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多声思维之我见

2011-08-15 00:47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3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线性声部民歌

汪 蕾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3)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以单音的进行为主的。一般以旋律的曲折,节奏的多变来表现音乐的思维,很少能听到多声思维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听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男女二人的对唱,最后那句“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两人唱不同的音调,最后还融合到一起。那时听着很新鲜,也感觉很动听,现在想来这恐怕是多声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体现吧。

一、音乐的线性思维与多声思维

1.线性思维

现在我们来谈谈音乐的线性思维。“音乐是一种思维。由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的差异,每一个民族都历史地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性格和方式。与以复音音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不同,主要是单音音乐的中国传统音乐,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是一种横向进行的音乐方式,是一种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我国的音乐多以线性思维为主,许多美妙的旋律曾使我们深深地陶醉,打动我们的心灵。由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性格等多方因素,使我们作为主导性音乐形态存在的是以单音进行为主的单音音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音乐。

2.多声思维

什么是多声思维呢?“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习惯与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音乐思维方式。他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并逐步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多声思维是一种多层次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立体的音乐思维方式。一般地,人们把音乐按不同织体形态分成四类。即:单音音乐、支声复调、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这四类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有着各自明确的历史阶段和鲜明的风格差异。多声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复调。复调一词在拉丁文中的意思为“多声部”。而在希腊、意大利文中的意思则为“多层次的音”。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样,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被称为复调音乐。

二、我国多声音乐思维的表现

1.我国民间的多声音乐思维

在我国,音乐多声思维作为一种专业术语并不为人们熟知,但是,音乐多声思维却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广泛存在着。潮州的音乐家们,称他们的传统音乐是“一音三韵”,这几乎是一种中国式的“横向多声”的线性思维。除了单音音乐外,多声部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多声部的民歌,许多民族至今仍保存并流传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风格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被国外报刊赞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的侗族大歌以及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的蒙古族呼麦等。在汉族的民歌中,也有许多多声思维形态的劳动号子。它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民歌形式中,数量最大、形式多样。它们绝大多数采用无伴奏形式,其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调因素。一领众和是他们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体现了一个声部是另一个声部的分支和陪衬,他们被称为支声衬腔式复调。我国各民族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衬腔式复调是劳动人民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进行长期艺术实践和运用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们在音乐中对多声部相结合的艺术上的追求、审美上的选择以及欣赏的习惯性。

2.我国音乐创作中的多声音乐思维

20世纪初合唱从西方传入我国。合唱是横向与纵向音乐思维联合表现的一种艺术。这一艺术形式在现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而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中是没有的。因此,这一阶段涌现出许多作曲家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作品。这些合唱作品基本都是运用西方的专业作曲技法写成的。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运用了卡农的手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轮唱。这种手法对于群众合唱来说简单易上口,因此广为流传。赵元任先生在 20年代主张和声与复调技法民族化,在中国现代早期的多声部音乐创作中,赵元任和黄自“比较有意识地结合民族音乐语言注意到了和声上的民族风格问题”。其中,黄自在合唱作品中对民族化和声技法进行了探索。开始思考为表现特定的中国题材或为适应民族音调及风格,如何变通使用西洋技法等问题,并在具体创作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山在虚无飘渺间》就是一首利用西洋作曲技法处理我国旧乐,从探索民族风格角度着眼,变通运用西洋技法的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的主要曲调创作素材来源于古曲《清平乐》。作曲家在和声的运用上做了一定的处理,表现了空幻飘渺的境界,使作品具有中国古乐的风格。这首作品加强了自由模仿与对比复调的民族化处理,是中国早期专业作曲家探索民族化和声技法的典范,是复调手法特别是模仿复调得到最充分运用的经典合唱曲。我认为,现代中国音乐的多声思维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西方的复调创作手法为主,结合我们的民族调式写成,形成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作品。如黄自的学生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作者贺绿汀曾经说:“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三、关于中国多声音乐思维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了解还不够完善。许多传统音乐中的精华还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还应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这样才有益于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形成我们中国特色的多声思维的音乐作品。田青先生说得好:在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要振兴我国的音乐事业,似乎也不应该只走一条路。我们一方面应该“拿过”西洋已发展到顶峰的“复音音乐体制”来创作我们自己的复音音乐;一方面,也不必以为我国传统的线性思维是“落后”的。复音有复音的美,单旋律有单旋律的美。复音音乐讲究不同声音纵向的结合,单音音乐讲究的是旋律横向的舒展。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历来就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正是我们音乐创作的尝试。如何保护我们的音乐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20世纪中国音乐前辈们提倡的“借鉴西乐、改造中乐、创造具有鲜明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新音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也给未来中国多声音乐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田青.《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J].中国音乐学.1986(4).

[3]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修订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许康健.《论黄自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特征》[J].音乐研究2006(2)

[5]王晶 王晓北.《浅析我国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复调因素》[J].艺术教育.2006(8).

猜你喜欢
线性声部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关于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一个证明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线性耳饰
穿花衣 唱民歌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
常数变易法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