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 武建锋 姜 奇 李晨光
浅谈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
郭庆祥 武建锋 姜 奇 李晨光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该“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看到了精品课程建设对自己的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积极行动起来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本课题组开展《普通逻辑》精品课程的建设最早是在2004年,从最初的课题组组建,到课程的申报,到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再到现在的课程的维护已经7个年头。期间我们也走过弯路,遇到过挫折,但正是这些弯路与挫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单打独斗,它需要高校各方面的支持与协调,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才能系统化、规模化,多点开花,以点带面,最终提高全学校各系部的课程建设水平,建设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足,这些不足极大的阻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
随着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品课程的建设理论方面,很少有学者关注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问题。我们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是在一个高校之内进行的,无论从人员配给还是资金资源的保障上都不能脱离了学校,同时课程的建设不能脱离了该课程所属专业的整体建设。因此我们认为,在关注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理论的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方案。因为,只有在高校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下,精品课程建设才能顺畅发展,才能与专业建设相协调,与学校建设相协调,才能可持续性发展。
许多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各专业的事,直接把建设任务分派给各个专业。各专业只能以一己之力进行课程建设,无论从人力上还是资金上只能自己解决,这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涉及到众多要素,要实现“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单凭一个专业是很难实现的。比如“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人才的引进,特别在高职高专院校,还需要引进相关行业专家加入课程建设队伍,这需要学校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需要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投入大量的经历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方法的选取与教材的改良,如果学校不提供相关的科研时间与科研经费,教师是很难完成任务的;“一流教学管理”更是要求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就要求学校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通过对2003-2009年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调整的状态,它在某些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不仅在评审说明、指标划分、主要观测点、评价标准上有区别,在各指标的权重分布上也存在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同时也说明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评审指标体系正随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实践的深入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这就要求各课程组加强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学习,并不断加深对精品课程实质内涵的认识,而要做好这一点单凭一个课程组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各高校应由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召集专门的学习讨论会,共同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讨论评审指标内涵,把握评审指标变化趋势,最终形成对精品课程内涵的最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校内各课程组统一了认识,把握了精品课程内涵,才能形成切实可行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在本课程组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有科学规划才能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和起到示范辐射作用,而这一规划应站在全校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高校在进行统一规划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规划要体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二是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分层推进;三是注意精品课程与其它课程和课程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专业和学科中的分布;四是建设的课程应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五是客观分析课程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六是要体现课程总体规划和内部各要素规划的一致性,体现具体目标的规划和教育思想规划的同步。
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这不但体现在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更主要的体现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上。一个单一的课程组是很难拥有这样的技术手段的,这就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统一投资,组建专门的技术支撑机构,为各课程组提供技术支持。比如我们在浏览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是就发现,该校的各科精品课程无论是整体风格、栏目设计、课件制作还是课程录像都保持了风格的高度统一,这和该校的统一的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目前该校已通过国家级精品课程高达8门,他们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各个学校应该学习的。
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维护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就要建立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在经费方面,高校可参考教育部和教育厅资助经费数额,按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将精品课程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按级别投入建设资金,这样各课程组可以从校级精品课程做起,为今后的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打下基础。在政策上,高校可以通过提高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系数、优先推荐精品课程申报教学成果奖等形式,鼓励教师建设精品课程、讲授精品课程;还可以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评分标准。通过政策激励,吸引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获得精品课程的称号是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和取得发展的新起点,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它的示范辐射作用,因此必须强调建设的创建和巩固的全过程,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各学校可以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自身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精品课程的检查和评估制度。比如,组织专家定期开展精品课程的检查、评估、验收工作,通过对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跟踪检查,掌握课程建设信息,并据此对学校的精品课程开展新增、淘汰、整改等管理活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技术手段、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理念等多个方面,它不单单是一个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它更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工程。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从而最终实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朱于平等.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高职会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第1期。
(郭庆祥 武建锋 姜奇 李晨光: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