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
河南省队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难度动作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蔡建
我国竞技武术的规则自1996年实行“切块”评分法以来,经历了三次变化[1],从2003年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分规则,也被称作“新规则”。“新规则”制定实施以来,中国的武术套路比赛也不断的向着“高、难、新、美”的奥运精神导向性方向发展,在分模块打分的评分规则中C组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成为决定运动员能否取得比赛优胜的最重要因素,正是这些难度动作的设定使得武术套路比赛的竞争更加激烈,失误率也更高。
河南省太极拳队一线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马建超、张振兴、甘泉等。
2.2.1 影像分析法:在训练场地定点拍摄运动员的难度动作,使用SIMI三维运动解析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分析,并制作出难度动作示意图。
2.2.2 访谈法:对河南省队教练和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运动员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
2.2.3 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有效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之所以选取旋风脚接提膝独立(323B+3)和腾空摆莲脚接提膝独立(324B+3)动作重点分析,是因为这两个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失误率最高,笔者对2006-2010年全国武术冠军赛太极拳项目前八名男子运动员的所有难度动作失误率进行了统计,其中322B+3失误率为5%,312B+3失误率为2.5%,312A+324C失误率为2.5%,而323B+3的失误率达到10%,324B+3的失误率高达12.5%,河南省竞技太极拳队自2004年建队以来在各种太极拳竞赛中取的辉煌的成绩,尤其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之高,这是被公认的,那么该队一线队员在训练过程中如何保证这两个失误率较高的动作的成功率是本研究的重点。
竞技太极拳的跳跃类难度——腾空摆莲脚接提膝独立和旋风脚接提膝独立与长拳类的腾空摆莲脚和旋风脚不同,长拳类武术竞技比赛中的旋转动作是人体整体的抛物线运动和自身旋转运动的复合运动形式,而且这两种形式在运动中又互不影响,而竞技太极拳的腾空旋转类动作是不加助跑的,即便在腾空飞脚接腾空摆莲脚雀地龙这个动作中,腾空摆莲脚是在飞脚落地后再重新起跳,中间不允许有助跑;因此竞技太极拳中的腾空旋转动作都是纯粹的轴运动,没有抛物线运动。
腾空阶段是指蹬离地面瞬间离地到完成转体到落地前的全过程,从蹬离地面的瞬间,人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不再受外力的影响,所以在腾空的绕轴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进入腾空状态后身体任何部位的改变或者移动都能对角速度的大小产生影响,可以看出轴运动是一个可以调节的变量。竞技太极拳的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提膝独立动作对运动员的落地要求非常高,要想平稳的落地而不出现失误(晃动、捻动或跳动)即由动态瞬间达到静态平衡,就必须合理控制身体在旋转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
竞技太极拳提膝独立难度的关键动作是落地动作的稳定性,它直接影响运动员难度分值的确认和连接难度分的获得。在运动员落地时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与提膝独立动作相关的肌肉主要包括背肌、臀大肌、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缝匠肌等和大腿后群的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以及大腿内侧群的股薄肌,小腿后群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我们可以从生理解剖的结构看出,膝关节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关节,承担起身体落地后自身的重力负荷,从而保证提膝独立腿的支撑和力的有效传递和缓冲。从弹动技术上分析,当脚着地时随着人体重心的持续下降,支撑腿膝、踝关节的肌肉进行退让收缩,使膝、踝关节的角度快速缩小,角速度也随之增大,并且方向向下。当踝关节角度缩小到一定的程度时,跟腱的形变刚度大小以及踝关节肌肉强力收缩产生的肌力矩克服阻力力矩的作用,使踝关节的角度不能持续缩小,此时角速度快速减小,一直到缓冲完成。
通过对河南省队优秀太极拳运动员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竞技太极拳带有提膝独立的难度动作对当今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竞技武术越来越白热化的当代,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就必须在训练中采取更加科学化和严谨化的训练方法,河南省太极拳队在训练过程中综合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肌肉力量、爆发力、耐力和柔韧训练方面不断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探索,除此之外还对每一个难度动作进行了分解和量化。
蔡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