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红
话剧表演艺术本身就是话剧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成果,话剧表演历史就是话剧表演的思维的科学发展史。从表演方面看,理论是重要的,但关键还是实践。表演,首先要接触表演元素。表演元素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这是不能以个人意愿来改变的。作者已经写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了。而里面的情节发展,人物、人物关系都已确定。如果要改变,必须通过全剧组的一致认可才能改变。所以说,表演绝对要根据规定情景来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我们要将作者给予的文学本子分析好,分析透,自己根据规定情境进入角色创作。如果你不了解剧本内容,不知道剧本的事件、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角色的塑造一定是苍白的。
话剧表演不外乎语言和动作,动作也有两种:1、外部动作(即形体、肢体动作);2、内部动作(心理动作)。
内心里一样有动作,一样在运动。在话剧表演中,如果只有一个外部动作的话,就显得很假。所有外部动作,都是根据内心的情绪而表达出来。一个人欣喜的时候会如何?总是蹦蹦跳跳的。找不到自己东西的时候还会有这种蹦蹦跳跳的动作吗?情绪不同了,形体动作也就不同了。
很多时候,演员都不会为人物设计形体动作。实际上,设计出来的小动作往往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这种动作必须符合人物的情绪。在塑造角色时,经常出现演员凭着一时的心血来潮或片刻的冲动之情任意在舞台上“塑造形象”,忘记人物内心情绪,结果使人物塑造得不伦不类,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我们知道,话剧表演是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生活的再现,但绝不是生活的重复。任何好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形象都是经过艺术家的精心选择,千百次的艺术加工、提炼,才能取得话剧表演的成功。
想像对表演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是不可能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首先是情感体验,也就是把演员的“我”变为角色的“我”,这是舞台上形象真实的前提和基础。在话剧表演中,“情感体验”早已被认同,并且成为一大“传统”,因为我国的话剧艺术,受前苏联斯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影响,作为斯氏体系的核心内容“情感体验”,在我国影视与话剧表演中,已占据“统治”地位。
其次是制定并实施表演方案,包括角色的性格基础、角色总谱、各种表演手段的运用、“动情点”与“闪光点”的具体安排,这就是想像,而且要想更多的背景材料。
交流有很多种。
1、同对手的交流,同观众的间接交流。舞台表演可以依靠剧场中观众的专注,依靠与对手的交流、刺激,靠规定情境的不断推移使自己的情绪线不断向前发展,而对手的反应又可以反过来刺激自己,从而使这种交流变得活生生。一个不随意的眼神或小动作,其感染力往往胜过演员精心设计的一个动作。这种交流与艺术修养、思想修养、生活知识积累、艺术技巧的磨砺以及对被反映的客观事件与人物的熟悉,认识的深刻程度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和一个不存在的对象交流。这个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个戏。
3、和自己交流。这在生活中也偶然会有(自言自语),在戏里就更多。将心里想的东西说出来,舞台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台词。
交流是相当重要的,如和对手交流,就可以刺激对手,对手接受信息后,大家的合作会更加默契。作为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有交流,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演员是很怕交流的,一望人家就觉得不自然。实际上,一般我们日常沟通都是要靠眼神的,不一定是从头到尾望着对手,除了眼睛的交流,还有心的交流。这可以是一种感觉,真正表演的人就懂得用眼,望和不望,都可以有其特别的效果。但都要有心的交流。通过眼神,表现出人物关系,表现出对对手的态度。
话剧以说话为主。由于舞台和观众有相当的距离,就必须要求演员声音要放大,让观众听清楚,还要求表演上在生活化的前提下适当夸张,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是影视表演,就可以比较自然,但是在舞台上就不行了。又要小声说话,又要让观众听到,这就需要技巧。舞台表演的夸张必须是生活化的,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观众是不会认同的。
台词要求“抑扬顿挫”,顿就指停顿。舞台上的台词要注意艺术加工。重音,有很多时候也容易被忽略。所谓轻重是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在重音的地方要加强,突出,但不要把其他部分弱化。
戏剧是通过朗诵、哑剧结合而来的。多些朗诵,这也是话剧表演中相当重要的过程。语言也很重要,台词要清楚,口音要正(某些需要用方言的角色另当别论)。这样,对角色的塑造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