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伍
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更是充分地愉悦和满足自己心理的过程,审美效能始终表现在文化活动的全过程中。所谓审美就是人们对自然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的感受和领悟。群众文化的审美效能的含义,是通过群众文化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和内容,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予人以情绪上的激动、感觉上的快适以及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人们对事物美的领悟往往是在群众文化的参与中产生的,心理学告诉我们,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世界的,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本性,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美的享受的需要也就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而这种需要,激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动着人们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群众文化也就成了满足这种需要的最简便的方式。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往往通过自我参与把理想、愿望、意志、智慧、才能、力量等,物化到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文化活动中,并通过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韵、旋律等群众文化构成要素的组合运用,对群众文化客体进行美的领悟和自我享受。群众文化的审美效能即由此而生。
首先,群众文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理上的愉快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所谓美感,是美的对象在人的情感中引起的愉悦和满足,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规律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参与者审美的过程,总会使参与者产生各种心理体验,产生一种迷恋倾倒的愉悦心情,引起强烈的情绪共鸣而产生美感。但是,这种美感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快感,也不同于社会道德性的理性快感,而是生理快感和理性快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直接感受美的对象,也可以通过对丑的揭示体验自己需要的美。人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能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即使是揭示丑恶事物的文化活动同样也让人得到某种心理满足。所以,群众文化使人产生的美感是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心理体验。其次,群众文化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改变人们的审美态度。毋庸置疑,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对参与者的审美心理影响很大,如它的颜色、形状、线条、声音等要素以及渗透其间的各种思想内容,都会使参与者的感受力(感觉力、知觉力)、表象力、想象力、思考力(知性)、情感力以及某些潜在的无意识意向受到影响,从而在不断地参与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通过对群众文化的感知、想象、理解与意向、情感相配合而产生的审美满足或愉快的情绪体验,也不断得到充实,从而丰富了审美经验。
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人的感觉是美感的基础,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源泉。根据这个观点,群众文化的审美活动的过程可以构成这样的递进关系: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客观存在——人的感觉器官的参与——审美感觉的形成。因此,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如线条、形状、色彩、节奏、音韵、旋律和思想倾向性的内容等,是刺激人体感觉器官产生心理活动的审美对象,人是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的审美主体,也就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通过对审美关系,即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信息性意识关系。如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经验等,把参与者的审美意识输人到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中,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从而使参与者获得愉悦感受——美感。而这种审美过程的完成,使审美情感得到充实,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又为更高阶段的审美过程作了准备。由于群众文化的审美活动不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参与者与社会,感性与理性交错复合,循环往复,呈螺旋式发展的社会心理过程。当人们欣赏时装表演、书画摄影展览,参加舞会、卡拉OK、各种知识竞赛,参与舞龙、踩高跷、赛龙舟、跑马、斗牛、叼羊、玩魔术等等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产生愉悦。在群众文化的审美心理活动中,还始终伴随着联想活动。真实生动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触动参与者相应经验的贮存区,于是就产生了联想。例如人们参加热闹非凡的传统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往往会触动人们的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使人们不会仅仅单纯地去感受各种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对这些形式和内容进行想象推理。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这种联想,使自己看到了与自己有关的经验,产生了更强烈的美感,这种联想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联想过程中进发的美感共鸣,如由联想诱发的或愉快或痛苦的情感,—般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人们参与的群众文化审美活动,始终影响着参与者的情绪,受到审美熏陶,也理所当然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