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书志 方芳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罗曼•茵格尔顿的现象学美学为接受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茵格尔顿(Roman Ingarden,1893-1970)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哲学,但是他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更具有理论性成果,并且为接受美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本文意在对茵格尔顿对接受美学理论的贡献进行述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茵格尔顿有关“接受”意向性的提出,未定性结构,具体化与具体化形态。
罗曼 茵格尔顿的著作是接受理论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正如他本人1930年在其著作《文学的艺术作品》所写:“文学及艺术作品为他提供了最完美的研究对象,文学及艺术作品拥有纯粹的意向性。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研究纯粹意向性对象的存在方式的基本结构。而无须受制于从真正客体性的思考中生发出来的暗示。”
“意向性”是现象学文艺理论术语,为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首先使用。胡塞尔认为,人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并以其为目标的,意识活动的这种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意向性”。后来茵格尔顿将胡塞尔的论点运用于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行为。创作活动应理解为作家艺术家意识的意向性向外部世界投射和构建的过程,通过这种投射和构建,被作者的经验和想象改造并重新组织的世界才能显现出来。
正是茵格尔顿对“意向性”概念重新赋予新的含义,提出了鉴赏者在“作品”意义和价值体现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鉴赏者的“接受”问题,鉴赏者是如何接受作品,并在接受过程中主动参与,进行自己的意向性投射,即再创造的。这里鉴赏者“接受”观念的提出为后来接受理论的提出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持。
茵格尔顿在解决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构成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未定型结构”这个概念。他将作品分为了四个层次和两个不同的维面,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第一个层次包括文学的“原始材料”,“语音”和建立在语音之上的语音系统。第二层包涵所有的意义单位,不管他们是单词,句子还是复合句构成的单位。第三与第四个层次包括再现的的对象和这些对象得以显现的图式化方面的内容。这四个层次的整体构成了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第一维面。第二维面,时间维面由文学作品中含有的句子、段落与章节的系列组成。这些层次和维面形成一个框架或“图式结构”,有待于读者完成。茵格尔顿写到;“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未定之处,以作品中的句子为基础,我们无法说出一个特定的对象或客观的场景是否具有某属性”。正是作品的这些未定性,才使鉴赏者在接受“作品”的时候,会去主动性的填补这些未定性的点,进行再创作。
换句话来说,一切客体都具有无限的决定因素,认识活动本身无论如何也不能发现所有特殊客体的每一块决定因素。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的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单位和意义方面的意向性投射。茵格尔顿对作品未定性结构的提出为接受理论支起了框架。他解释了为什么艺术作品可以具有历史性,因为作品无数的“未定点”等着一代又一代的接受者去填充。接受者正是因为“未定点”的存在才能在其接受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接受才变得至关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总是与文学作品相互影响。茵格尔顿认为读者的认识在作品的所有层次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阅读中最重要的是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本文的图式化环节。茵格尔顿将其称为“具体化”。
狭义上,具体化指任何“补充的确定”,即是指任何读者填补未定点所采取的介入。在具体化中,读者有机会实现他们的幻想。因为读者个人经验、心境和其他所有的偶然性都会影响每一个具体化,所以即是是同一读者的具体化产物,也不会存在两个分毫不差的具体化。广义上,具体化是指:潜在因素实现的结果、感知单位的对象化、以及将某一既定文本中的未定点具体化。
具体化形态“本身的存在”以读者“相应的经验为条件”,并且由文学作品共同来决定。因而任何作品的具体化形态都是无数的,自然作品本身也就千姿百态。也就是说具体化形态使真正的作品中具有了审美价值。“具体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作品未定性而提出的。在接收过程中,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接受者主动性发挥的过程,将未定点具体化产生新的“作品”,实现再创造。
茵格尔顿提出的纯粹意向性、未定型结构、及具体化观点正是接受理论核心观点的先驱。茵格尔顿将作品视为纯粹的意向性。他是作者意识的产物,但对于接受者而言,作品是客观的,接受者会对作品进行意向性的投射,形成接受者的意识。那么在形成新的意识的过程中,作品本身多维结构中的未定性,正是作品意义所在,不同的接受者进行具体化的方式、内容也不会相同。英格尔顿这三个美学理论观点的提出为接受理论中的接受及接受过程做了强有力的支撑。
[1]罗曼•茵格尔顿.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逻辑学和文学理论的边缘研究[ M ]. 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
[2] 姚斯和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M ]. 周宁,金元浦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欧仁尼•伏克.茵格尔顿的诗学[ M ]. 北卡罗莱纳大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