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哲学视角

2011-08-15 00:45曹竑楠王雅洲王健
大家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书画书画艺术道家

曹竑楠 王雅洲 王健

中国书画的哲学视角

曹竑楠 王雅洲 王健

中国书画的艺术创作,其讲求的是意境,给人更多的是联想,可以说中国人更注重抽象的理解,这也正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深刻的内涵。中国书画艺术高度的表现性、抽象性和写意性,来源于它同哲学的自觉联系、例如中国水墨画它摒弃自然界的五彩之美,而以单纯朴素的墨色,渲染出世间万事万物的另一番别致情貌。其奇异之处,正如王维《山水决》所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究其原因,就在于水墨画的简朴,体现老庄哲学“道”的自然之性。《自然是老庄哲学概念“道”的基本特性,“道法自然”则是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水墨画正是体现了这种“自然”属性,正如荆浩《笔法记》所言:“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是非因笔。”此创作心境与艺术旨趣,与道家思想实质,可谓异曲同工,共出一辙。《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就是要求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这种强调在自然与精神间建立一种和谐化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

那么“道”面前的和谐理念可以从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人合一、万物齐一之思想里面自然导引出或看到。老子《道德经》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老子认为宇宙的原本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和盾对立终归要统一的。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就中国书画意境形成而言,也与道家思想息息相关。北宋时期的苏轼、文同、米芾等。他们将中国书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自我表现的工具,强调主观感受的流露,技法上则注重写意,追求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和作品的天然志趣。他们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强调“心源”与“造化”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两忘的境界。北宋画家郭熈在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中,主张画家要以“林泉之心”去“身即山川而取之”,即以审美的眼光、虚静的心胸,去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并由此构思创作。唐人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的正是这种创作意境。这种意境与道家和谐思想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通过中国道家哲学思想来分析和谐之美,通过中国书画艺术所表现的哲学精神来理解它的形式,正如中国书画艺术中的和谐观念源于古代人的世界观,即世界存在着必然性的和谐秩序,又逐步为更为广泛的绘画艺术体裁所表达,从而创造出中国书画艺术之和谐,即社会和谐的审美意象化。诚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句名言:“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是人类的智慧学。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范式正在重构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吸取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执其两端取法乎中”等辩证和谐思维的营养,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弃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代之以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全面、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美学深刻领悟了“天人合一”思想与智慧,并创造性地将之发挥由天至人的审美体认模式和以人合天的审美体验模式的双向运动中,从而实现了人生境界、哲学境界与审美境界的高度统一。故而宗白华先生盛赞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和谐思维作为一种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的和合辩证法一脉相承,体现了特有的东方智慧,同时,又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传统和现代、历史和现实的内在契合。在传统中国书画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可以从哲学的辩证思维的角度去分析中国书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当代艺术家们通过老庄哲学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今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欧洲著名文化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经说过:“艺术和社会处于一种连锁反应般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这不仅表示它们总是相互影响着,而且意味着一方的任何变化都与另一方的变化相互关联着,并向自己提出进一步变化的要求。”中国书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归根结蒂表现为对个体的精神作用。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既是社会的一个分子,同时也是社会的对立面,因此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个体的建设,人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关心和明确关于自己生存意义的设定,也就是要确立自己生存信念的基石,这是人优化自己崇高追求的目标,它具体体现为对“真”、“善”、“美”这三种终极价值的不懈追求。而艺术作为人的情感表达的“美”的形式,其文化价值既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构建美的事物同自身的某种以恰当性为校准的利害关系,而只是为了精神上的“快乐”。因此,当我们社会的人都能将生活审美化、艺术化,都能拥有精神“愉悦”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会拥有坚实的基础和充盈的内容。而道家的和谐思想在当代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为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推动当代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智慧。“和谐”理念的提出,正是当今人类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中国正在日益走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和平与发展成了国际社会的主题,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生态平衡、协调发展,正预示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复兴。在现实世界中,种种与人类整体的文明进步相矛盾的不和谐音符的存在,表明创造和谐社会的紧迫性,而在创造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高度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艺术思维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可以发现道家思想的痕迹,它已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国书画艺术不仅对于美化环境,提高环境品质增强文化艺术氛围有显而易见的作用,而且对于传递友爱、和谐的社会意识,塑造和谐的生存空间,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通过艺术地即审美地把握世界,即通过中国书画艺术传播的这种特殊方式,人才能在形象创造和鉴赏中让生命力超越现实生存,体悟深沉而丰富的人性,实现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从而不断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提高素养。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广阔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背景下培养造就艺术人才,与在浓郁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培养造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才,两者是和谐互补、相得益彰的。这是既有利于人才的智商情商全面协调发展,又有利于科学与艺术、人类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曹竑楠:河北建材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王雅洲:河北建材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美术基础、艺术设计教学。王健:河北建材学院,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精神文化框架下的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书画书画艺术道家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常州留青竹刻中的“黑白灰”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李小宁 书画艺术
郭群书画艺术
关于出版第四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会刊的通知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岳世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