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兵
浅谈概念设计
刘传兵
时至今日,“概念设计”这个名字已经为大众所耳熟能详。但究其根本,甚至连一些设计从业人员对其真正涵义也不甚了了。有的人认为概念设计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有人认为概念设计就是以前没有过的新发明;更有甚者认为概念设计就是在校的设计专业师生或者设计爱好者孤芳自赏、闭门造车的产物。
上述观点是错误的,也是恐怖的——如若在设计界这样的理解颇有市场的话,这对设计行业的发展而言就是一场灾难。那么,真正的概念设计是什么呢?
概念设计所设定的前提包括下述二种之一,或更多限制性组合:
第一种前提是,设定技术。在设定技术前提之时,又分为几种情况:其一,设定技术应用领域。如:“碳”的应用与衍变;其二,是设定技术时限。如:2020年的信息生活;其三,是设定技术基础。如:折叠机构的应用等。
第二种前提是,设定用户。这种前提之下,也包括多种情况:“无障碍概念设计”,设定障碍人群为用户;“90后电子产品消费概念设计”,设定特定年龄段的用户;“户外产品概念设计”,设定第三种前提是,设定品牌。这种设定一旦确定之后,品牌本身是不变的。但不变的品牌前提的确也会对设计带来不同的限定条件。以“标致汽车概念设计”为例,从背景层面来讲,设计者必须比较充分的了解标致品牌的文化、产品种类、消费人群、技术现状;从表现层面来讲,设计者必须尊重品牌现有的产品形象,操作界面等。品牌往往是有文化沉淀的,哪些可以变,哪些不能改变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因素。
能不能实现往往看的是当前的技术能力,而客观的状况是,当前的技术实力并没有把所有能做的都做出来。概念设计有的时候是基于特别简单的技术,实施起来并无难度。
设计概念是由一系列的设计思维元素构成的,也就是说设计概念是系列化整理之后的设计思维。概念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概念;将设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之后的设计就是概念设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概念设计的灵魂在于其设计概念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有可行性等,好的外观设计可以提升这个设计概念的被接受程度,但并不是概念本身。
设计概念的主要构成有功能、逻辑两大部分。功能部分是指概念本身所能够达到的实际效果、能够承载的实用功能;而逻辑是指确保功能正常实现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流程等。没有功能的概念是无用的概念,而没有逻辑原理的概念就是空想,例如永动机。
这些能力包括了除设计技法之外的,诸如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所承担的概念设计的文案工作能力等,具体来说是:
捕捉需求——也就是对问题的敏锐观察,特别是那些对于一些人也许不是问题的需求:即潜在需求。例如:一个工具对于习惯了右手使用的人群来说,已经很好;但是对于左手习惯者,却可能造成诸多不便。该需求可能被左手习惯者提出,或者在人机交互的分析中得出;
扩展概念——即有效联系与概念、主题相关的信息元素,并因此作为进一步设计的考虑范围。这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方法论,或思维培训得到相应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产品的生命周期全程来获得全新的视野;
分析数据——对于不断扩展的概念范围和信息,我们需要做相应的整理和过滤,提取最终需要的数据;数据分析有的时候还是论证设计概念本身价值的科学方法。
概念描述——为了让别人更容易地理解你想传达的概念,除了图形的形式,文字的描述一样很重要。
概念设计既可以是单独的设计项目,也可以作为整个新产品开发流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是后者,概念设计将决定整个项目开发的方向,并帮助团队更好的协同合作。
概念设计项目的“交付物”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概念模型”是概念设计最重要的交付物,它可以使整个团队对于产品有清晰和统一的认识。
概念模型的核心是“原型”,它可能是概念图,原理图,也可能是工作流程图、使用方式说明等。如果是设计师主导的概念设计,那么可能需要更多东西,除原型外,还包括外观、结构等;但如果是系统工程师,或者产品开发经理主导的开发项目,为了使开发团队成员更加清晰,可能还需要提供包含功能列表在内的内容清单、设计要素清单等。
(刘传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生态与伦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材料与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