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45:37王玉栋王然芬
大家 2011年7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师

王玉栋 王然芬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的问题及对策

王玉栋 王然芬

以“三自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充满了活力,在教学资源优化、学生个性培养、模式创新等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以期能为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提供借鉴。

高校 体育教学 三自主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三自主’教学模式。”“三自主”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能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关注生命健康和终身受益。

“三自主”教学模式实施至今,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一种崭新的课程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主动、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经验,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

一、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存在的问题

“三自主”体育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的新方式下,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以往有所增强,总体体育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进,但在具体“三自主”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理论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还普遍存在对技术部分的学习比重太大,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体育理论教学除了教学时数少,教学手段落后等因素外,还在于教学内容也非常不完善,如内容安排随意性大,内容浅显零乱等。理论教材中一般性的概念原则、意义、和项目常识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学生需要真正了解的、能用于指导实际生活中的体育科学原理、养生保健等方面知识略显不足。这也导致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相应,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体育科学基础知识、指导和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达到终身受益方面收效甚微。

(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第一,师生比例失调。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的日益扩大,很多高校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难以跟上高校扩招节奏,使得师生比例逐年拉大,现有的教师队伍已经无法满足教育部规定的班级人数在30左右的规定,出现了50人、70人甚至上百人一个班的局面,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热门项目师资不足,冷门项目师资过剩。由于高校多数教师专长都是田径、三大球、武术等传统项目,新兴项目、受学生喜爱项目教师比较缺乏,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有的教师由于开设课程新颖时尚、受欢迎程度高,选课学生爆满,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由于专业重合或其项目学生缺乏兴趣(比如田径、体操),选课学生寥寥无几,不能正常开班授课而被迫待岗,这不仅导致教学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也会降低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场地器材的不足给教务部门排课难度加大。教学场地、器材是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人均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场馆的生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4.2m2的要求,导致学校教务部门根据教学场地和器材安排课程的难度加大。

其次,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给上课时间带来了影响。由于体育课程需要较强的身体运动,一般会产生一定的疲劳。如果体育课安排在上午1~2节,势必会影响学生3~4节课的精力与体力;如果安排在下午7~8节课,又难免会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产生冲突。此外,由于上课时间是由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在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情况下,上课时间选择就显得更为紧张。

(四)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问题

师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高校在全面实施“三自主”教学后,由于存在热门和冷门课程的原因,为了均衡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所担任的课程并非自己的主修专业。因此,这些教师不仅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上都存在一定不足,而且在教学中也会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改进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在我国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确定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立作用。健康的身体是人的认识、理想、情操、道德等软件依靠的载体,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把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明白身心健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磨炼意志,培养自己的拼搏进取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实践,学生体验到尊重、合作、理解、责任、宽容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并形成稳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进行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应按学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体育文化素养都能得到提高和增强。健身性和技能性项目如健美操、球类、舞蹈等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体操、田径等竞技性和体能性项目,这是因为健身性和技能型项目难度小、易掌握,同时健身、乐心的效果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体能性项目大多内容单调无趣。

(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学校的各种条件制约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及教学能力也制约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只要我们能够遵循体育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一定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程中来。

(四)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当前,高校应当充分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对新时期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善,以适应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对运动场馆建设、器材布置要与学校实际情况、校园文化相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场馆建设及相应体育器材的引进要合理安排,从宏观上做到有效控制,使育场馆、器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保证“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与学生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高校要拓宽师资补充渠道,培养教师的“一专多能”,同时严格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同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加强体育科学教学内容研究,努力培养层次高、数量足、素质好的教师队伍,为顺利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提供充分的教师资源。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6.

[2]宋旭.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

[3]项立敏,张青.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7.7.

(王玉栋: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王然芬:石家庄二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