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瞬间发生并出乎意料的事件,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常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恒常性存在状态遭到破坏或发生断裂,造成或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人员财产伤亡,危及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因其恒常性的突变以及难以掌控的影响,往往成为媒介关注和报道的重点,而对其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又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民主、开放程度,以及对民众知情权的重视与尊重。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Stephen Fink)借助医学上的术语,将危机分为爆发期、延续期、解决期等三个生命周期,并认为危机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媒体应该在把握不同生命周期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传播手段,才能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日本NHK电视台就紧紧抓住事件不同生命周期的特征,采取了相宜的报道策略,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展现出他们报道突发性事件的实力,赢得了世界传媒界同仁的好评。
突发性事件在爆发期,具有瞬间性、偶然性、变动性以及危害性等特征,容易导致信息不畅,使得流言广布,社会陷入恐慌与混乱。此时,媒体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初期,NHK电视台就紧紧抓住突发性事件的初期特征,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第一时间承担起披露消息、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
突发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因突发变动性容易导致流言传播。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曾总结出一个流言传播的公式:R=I×A,其中R是Rumour,即流言、谣传,I是Important,即传布主题与相关人员的重要性;A是Ambiguous,即传布主题证据的含糊性。他们认为流言散布的广度与该主题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I)和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A)具有正比例关系。由此可见,消除流言、避免社会恐慌的关键是消除信息的“含糊”,让民众尽快知晓突发性事件的真相。在日本大地震的爆发期,NHK电视台的播报不仅堪称“神速”,甚至有某种“未卜先知”的能力:在日本大地震的前一分钟,正在直播日本议会的NHK电视台果断机敏地向议会现场播报气象局发布的地震预警,紧接着发布“行动指示情报”。两分钟后,震源、震中、地震强度和震级等较为详细的信息发出。随即,他们开始用包括中文在内的5种语言连续播出灾情报告,向国民和在日本的外国人提示避难信息,第一时间将大地震的消息送到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承担起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其惊人的新闻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以及镇定有序的运作力,赢得了世界媒体同行的赞叹。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及时把握事态的严重性及可能对公众造成的影响,是媒体在事件初期的报道重点。日本大地震发生后,NHK电视台的记者迅速出现在事发现场,不仅通过航拍、现场体验式报道以及大量的监控录像资料展现地震及海啸对城镇、乡村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还以“权威发布”的方式报道了地震的规模、强度以及影响的范围等,让人们在灾后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全貌。不仅如此,NHK还向日本民众和在日的外国人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信息”,使他们知晓这一突发性事件的危险性,并采取相应行动,正确发挥了引导受众和控制舆情的作用。
审时度势、顾全大局是危机传播中的重要原则。3•11大地震发生当天,日本各大媒体基本上都还在围绕菅直人的政治献金丑闻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但地震发生后,NHK等几乎所有日本媒体立即放下对菅直人内阁的政治追责,全力报道地震灾情。这时,NHK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哪些地方又发生了几级余震,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面对地震如何自救等及时有效的信息。尽管在灾难最初发生时,部分主播和前方记者在荧屏上的声音也略有颤抖,但看得出来,他们都尽力保持了克制。触目惊心的死亡、呼天抢地的号哭等所谓“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也几乎全部被“屏蔽”。报道“有信息量却不侵犯个人,有数据而不煽情,有各种提示却不造成恐慌”,这些都有效避免了观众太大的情感波动,减少了恐惧和逃避,大大促进了灾后的社会稳定。
在突发性事件的延续期,情况有所稳定,局面有所控制,公众开始逐步感受到突发性事件对生活和心理带来的冲击,情绪波动较大,同时政府部门也开始提出解决方案。这一时期,NHK一方面继续关注大地震后的事态发展,报道政府作为;另一方面自觉承担起缓解公众心理压力,及时传递信息,发挥社会动员的作用。
日本大地震后又引发了核泄漏等突发性灾难事件,但是日本媒体没有慌乱,而是着眼于突发性事件中期最为关键的救援工作,自觉发挥信息桥梁作用,强化媒体的服务功能。这一时期,NHK电视台开始全面深入地报道灾区的救援情况,对灾民在避难所的饮食起居、生活需求等细节进行了深入播报,客观上对政府的搜救、物资派发等救灾组织工作起到了协助作用。为了让灾民及时了解亲友情况,他们甚至特别推出了“家人平安与否”的平安情报发布。另外,出于为那些无法看到电视报道的人们考虑,NHK电视台还决定,与视频网站“Ustream”、“Yahoo”、“nikoniko视频”合作,将他们的电视新闻在网络同时播出,为大家带去最及时的资讯。在NHK自己的网站“NHK On Line”当中,还新添了搜索避难人员的功能。
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之后,NHK又滚动发布核泄漏的有关数据和进展,并向公众发布《防止核辐射污染须知》,还通过动画形式向人们解释风向风速对核泄漏的影响,搭建了一个公共信息平台。
相反,这一时期,对于首相亲临现场视察等新闻,NHK并未全程跟踪,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因为这并非公众最迫切了解的讯息”。
媒体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应该立足人与生命的主题,报道内容与手段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值得一提的是,与我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电视媒体的习惯做法不同,NHK在对这次大地震的报道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任何“血腥场面”。这家电视台的工作手册中明确规定,在报道遇难者时,绝不直接展现死者的惨状,而尽可能展现其生前微笑的照片。NHK前会长海老泽胜二将这种规定解释为对生命的尊重。他说,曝光死亡无疑会带来“二次伤害”,而所谓“二次伤害”,是指“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相关人员的新闻采访行为或报道中,对受灾、受害人群及其亲属造成的身体与精神伤害”。其实,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血腥画面只能产生恐惧,却无助于灾后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的重建。而从人文性角度分析,灾难降临后,受害人及其家属在那段时期的心理和情感都非常脆弱,特别需要得到人们的怜悯与关怀,而不是对着媒体回忆痛苦的经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NHK在对这次灾害的报道中,很少用煽情的配乐、催人泪下的镜头语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地震救援、提醒、服务等“朴实”的信息,主持人以及现场出镜记者也基本上没有失态,话语平静,而这种“平静”恰恰是当时遭遇到巨大心理创伤后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NHK此时的“克制”恰恰是一种公共责任心的体现。
人类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监测、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诉求。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把媒介的环境监视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雷达”。监视环境讲究准确、客观和及时,这是大众媒介报道新闻的起码要求,否则,人类社会就可能陷入舆论危机。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网络等新兴媒体上出现了不少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例如,地震是由于日本进行秘密核试验失败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泄漏将会导致海盐稀缺,等等,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恐慌与不安。针对这一情况,NHK电视台在报道灾情的同时,也以专家访谈的方式向公众详细分析了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等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部门采取的应急措施,让公众即时了解真相。
在这次地震灾害的延续期,日本民众最关心的莫过于核泄漏威胁。对于政府和相关部门信息发布不够主动及时,NHK和其它很多日本媒体也一反前一阶段对政府尽力配合甚至全力支持的态度,开始追问和批评。当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藤本孝等官员在电视上向国民鞠躬谢罪时,场下记者却大声逼问核电机组堆心是否会熔解。最初,藤本回答“目前尚不清楚”,记者再度大声吼道:“把话说清楚了!到底会不会?别含混言辞!”最后,藤本不得不坦白,“情况是严峻的”。对此,NHK一位负责人表示:“与政府主动迅速的信息公开一样,第一时间的到位报道也同样重要——当政府支支吾吾时,媒体的穷追猛打,往往能让国民平静地对待消息,哪怕是坏消息。”
在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期,灾情逐步得到控制,救援工作渐近尾声,公众对事件的了解日益增多,政府和个人也都在努力走出突发性事件的阴影,并开始灾后重建工作。不过,这一时期,人们的心理创伤还没有熨平,社会仍然处于悲痛之中。此时,将受灾者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展现给公众,吸引社会关注,促进赈灾和灾后重建,以及对事件本身和救灾情况进行反思,是媒体的应尽之责。NHK就是按这一规范运作的。
“一旦灾害结束,政府要发布危机状态结束令,但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灾后的心理干预与救助。”NHK电视台在日本大地震后期报道中立足“灾民重生,灾区重建”的理念,全面跟踪报道灾区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和细节,直观地展现给世界。那一期间,NHK用大量篇幅报道了灾民在避难所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心理感受,受灾后的各种应激反应,寻找失踪亲朋的焦灼,对死难亲人的追思;他们的饮食起居、医疗防疫等情况,甚至连厕所的设置等,都有详细报道。通过报道,可以唤起公众对灾区更多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可以给受灾者以心灵的安慰,增强他们重新开始新生活的信心。
对政府的灾后重建工作,NHK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例如,菅直人内阁削减本年度国家公务员薪水10%作为灾后重建资金;灾民临时安置房的建设;政府如何增加就业机会,帮助灾民度过难关;核泄漏发生后如何重塑国际国内对日本农产品的信心,等等。这些报道不仅及时地反映了灾民各方面的需求与愿望,同时也巧妙地维护了日本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着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一举一动。
突发性事件进入结束期,对灾害本身及救灾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利于政府和全社会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面对灾难时更加成熟。在这一阶段,此前因顾及国家利益一直保持克制、避免指责政府的NHK,开始对政府救灾组织不力,尤其是对福岛核电站的处置失误进行严肃的反思与批评,对政府的核能开发与利用政策、突发事件的应急体制、国民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都进行了重新审视。很多报道十分尖锐。比如,他们曾以《政府的危机管理令人胆战心惊》为题,严厉指责政府没有及时公开相关信息,让因相信政府说法认为核电站安全而没有及时避难的居民茫然失措。这些报道,对政府改进工作、保障公众权益无疑都有积极意义。此外,在这一时期,NHK还针对此次抗震救灾中的薄弱环节,向国民传授了防震救灾的各类专业知识。
突发性灾难事件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它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声势浩大的影响,集中而尖锐地考验着政府和媒体的决策与应变能力。在对日本3•11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NHK电视台根据灾害不同的生命周期选择了恰当的报道策略,步步推进,手法老到,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为救灾和重建作出了贡献。有中国媒体人甚至评价说:“NHK顶起了救灾半边天。”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批判吸收NHK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略,可以促进我国传媒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