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11-08-15 00:45:37尤洪林
大家 2011年1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教育

包 卓 尤洪林

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包 卓 尤洪林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渐进过程。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变迁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这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完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乃至于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因此,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问题,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实效性

在教育对象上,以人为本的观念淡薄。任何教育都应以人为本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键性教育,所以在教育施行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们殷切期望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弘扬人的主体性。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说是比较模糊。一方面对学生提出较高的政治要求,过分强调最高理想的灌输,希望每个学生都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把对少数优秀分子的高标准要求,扩大到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导致知行分离;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学生死读书本与社会脱节,更多进行的是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教育,而较少进行现实社会政治思想教育,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方向性不明确。

多年来,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展开的。课本内容也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与社会现实相差较远,学生难以找到科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交集,更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学生信仰危机。从道德观念看,大学生呈现出了多元的价值观念。他们大胆接纳新观念,在中西道德观念的激荡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在交融中丰富发展。这些内容尚未纳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中来,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对21世纪人才的要求。

教育对象、目标、内容的不断变化,迫切要求着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随之变革。由建党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转化给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的头脑,并使学生相信、深信、坚信,以致灵活运用指导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致正确看待和理解当今世界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各种现象,以致辨别身边的善恶美丑等等,都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复杂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思想变迁,开放与发展带来的不仅有积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带来了拜金、利己、实用主义等等侵蚀人们精神领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年轻有朝气,往往更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在大倡反腐工作的今天,可以说,腐败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十分严重。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基础,理想信念教育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刻不容缓。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更重视经济而忽视政治,甚至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牵制政治,世界政治格局进而呈现多极化。出国的留学潮、务工潮、技术移民潮无不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的“渺茫论”、“悲观论”也应运而生。当人权问题、就业问题、社会福利问题成为人们的议论焦点时,许多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已经模糊,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变化中,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用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文化与信息再无国界地域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广播、电视、杂志、网络早已使文化信息多元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各种思潮的涌动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的是非审美乃至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学校教育者与家庭教育者层次同样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不容忽视。大学生获取文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

二、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不仅是高校教育者的责任,而应当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共同研究与开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

(一)正确把握并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遵循一下四条原则:一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源,只有坚持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这不仅是理想信念教育应把握的原则,而且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任何教育都应围绕着教育主体展开,理想信念教育更不能例外。诚然,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参差不齐,对是非判断、价值取向等有着明显的差异,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功利意识和知行背离倾向。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的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性。因此,在网络传媒及社会环境日益引起人们贯注同时,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我们更要牢牢把握。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已写入教材,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已有的相应的改动,当然写在书本上的文字是无法改变的,那么科学理论的正确理解与传授就要靠教育者们来实现。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

个人存在于家庭,家庭存在于社会,社会家庭对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有赖于全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家庭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善。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理想信念教育呼唤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友爱教育的回归,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理想信念教育呼唤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提升,抵制黄、赌、毒不法行为的扩散;理想信念教育呼唤家庭温暖与责任的升温,抵制钱权交易、冷漠相向的迷雾式生活氛围。努力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政治导向正确、主旋律突出、内容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开展社会性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教育与管理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传媒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成为必然。网络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充分利用网络,将传统教育内容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因势利导,协同教学,在网络中交流思想。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促使大学生自愿、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完善学校的红网建设,利用帖吧、论坛、心理咨询等网络空间,真确引领和输导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和完善。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1]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叶中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1.

[3]罗国杰.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包卓:长春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尤洪林:长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军体部体质监测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篮球。)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