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磊
论城市空间艺术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以西安为例
顾磊
每个地域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引以为骄傲的文化传统、民风民俗,而城市形成的前身就是地域人群的聚集地。而人类生活空间自古以来就是文脉传承的重要线索,西安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也因此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来此旅游,在以前,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游览了古都西安后都感慨和别的城市没有太大区别并略带遗憾的离开。现如今,我们的城市领导者也看到了这一点,正努力通过特色的城市空间艺术设计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恢复起来。在西安近年来加快文化古都形象设计的城市文化定位中,曲江地区作为试点一改往日泥泞、沼泽的村落,以唐文化为基点进行了特色的空间艺术设计改造,使得昔日无人问津的曲江片区成为如今在西安市区内市民最乐意居住的地区,这就是城市中有特色的空间设计使生活更美好的有力证明。因为曲江片区的成功改造,今天的大明宫片区特色空间艺术设计的改造也逐步成为市区内又一个使生活更加美好的片区呈现。
特色的空间文化设计使人们内心引以自豪的本土文化情节彰显出来,它无疑是生活更美好的重要因素,但空间设计的前提是为人居生活提供便利的,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会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不便和障碍,只有合理的、以人为本的空间艺术设计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对“以人为本”的解释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西安的特色城市空间艺术设计中,空间的使用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体现着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的设计理念。空间的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为人创造生活的空间,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更加的强调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生存的舒适度的理念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现代,在古代也有很明确的说明。在宋人李戒的《营造法式》中就引用了墨子的一段话对居住活动空间进行解释:“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了古代对于空间设计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人们还不知道房屋空间的作用是什么的时候,一般都依居在洞穴、丘陵等地方,但由于地面潮湿,直接居住在这些地方比较伤身体,所以人们就开始有了建造居住的空间愿望,而建造这些居住空间的法则就是:建造的居住空间要和地面有足够的高度距离来保证不受潮湿的侵害;而四面的围合设计要确保不受风吹;空间顶部也要保证能遮雪避雨,而空间的设计分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们的道德情感上要保证男女之礼节的标准。在墨子的这段话里就非常强调空间设计以人为本的概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居住空间不仅要有居住的功能性,这个空间设计还要符合人们心理的道德、文化尺度,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不曾改变的需求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让城市空间艺术使生活更美好,设计师在需要重视空间设计中的特色文化体现的同时,对“人”的需求要始终不一的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不能一味的讲求文化的体现而忽略了人最本质的需求,那么再有意义的文化空间设计的体现也会因为不能便利于人们的生活而不能长久保留下去,最终因为没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被遗弃或改建。
在全球气温变暖、能源面临枯竭的今天,低碳、节能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是使城市生活更加长久的美好下去的重要保证。而本次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也重点体现在这一点上,园区内的太阳能发电板的利用、闻不出汽油味的新燃料载客车、节能70%的LED灯、冬暖夏凉的绿色植被墙以及将沉淀后的黄浦江劣质水用于景观瀑布用水浇花灌溉喷洒道路等的再利用都是我们城市空间设计节能减排的示范。
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是为了让美好生活得以延续。因此,作为城市空间艺术设计师们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并有责任将艺术设计与高科技节能减排相结合,在保证进行低碳排放的方式下进行艺术的设计才是使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条件。
西安本是一个很有历史积淀的城市,本应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引以自豪的名片。但由于大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对城市的空间艺术设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使我们的西安不仅独特的文化没有彰显出来,并且生活的不便以及污染使我们感受不到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更向往农村田园般的低碳生活。
(顾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