对改革开放缺乏信心,甚至表示怀疑,从而产生各种消极言论。要解决这样的思想和观念问题,毫无疑问要靠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思维意识。
2.既希望正确实现个人理想,又容易在动机和手段方面产生功利化行为
一般来说,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但不能否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显然这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大局观、集体观、义利观教育。
3.既具有较强的智力素质,又往往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蛊惑
当代大学生在这个人生阶段拥有很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他们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不分是非良莠,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特别是在新疆,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甚至疆独势力竞相争夺青少年群体的形势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关乎新疆稳定大局。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宣传、普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地位,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为培养合格人才创造条件。
4.既要求独立,又存在依赖心理
大学生在此阶段独立意识增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导向的弊端,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碰到问题、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家,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时代的迅猛变动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修复能力,因此在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如何夯实个人的心理素质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建设者的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
总之,新疆的发展实际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从必然性还是可能性来说都是当然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扎实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各高校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乃至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相信这必将大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果的创造者主要是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并非广大大学生更不用说一般工人农民群体了。那么导致出现曲高和寡的尴尬状态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实效不容乐观引起的!具体如下: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虽占主流,但怀疑、轻视甚至反对者人数不少
众所周知,大多数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但也必须承认,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特别是在新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环境,各种怀疑马克思主义、轻视马克思主义甚至敌视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有相当数量。面对如此局面,鉴于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现实与未来影响力,我们应充分觉悟到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方式方法虽不断改进但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效性目标仍有相当距离
尽管广大高校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宣传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说教、灌输的模式化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普通大众的效果。系统地通过正规教育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比较少,基本上是集中于高等院校或者是从事思想政治活教育动的专家学者及专业学习者,人数比例低,是一种精英教育;其二,大学生的非主体性加之少数民族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使得受教育者产生了排斥、逆反心理,妨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进行。
(三)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教学环境虽有很大改善但整体上讲合力尚未形成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各高校除了对第一课堂进行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外,包括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红色社团和业余党校等在内的各级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并举办了大量配合第一课堂的活动,但由于各部门目标的差异性导致彼此之间不能密切协同,事实上大学生也在应付这些活动中疲于奔命,这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不能说已经完全形成。
本文系:秦泽洪主持,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研究—以新疆为例>(课题批号:10JDJNJD206)的阶段性成果。(秦泽洪: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赵瑞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农科所政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