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才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是创作者在形象思维活动中,改造记忆表象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是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共同规律。舞美设计师如何在设计上勇于探索、不落俗套。设计出美轮美奂的舞台视觉效果,就必须要强化想象的动机与目的,加强舞美专业设计想象的应用能力锻炼:
(1)从自由想象到舞台场面想象的转化。酝酿阶段的想象是自由、无拘束的,可以是随意性的形式。而构思阶段就要将它引向舞台画面或演出场面的形式转化,向一定的演出条件投合,有大致的舞台规格设想,将想象的可塑性与舞台的假定性相结合。从模糊感受到清晰地勾出场景的草图;从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空间的立体构成,制作简约的模型,从空间结构入手进行艺术构思,同时考虑戏剧动作、舞台支点、舞台调度等戏剧因素。由于戏剧的综合因素很多,一时难以面面俱到,初期的草图与模型可以对有些方面有些忽略,但要在不断充实、修改的过程中,逐步地全面起来。
(2)从局部到全局的反复推敲:每个设计方案的构想都有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凝聚和分化的过程,并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逐渐呈现方案的完整性。
在构思的初期,出现在构想中的形象,如果出于对某个别场景的想象,则应以它的基本格式,试用于其他各场,并逐步扩展为全剧的景物造型的主要形式特征。如果是出于对全剧的总体造型的概括,则应把它分化到各个场景中去,生动的整体构思,可以带动局部,但要努力使局部成为有表现力的个体单元,达到整体的有机性与个体的多样性的统一。一些场景的生动的局部构想,可以组合与扩展成为生动的总体构思,但必须保持整体风格的统一。
由于戏剧各个场次的规定情境、舞台调度等有着千差万别,所以经常出现适用于某些场次的构成形式,很难适用于其他场次或个别场次;生动的总体构想,也会对有些场次难于适应,就会在构思中出现难点,对难点要千方百计去攻关,或克服局部艺术处理上的难点,或修改总体构想以适应这些局部。而解决难点的过程也要权衡利弊,进行取舍。在二三个设计方案的比较研究的进程中,会有一二个方案达到较为完整的理想境界的。
(3)从文学形象到戏剧形象的不断生发:戏曲剧本是演出艺术的文学基础,它以语言、词汇的组合来刻画人物、描写景物提示未来演出的设想,这些语言、词汇本身是没有形象性的,但都在描述形象,引发形象感的功能。这种形象感都要通过读者的感知、想象才能产生,它存在于读者脑海的“再造想象”之中。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修养不同,其再造想象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文学形象有很大的模糊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作为戏剧二度创作的演出艺术,不论是人物造型、景物造型,还是演出形式,都是具体形象的创造,都是可视、可感的视听艺术,要将剧作所提供的再造条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舞台形象,研究文学形象与舞台形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其转化的创作规律,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孙浩然先生对舞台美术功能作了“状物、叙事、抒情”的概括,确实是具有民族色彩的简练归纳。如果把状物理解为展示景物,叙事理解为展开事件,抒情理解为抒发感情,基本上符合前文的舞美三要素。
体味戏曲剧作在戏曲词句中的比兴、引喻,激发创作者的机敏的联想,甚至产生夸张、变形等超越现实的形象,对形成新颖的艺术构思,往往是重要的途径。但又不能轻视或抹煞剧作中的理性分析、逻辑思维的因素,它对于检验、丰富深化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都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一般说设计构思以感受剧本为起点,从强烈的创作情绪冲动为开端是比较有利的。但如果初读剧本的确没有引起情绪的激动,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阅读者对于剧作题材过于熟悉,如《红楼梦》、《水浒传》这类名著改编的剧本,很难有新鲜感,另一种情况是剧本的确没有深刻动人之处,或阅读者对剧作的内容或人物缺乏共鸣或不感兴趣。对于第一种情况还可以发挥阅读者初读《红楼梦》、《水浒传》原著时在记忆中的感受为起点,即回忆初读小说时的印象以开启想象的闸门。第二种情况,可以更换剧本,如属于阅读者一时未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但对题材、内容在理性上还可以接受时,也可以从理性的分析剧本开始进行创作构思。朱光潜在《文与辞》一文中,谈到“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的问题,他认为:“‘因情生文’的作品一般人有时可以办得到,‘因文生情’的作品就非极大的艺术家不能办到。在平地起楼阁是寻常事,在空中架楼阁就有赖于神工鬼斧。虽是在空中,它必须是楼阁,是完整的有机体。为初学者说法,脚踏实地最稳妥,只求‘因情生文’,‘情见于辞’,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作高一层的企图。”
所以,在特殊情况下的舞美设计,可以从理性开始,也可以从形式人手,然后作情感因素的发挥与填补,以理性生发感性,形式灌注感情并深化内涵,在借题发挥上做文章,比一般创作难度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