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云
黑龙江地区山水画风格与地域特点
陈祥云
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往往是以孕育和滋养她的土壤和文化传统为背景的。黑龙江地区虽然从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已有人类文化发轫,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出现过渤海文化的兴盛和辽金文化以及满文化的辉煌,但与古老而蔚为壮观的中原文化相比较,就显得黯然失色。由于地处偏远的边疆,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使得这一地区在古代一度成为流放之地。就绘画艺术而言,在画史上,用中国画的形式语言表现黑龙江和北大荒是没有现成经验可遵循的,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绘画体系。
黑龙江地区的山水画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应该说,这种崛起是以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时所产生的文艺创作为背景,以改革开放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为契机的。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明显地表现出了衷情于独特的地域性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上,北方重叠的山峦、苍山野林,气象万千的冰雪世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都强烈地吸引着画家去挖掘、去探索。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熟悉画史的人都会清楚地知道,中国画的整个面貌与地理环境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山水画和山水画家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五代的南北方山水画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也可以说,山水画家与其长期生活的环境具有最近密的关系。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最北部,由于长期地质历史的演化,大地构造运动形成了黑龙江地区的现代地形的构造格局和地貌形态。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全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既集中又分散,从总体上看是山环水绕中部平坦,呈马蹄形地势向南敞开。气候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的特点。四季之中,冬季最为长久,一些区域每年的白雪覆盖期长达六个月以上。
在特殊的地貌与气候影响下产生了特殊的自然景观。山地区域原始丛林覆盖,山峦重叠,林野苍莽,分明的四季使得植被在不同的时节差异较大:春天的山地,山岭沟壑处处生机;夏季林莽青翠欲滴;秋季层林尽染,极目远眺,天高云淡;冬季万倾林海一片银妆,四季常青的美人松映衬着皎洁晶莹的冰雪世界。平原地区则表现为地势低平,广袤辽阔,土地黝黑,径流缓慢;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和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特殊的地貌、气候和自然景观对于这一地区的山水画家地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是黑龙江地区山水画崛起的重要时期。于志学的创建的“冰雪画派”,卢禹舜的新绘画思维体系,以及作为画家群体的“关东画友会”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冰雪山水画”是当代山水画坛的一枝奇葩。于志学1935年出生在黑龙江省肇东县的一个偏远的乡村,长期的东北生活使他对冰雪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节表现为他而后的艺术创作中对冰雪的强烈表现欲望。于志学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雪景画,他突破传统水墨媒材的运用方法,并借之表现黑白相生的水墨形态,诠释了传统与革新对中国画倡兴的辩证关系。
“冰雪山水画”作为新的山水画样式,从形式到内容,从笔墨到符号,都体现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于志学将东北地区特有的冬景,经过理性处理转化为透出崭新的美感境界与魅力的冰雪世界;同时又内含大量历史文化积淀与传统美学的静谧、淡远与和谐。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具有异常鲜明的风格,冰河雪谷的冷峻、狂风雪野的壮阔、玉树琼枝的晶莹,或庄严、或深邃、或神秘。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给予于志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启发,长年的北方生活,使他感受到北方人和北方大自然的和谐。在大自然的锤炼下,北方人有着固有的性格,豪爽豁达,表现了一种北方人深层的民族意识,这使北方人能够超越自我,进入宁静的遐想。卓尔不群的画面,特立独行的语言,孤寂壮美的境界,表现出北国冰雪伟大的生命意识。其所形成的一种以“冷逸之美”为审美内核的山水画新样式,凸显了当代山水画的地域性特征。正如于志学所说:“大自然给予我们完整的表现技巧,不限地区的自然状貌提供我们不同的表现技法,这就是产生画家风格上差异的首要条件。”
卢禹舜无疑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坛的佼佼者,与生俱来的天分和孜孜以求的探索及对新思维的创造,使得他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卢禹舜就渴望用绘画表现自己的家乡、表现东北沃土,渴望创造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山水画。而且这种情结是极为深刻的,在一次与美术理论家水天中交流时说:“有一次去阿城,傍晚的时候在水泥厂附近看到舒缓的原野,一种宁静、崇高的感情油然而生,而且有一些神秘感。当时眼前还有一些房屋、树木,但那些都不再需要画了,人为的、很具体的东西在画面上越少越好。”独特的审美观,强烈的本土意识、情结和使命感使青年卢禹舜增强了以山水画表现本土地域风貌的信念,肥沃的黑土地、诡异的萨满教、神奇的图腾、无声的黑桦林,从此走进了卢禹舜的艺术世界。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静观八荒》是卢禹舜的新思维北方山水画之开山力作,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卢禹舜致力于描绘黑土地舒缓的平原景色。在他看来,冰雪并不能代表完整的北方精神,他更加衷情于广袤、博大的黑土地,他完全把自己视为黑土地的儿子,使自己的绘画与黑土地血脉相连,黑土地也成为他心灵的归属。但他并没有只是局限于描绘表面上的东北自然风光特点,借助于描绘东北地域的自然风光表达东北的自然精神,是融合了他个人的人文理想的自然精神,一种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的统一。开宗立派后的卢禹舜,立足黑土文化,溶汇中西画法,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绘画思维体系,建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自然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山水画始终追慕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外,由关玉良、王隽珠、兰铁成、富中奇等画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关东画友会”表现出黑龙江地区山水画家的集结意识。这些画家的山水画有的借鉴北大荒版画的装饰元素,有的借助墨色的黑白对比来表现大自然的神秘,在风格上并不统一,但都凸显着鲜明的东北地域特征,他们积极倡导关东现代艺术运动,对促进当代黑龙江地区的山水画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综观当代黑龙江地区山水画,地域性特色构建了审美意义上的多元风格特征。客观上,独特的自然景观给画家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和审美对象,也带给了画家独特的美的韵律、笔墨语言以及各种肌理材料构成的景观符号;主观上,画家们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用心去感悟自然万象,与自然亲密对话,充分反映了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画家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和体悟。画家们在感受和体验自然地理环境之美的同时,以独有的绘画表现形式表现着自然,并最终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于志学领军的“冰雪画派”立足于冷峻的冰雪世界,突破传统水墨媒材的运用方法,表现黑白相生的水墨形态,表现“冷逸”的审美内核;卢禹舜以黑土地舒缓的原野为描绘对象,溶汇中西画法,以新思维绘画体系表达自然界的宁静、崇高和神秘。并且,这一地区画家群体的集结意识,正使得更多的黑龙江山水画家致力于创造本土文化精神的美学体系和视觉艺术样式,以独特的自然山水的风貌诠释着各自的审美理想。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地区山水画风格与地域特点研究》结题文章(编号:11552322)。
[1]于志学.我和大自然[J].文化时空,2003.10.
[2]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陈宏飞.墨韵丹青•黑土情[J].黑龙江史志,2004.1.
(陈祥云: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