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建构
——剖析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视角

2011-08-15 00:45陈艳蓉
大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功利精神艺术

陈艳蓉

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建构
——剖析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视角

陈艳蓉

一、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及不足之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激励下,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获得飞速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幼儿艺术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不足的一面。不足方面表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许多“异化”现象:

首先是教育对象即幼儿被异化:第一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与自身分化,他屈从于老师权威的指导,完成规范的艺术操作,诸如标准的舞蹈动作、范本的绘画描慕、严格的音乐指法、精确的发声练习。因此他感受不到愉悦、快乐,感受到是乏味、痛苦。他不是与艺术的同一而是与艺术的分离。第二幼儿在“望子成龙”的观念与市场经济功利指导下的家长那里被工具化。因为就家长来说,一个成才的孩子可以光宗耀祖、增辉门楣;一个成才的孩子可以立足社会、养家糊口。一个幼儿园甚至以艺术特长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如果没有给家长、社会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效,毫无疑问,它会被家长抛弃、社会淘汰,这就是市场经济竞争的规律。那么艺术教育的成效何在呢?在幼儿的艺术成才上:唱歌的能唱歌、绘画的能绘画、跳舞的能跳舞,而且不能仅仅体现在“能”字上,更要唱得好,画得好、跳得好,要充分挖掘其天分、展示其才能,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下,幼儿园教育把幼儿当成了幼儿园光亮招牌、获得竞争胜利的工具。

其次是幼儿艺术教育本身被异化而成为非艺术化:第一幼儿艺术教育智育化。儿童心理学等研究成果表明,幼儿智商发育在人的智商发育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幼儿是可以授予知识的。握有这一理论的幼儿园教育在市场经济功利观念的冲击下把幼儿艺术教育变成了幼儿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因为幼儿只有学得了艺术知识、展示了艺术才能,才能给家长、社会一个满意的答案,获得其认可。第二幼儿艺术教育德育化。受传统“德教育乐“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园教育自觉或不自觉把幼儿艺术教育当成了道德的教育,譬如在幼儿的艺术游戏活动中,把没有按照老师规范要求进行游戏的幼儿贴上“不听话”的学生的标签,加以训斥。幼儿园教师的期望是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听话”地完成相应的动作任务,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教学效果。在这里“听话”成了幼儿道德的一个标准。

二、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价值观,以及“游戏精神”的概念

面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思考其“异化”现象。我们认为幼儿艺术教育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功利主义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幼儿艺术教育理论的不成熟和完善,缺乏其本身的价值观念,因此只有树立幼儿艺术教育本身的价值观,才能克服其不足,消除其“异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游戏精神呢?荷兰学者约翰。胡尹青加认为,“游戏精神是从具体的游戏活动中,进而从游戏活动的相似性内容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人们据此进一步指出游戏精神诞生于游戏活动并指导着游戏活动,体现游戏活动的精神特制。它的内涵可开概括为:自由,平等,愉悦,创造,超功利。即:

第一,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游戏为游戏者提供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游戏产生于游戏者本人的意愿,其游戏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场所都是出于游戏者的主观愿望,没有任何外在强迫。游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游戏的内容和形式,游戏的对象。

第二,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游戏的愉悦精神是指游戏给游戏者带来的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幼儿是快乐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其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满足幼儿心理追求快乐的需求。游戏既有享乐的功能又有发展的功能,但是更多是它能够给幼儿带来享乐,获得快乐是幼儿进行游戏的主要目的。

第三,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游戏的创造精神是指游戏是超脱现实束缚的活动,游戏者在游戏中能够进行超越生活经验和常规的约束,进行自由创造。因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自主安排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以竹当马、方木块当肥皂、破麻袋当裙子、树叶子当草帽……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是任何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开放的、无目的、创造的状态正是游戏的灵魂所在。

第四,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游戏的超功利精神是指游戏者为了游戏而游戏没有追求游戏之外的任何功利目的。幼儿在参加游戏时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们之所以游戏是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是没有抱着任何功利目的来参与游戏的。

第五,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

游戏的平等精神是指在游戏面前人人平等,“游戏的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决不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野蛮人、魔怪、异教徒……”游戏中的人都会忽略对方的身份,关注的只是游戏中的角色,在游戏中所有人都一律平等的接受游戏规则的制约。“谁不遵守游戏规则,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只有游戏者平等参与才能把游戏进行下去,否则,一场策划良好的游戏就这样给人为地破坏了,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

三、如何运用“游戏精神”指导幼儿艺术教育

现在来探讨游戏精神价值观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第一,幼儿艺术教育给予幼儿幸福圆满的艺术生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幼儿把艺术当一点、手段高一点,他生活的内容就丰富一点、深一点。但幼儿不会为了手段而追求手段,“当下的手段是什么就是什么,他就要求这么多,这样的手段于他是圆满的,这样的生活于他也是圆满的。”幼儿艺术教育不排斥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因为生活要靠知识的积累、技能的传授,但幼儿艺术教育不是纯知识、技能的教育,不能挤掉幼儿艺术生活的完整性、满足性。总之,幼儿不因艺术教育而感到乏味、枯燥、痛苦,而是感到新奇、有趣、快乐、艺术是幸福的,生活是圆满的。

第二,幼儿艺术教育是内在、本真、主动、无主体的教育。幼儿艺术教育没有外在的功利目的,它强调幼儿艺术活动的内在价值——养成幼儿的精神世界、养成幼儿的精神能力。幼儿的艺术渗透存在于幼儿的精神世界中:他虚构、想象、创造艺术,这一切都是内在的精神活动,也是天然本真的精神活动。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时,“就沉浸在艺术活动的世界里,没有想着在这世界之外还有什么,也没有什么能够把他从这世界里拉出,直到外来的干涉降临或艺术活动结束为止。”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幼儿养成其精神世界、精神能力。

第三,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由、平等、愉悦、创造、超功利的教育。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由的:虽然说艺术教育有它的规则性要求,但幼儿有选择艺术活动形式、内容、时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随意的、无序的;幼儿有艺术活动的自由,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幼儿有艺术想象的自由,“海龟天上飞、飞鸟水中游”,凡荒诞都可以成现实。幼儿艺术教育是平等的:老师与幼儿之间不是指导与服从、规范与受制的关系,而是引导与帮助、促成与共生的关系,是“无主体”的关系。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是创造的:当给予幼儿选择艺术活动的形式、内容、时空创造了他当下的生活内容,当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想象时就发挥了他的创造力,构造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找到的完美的精神世界。幼儿艺术教育是超功利的:它不在乎是否培养了一个艺术人才,而关注是否给予了幼儿幸福圆满的艺术生活,养成了幼儿的艺术精神世界和艺术精神能力。幼儿当下快乐、幸福、健康地生活是最重要的,至于未来的生活就让未来评判吧。

尹青加,成穷译.约翰著.人——游戏者[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陈艳蓉: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功利精神艺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