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殿是我国砖石建筑的杰作。它不用寸木只钉,无梁无柱,为券洞式,全部用砖石垒砌而成,具有防火、防震的功能。无梁殿的建筑形式流行于明代,由于采用砖石建造,虽然历经年代久远,饱经时代沧桑它们却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关于明代无梁殿的比较研究,大致从明朝初期、中叶以后的无梁殿建筑展开比较研究。明朝初期无梁殿建筑用厚重的外墙来抗衡筒拱所产生的水平推力,明中叶后改后墙为厚壁柱,在结构、功能和节省费用方面有明显的进步。明朝初期无梁殿外墙面上平整简洁,砖筑券顶建筑的外表还没有模仿一般木构殿堂的做法,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受木构建筑的影响日趋显著,主要体现在外观、细部装饰的模仿方面。
针对江苏省内具有典型代表的五座无梁殿,文章从其年代、保存状况、使用功能、形制大小、外貌特征、建筑装饰风格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关系从而定位各座无梁殿的历史地位。
隆昌寺无梁殿建造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位于铜殿两侧的双无梁殿,左名文殊殿,右名普贤殿。两殿形制大小相同,均为单檐歇山顶,全用青砖砌叠而成,外形则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分上下两层。殿平面为长方形,面阔(3间)7.62米,进深(2间)5 .62米,高约4米,为明代所制最小无梁殿。在两殿的次间各有楼级,砌在夹墙内,均为17级 ,宽0.6米,仅能容一人上下楼梯。两殿下层正立面辟一门二窗,都是圆拱形,门窗头上雕刻有二龙戏珠和云纹等。上层的门与下层相同,上层的二窗为长方形,窗内为球文格眼,以砖制成。殿立面全部用垂莲柱,正面4根,两山下层各3 根,上层各2根。柱端两旁有雀替、华版、额枋及斗拱等。上层外部平座栏杆、裙版和垂莲柱等都镌各种纹样,细部雕刻精美。这两座无梁殿屋顶的坡度很小,屋檐出檐较短,屋角起翘亦不高,在形式和手法上与北京北海的无梁殿相似,但在艺术造型与雕刻工艺上更胜一筹。无梁殿、铜殿于1956年和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扫葺无粱殿记》载,该殿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正统(1436~1449年)时,殿中祀三大佛,两旁塑二十四诸天像,并藏经于殿内。嘉庆(1796~1820年)间、道光十一年(1831年)均曾修葺。太平天国时,灵谷寺是清军江南大营的所在地,寺内建筑均毁于兵火。仅有砖结构的无梁殿保存下来。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高22米,内部结构由3个拱券组成,中券最大,跨径11.25米,墙体浑厚,结构坚固。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1928年,国民政府以无梁殿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殿,名曰"正气堂"。 无梁殿内四周墙壁上嵌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110块,铭刻了33224位阵亡将士姓名。
灵谷寺无梁殿
无锡保安寺无梁殿坐落在无锡市南门外伯渎港,原名秽迹殿,因殿内壁龛中,原来曾供奉1尊香樟木雕“秽迹金刚”像而得名。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记载,保安寺初建于梁大同(535~546)初年,是无锡历史上著名十大刹之一。由宋至清该寺屡兴屡废,惟明代嘉靖年间(1537-1551)所建的无梁殿岿然独存。整个建筑为了防火、防潮、防蛀,全部用细砖垒砌,不用一钉一木,不施梁柱,并纯以砖券顶。该殿原为3间2进,每间1券,侧面2进各为1纵列式大筒券。明间设门,东、西次间辟窗,皆呈拱形。现仍完好保存正中一间两进,面阔8.24米,进深14.35米,高约7米。东、西次间于1958年拆毁。在5座无梁殿中,保安寺无梁殿是唯一保存不完整的建筑物。1988年无锡市文物管理部门修葺了残存部分,并于四周新砌古式围墙,用以保护。
开元寺无梁殿是开元寺现在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此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因御赐藏经而建阁供奉,垒甓为之,故又名“藏经阁”。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两层重檐楼阁式,面阔(7间)20.9米,进深11.2米,高约19米。该殿的正立面,上下皆开5座拱门, 东西山墙楼层正中各设拱形窗一扇。上层明间南北拱门上方有汉白玉横额,分别镌楷书“敕赐藏经阁”和“普密法藏”。下层明间及两次间拱门上亦有横额, 刻有“修多罗”(中)、“毗奈耶”(左)、“阿毗昙”(右),为佛典三藏总目“经”、“律”、“论”的梵文汉字音译篆书。各间左右有砖砌半圆倚柱,上檐柱端以垂莲小柱出跳,柱下以精美的石雕须弥座承托。两侧的雀替、华版、额枋等均仿木结构形制,二层平座栏杆,雕以海棠、卷叶、荷花净瓶及扎花等,图案典雅,工艺细腻流畅。无梁殿内部为券洞式砖结构,不用一木,以达防火要求,并采用多样的拱券顶。上层顶端有精巧雅致的八角形砖砌藻井(当地俗称鸡笼顶),四壁嵌有明代章藻手书《梵网经》和《华严经》石刻。殿顶及腰檐铺盖绿间黄琉璃瓦,与青砖墙面组成柔和的色调。在江苏的五座无粱殿中,开元寺无梁殿的最大特点是蔚为壮观,结构缜密,砖雕精美,为古代砖砌中的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开元寺无粱殿与中外闻名的盘门、瑞光塔(建于宋代)相倚相望。每当夕阳衔山时,霞光西照,塔、寺金碧璀璨。
苏州开元寺无梁殿
1、 在建筑年代上看。灵谷寺无梁殿建于明初,是五座无梁殿中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无锡保安寺的秽迹殿建于明嘉靖年间,其建筑年代早于隆昌寺无梁殿,苏州开元寺的藏经阁的建于明万历46年,略晚于隆昌寺无梁殿。
2、 从保存现状看。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是五座无梁殿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无锡保安寺的秽迹殿是五座无梁殿中保存不完整的建筑物。
3、 从使用功能上来看。隆昌寺双无梁殿主要供奉普贤、文殊二位菩萨;灵谷寺无梁殿原来供奉的是无量寿佛,现在名曰“正气堂”,里面供奉辛亥革命烈士排位,已被赋予新的意义;秽迹殿原来供奉秽迹金刚;开元寺藏经阁原来主要用来供奉经书。
4、从建筑特点上看。灵谷寺、开元寺无梁殿较隆昌寺无梁殿建筑屋顶级别要高。隆昌寺无梁殿为单檐歇山顶,灵谷寺、开元寺无梁殿则为重檐歇山顶。隆昌寺无梁殿、保安寺秽迹殿无梁殿通身都用青砖砌叠而成,而灵谷寺、开元寺无梁殿屋顶均是琉璃瓦。由于灵谷寺无梁殿建于明初,因此它与明中叶以后建造得无梁殿风格不同,出檐较大,隆昌寺无梁殿及开元寺无梁殿的出檐较短,屋角起翘亦不高。
5、从内外部建筑特点上看。隆昌寺两殿形制大小相同,为明代所制无梁殿中最小无梁殿,并且一处有同式的两座无梁殿这在全国是独有的。两殿下层正立面辟一门二窗,都是圆拱形,上层的门与下层相同,上层的二窗为长方形,窗内为球文格眼,以砖制成。隆昌寺一层、二层内部结构基本一样,室内无雕刻装饰;开元寺门窗稍多,建筑结构较隆昌寺复杂:正面正中开拱门三个,左右各置拱形窗,在上层相对位置开拱形窗5个,明间是明窗,其余是假窗。殿内上下层各分为三大间,用纵横砖砌卷筒结构,二层明间采用斗拱承托八角形的砖制藻井的穹窿结构,四壁镶嵌明代章藻手书《梵纲经》、《华严经》石刻;灵谷寺无梁殿内部结构由3个拱券组成,中券最大,灵谷寺无梁殿是江苏五座无梁殿中形制最大的砖石建筑。秽迹殿由于保存不完整,现只剩正中一间两进,其相互比较的作用不大。
6、从建筑装饰上看。开元寺无梁殿砖雕艺术最精美、隆昌寺题材内容最丰富、灵谷寺外墙面平整简洁,气势最宏伟。
7、从屋脊造型艺术上看。隆昌寺、开元寺、灵谷寺无梁殿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致,均为吞脊龙吻,吻尾外弯。正脊装饰相互比较来看,灵谷寺无梁殿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为喇嘛塔,这使灵谷寺无梁殿正脊装饰造型最为独特;开元寺殿顶饰有琉璃游龙牡丹花卉和宝瓶造型,其雕琢无不工细精巧,正脊造型丰富且精致;隆昌寺正脊则饰简单的花草纹连续纹样,比较前二者略显简洁。戗脊装饰相互比较来看,隆昌寺与灵谷寺无梁殿装饰内容一致,而开元寺则以佛教造像装饰。例如隆昌寺无梁殿与灵谷寺无梁殿都饰有角兽及仙人,而开元寺戗脊上则塑有四大天王立像。
8、从建筑的外墙面装饰上来看。隆昌寺与开元寺的无梁殿在运用仿木构件作为立体装饰上,符合明代无梁殿建筑仿木殿堂样式的规律及风格,例如都运用垂莲柱、雀替及斗拱等作为立体或半立体装饰,外墙面以砖雕装饰成繁复华丽、意蕴悠长的吉祥化的装饰风格。而灵谷寺无梁殿由于建于明初,建筑装饰风格不同于前两者,略显简洁大方、雄伟浑厚。
9、从建筑装饰题材内容上来看。隆昌寺无梁殿的题材内容于其它四座无梁殿中是最丰富、吉祥寓意最为广泛的,其次当属开元寺无梁殿,最后是灵谷寺无梁殿。而工艺制作上面开元寺无梁殿最为精致。隆昌寺无梁殿基本上都是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出现,诸如龙纹、凤纹、锦鸟、麒麟、鹿、兔、喜鹊、鹭鸶、羊、猴、虎、鱼、花草、云纹、卍字符等祥禽瑞兽、花鸟虫鱼及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文字砖雕。表现形式有单独式构图、赋有吉祥寓意的组合式构图等等。苏州开元寺的藏经阁也是以传统装饰纹样出现,例如海棠、卷叶、荷花、牡丹、净瓶、扎花、游龙等花卉器物图案和少量龙纹装饰图案,图案典雅,工艺细腻流畅,砖雕工艺以水磨青砖出现,打磨的相当细致,雕刻工艺水平甚高,这显得隆昌寺无梁殿工艺水平稍逊一筹,灵谷寺无梁殿仅利用斗拱来作为建筑装饰,整体上感觉平整简洁、浑然大方。
总体来看,江苏省五座无梁殿中,灵谷寺无梁殿最为庄严宏伟,苏州开元寺无梁殿最为精致工巧,隆昌寺双无梁殿装饰内容最为丰富。由于至今研究无梁殿建筑的文章少且简单,这就让各地无梁殿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加上本人对中国古建筑的钟爱,一直以来对无梁殿有着些许好奇与揣测,直至有机会亲临其境,慢慢体味无梁殿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想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带动对无梁殿建筑的研究与探讨,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1]钱澄宇. 江苏的五座无梁殿.江苏地方志,2006(2):36~37
[2]朱小平,朱丹.中国建筑与装饰艺术.第1版.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尚洁. 中国砖雕. 第1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4]张道一,唐家路. 中国古代建筑砖雕. 第1版.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高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第1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