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琴
当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宋卫琴
随着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已踏进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众传媒成为时代宠儿,而文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边缘化。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在新世纪将面临更大挑战。观察文学周边的变迁,积极思考大学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发现问题,寻求突破,这将是我们持久的命题。我们审视一下当代文学面临的困境。
当代文学的定位。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兴起,大学课程改革,中文系课程结构调整,文学课课时被削减,当代文学课时较少,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专业淡化,未来的当代文学课程将怎样定位?
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当保证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长期以来,当代文学的当下性,它与现实政治以及文艺思潮的胶着纠结,使其教学内容变动活跃。一九四九年至今,当代文学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巨大变化,其直接影响下的社会生活世态人心也处于持续震荡中,当代文学自身经历着艰辛坎坷的成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状貌。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是匆忙而过的人们经历的或正在亲历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经典化为时尚早,名家名篇在被不断诠释的同时又被质疑,较显在的文学现象比如对50--70年代文学的争议评价,其中关于赵树理的评价史颇具代表性。当下,文学研究所依持的理论很丰富,尤其对于当代文学,似乎用什么方法理论视角都可以介入,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对当代文学发言,只要能自圆其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作为基础课必要的知识稳定性和学科专业性。
学生对课程的弱化。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文学对社会影响力减弱。学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未来的职场就业,在生存压力经济杠杆支配下如今的大学生重实用轻素质重功利轻人文。与此同时,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慢慢收窄通过读书上升的人才流通渠道的结果是文凭含金量降低。迫于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大学生忙于考证打工,读书时间减少,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大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不如从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教学压力自然增大。
阅读的弱化。文学的边缘化和各种媒体的兴起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整个社会对文本阅读的弱化。影视的形象直观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大家热中于影视媒体的视觉冲击,影视的巨大信息包容量使大众的接受快速便捷。阅读需要时间和安静的心态,需要借助想像与思考。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大众对阅读已经疏离,这是整个社会的现状。至于纯文学文本,大学生读书时间较少,对文本审美已经兴趣大减,文学审美能力欠缺。
大学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显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学教学自身造成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因素使文学教学成为今天的状态。面对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显现的问题,许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做了多方面的观察思考研究,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作为从教者笔者有几点想法。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以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这一原则要继续坚持,同时文学的审美能力培养是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很重要的内容。文学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用心用情感让有情的文学史展开,让智慧,性灵回归文学课堂。
其次,文学教育要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当代文学要坚持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理想,以彰显真善美的优秀文本为载体媒介,在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的同时,对学生人格潜移默化,实现“人的文学”到“人的建设”。
第三,两个中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般文学史偏重于”史”的勾勒,却忽略对”文学性”的理解和交流。当代文学课程在讲授文学史知识时,应该特别注意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的挖掘。在选择教材时,教师要根据本学科发展状况,结合学生实际,精选国内权威教材授课,如: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这些优秀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是丰富多元系统的文学史,还有经过几十年淘洗沉淀的文学作品。
第四,突出本学科的前沿性,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当下意识。中国当代文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很多文学现象还没有沉淀为稳定的历史研究对象。这样一个学科的教学必然要求某种程度上的开放和灵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就显得很有意义。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带领学生讨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认识,并最终达致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捕捉“问题及热点”,精选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坛的热点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当下社会文化现实的关注力和学术敏感性与研究意识,活跃他们的思想。
第五,适当增开专题选修课。目前当代文学教学课时较少,当代文学涵盖的内容纷繁复杂,文学潮流众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主干基础课的部分内容转移到选修课中,弹性调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新时期小说专题研究,新时期文艺思潮,女性文学等,这些选修课目开设后教学效果比较好。
第六,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 长期以来,大学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凭。如果讲到《新诗潮》这一章节时,重要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芒克、多多、杨炼、江河、韩东、于坚、海子、翟永明等十几位,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对每位诗人讲评,并且要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如果再要展示一些教学图片资料,时间根本不够。可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况就大不一样,当然这需要教师备课的时候多花费时间精力,将授课内容做成教学课件。通过教学设计,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不仅节省时间扩大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且有助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第七,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目》,开课初给发学生,让学生提前阅读文学作品。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的数量大了,朗读能力和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小论文的能力慢慢就会相应提高。但是外界诱惑太多,有些学生心绪浮躁,根本不想坐下来阅读纯文学作品,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检查阅读情况。在开始讲课之前,提问学生对上一次已经讲授作家作品的阅读感受。在上新课分析作品之前,让学生复述自己预习的阅读印象。课堂阅读提问记入课程成绩。阅读检查的措施,能促使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计算结业成绩注重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考试的效应督促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当代文学课程成绩涵盖阅读笔记、课堂阅读提问、阶段性小论文写作和闭卷考试成绩。这一系列组合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第八,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长期当代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几种切实可行较为有效的教学法:如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方法。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代文学史,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文学现象、问题、作家、作品都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课堂讨论应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题目范围由教师临时设定,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补充,这是充分尊重文学课的开放性的有效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所营构的平等、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利。例如在新时期《伤痕》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们从血缘亲情伦理道德时代背景政治历史等不同视角出发,对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进行多维度解读分析,同学们通过思考发言倾听,不仅掌握了相关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重新思考生存生活,文学以自然平易的方式介入他们的生命。研究性教学法比较适用于专题选修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加入适当研究性教学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比如新时期小说专题研究,教师设置题目范围,如《余华专题研究》,《莫言专题研究》,《阎连科专题研究》,《王安忆专题研究》等近二十个选项,全班参与,由学生自选,一人一个题目或两人一个题目,分别从作家作品艺术特征等视角开始选题。各组学生查阅资料小范围讨论后,形成一个十二分钟左右的课堂发言,其他学生和教师现场补充提问质疑,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写成四千字以上的论文作为阶段性成绩。研究性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九,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主张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工作繁忙的温儒敏教授会定期批改本科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等作业,这给我以极大的启发。北大中文系当时不开设“写作基础理论”课程,但北大毕业的学生却有极强的研究能力与写作水平。虽然师资生源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应该借鉴北大训练学生写作的经验,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将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贯穿于当代文学课程的过程中。
第十,教学相长,和谐互动,建立平等尊重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倾听 学生课堂教学反馈,及时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态和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断改革教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大学当代文学课程历史较短,目前对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的资料还不是很丰富。从教者围绕学科面临的挑战,教学方法的改善等话题,从教学实际出发,已经提出很多问题,也拿出一些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针对当代文学课程的教研需要大量持久坚实的工作去做,当代文学从教者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3.
[3]郑玲玲.突出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文化品格[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7.5.
(宋卫琴: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