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肖
论《海燕》的艺术语言
王青肖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郑振铎被迫赴欧。旅途中,去国念家,托身浮宅的心情生诸笔端,于是,清新明丽、富于诗情画意的散文《海燕》诞生了。品读这篇感物抒怀的至情美文,感受颇深的的是其艺术语言的匠心独运。
以形象性为核心的绘画美是艺术语言的永恒特性。诗人艾青曾经把天鹅比作“湖上的浪花”、“天上的云彩”,犹如画家笔下的轻轻点染,展现出天鹅纯洁、高贵而又温柔的美姿美态,透露出诗人的咏赞之情。
《海燕》的开篇,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为我们勾勒出海燕那劲俊轻盈的姿态:“乌黑的一身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简直是一幅线条清晰的白描速写。接着,对春光、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的色彩渲染中,烂漫无比的江南春景如在目前:家乡的小燕子“在粼粼如觳纹的湖面上横掠着,或‘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描绘出家乡燕子闹春的勃勃生机,充满活泼的跃动感;而栖息于电线上倦飞的几对,则是“嫩蓝的春天,几枝木杆,几痕细线,线上几个粗细有致的小黑点儿,是歌者弹奏的五线谱,还是画家笔下的水墨画?”------在这里,作者用五彩画笔将小小的燕子置身于如画的江南水乡的春天中着力渲染,而游子对故乡祖国的追思怀想,便自然而然地融化在这绝妙无比的图画中了,这不正是作者所引用的诗句“燕子归来寻旧垒”的深意所在吗?
如果说“家燕戏春”是多色渲染而成的水墨画,那么,下面一段的“海燕击水”则更加侧重于色彩与光感的对比:灿烂的阳光,蔚蓝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犹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好一幅色彩澄丽的海天图!而天光海影之间,小燕子时而斜掠,时而浮息闇闇,这一切不是更更近于一幅重彩工笔画吗?如丝如烟的缕缕情思便物化于艺术语言描绘的图画之中了。
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在性情中人的眼中不免“一枝一叶总关情”。《海燕》并非单纯以景物描写取胜,感物抒怀是它的深意所在。品读《海燕》,你会时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思,犹如春天的一溪活水汩汩流淌:漫长寂寞的旅途中,浩淼无边的大海上,突然现出小燕子那熟悉的身影,同样是“乌黑的一身羽毛”,同样是“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勾起了作者对故乡小燕子多么缠绵悱恻的回忆。记忆中的小燕子和眼前的小燕子交相叠映,虚景与实景的幻化比较,使得作者猛然感觉:“它们果真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于是,发出“乡愁啊,如轻烟似的乡愁啊”的慨叹。
在浓墨重彩描绘小燕子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俊逸轻盈的家燕,怎不令人想起“燕子归来寻旧垒”的诗句?漂泊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满身疲惫地回到自己的“窝”?矫健从容的海燕,又怎能不撩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呢?而作者又在反复发出的疑问“这便是我故乡的小燕子吗”中,一咏三叹“乡愁啊,如轻烟似的乡愁啊”,情思绵绵,袅袅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托士号》这部以作者赴欧所乘轮船的名字命名的期刊中,收有作者多篇抒写类似情感的文章,如《离别》、《浮家泛宅》等等,而《海燕》尤为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关键在于它不仅寄托了自己的满腹乡愁,而且又随着海燕的翱翔搏击,抒发了自己决心驱散革命失败后郁结胸中的阴霾,准备像海燕一样迎风搏击的战斗情怀。
郑板桥画竹“一二三竹枝,五六片绿叶”-------只要自然疏朗,何必重重叠叠?白居易“别时茫茫江浸月”(《长恨歌》),一个“浸”字,要比“漾、浮、泡”更能写出秋江月夜的含蓄与轻柔,暗合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变异求新的凝练美在《海燕》中更是俯拾皆是。
如准确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的选择。家燕戏春:“横掠”于湖面,用翼尖“沾水”-----在平静的湖面上,和煦的春风中,不用担心风浪,我们的小燕子才有了这份悠闲与顽皮;而写海燕飞翔却用了“斜掠”、“打水”,突出了小燕子在恶劣环境中迎风搏击的特征。
又如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简短的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是一个“果”字,流露出作者欲见家燕而不能,欲见家人而不能,欲见故国而不能的几多惆怅与无奈。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文”即指语言的艺术性。意思是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不容易传播得很远。郑振铎的《海燕》既有清新动人的绘画美、又有汩汩流淌的情意美,也不乏寓繁于简的凝练美,品读《海燕》,如看行云流水,似觉清风拂面,艺术语言的无穷魅力会时时叩响你的心扉。
(王青肖:河北省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