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纯
慢性高血压病是是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具有病因复杂,病程漫长,可导致器官功能丧失和残障,其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有低龄化趋势。慢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可以通过社区健康管理来预防和控制的。
高血压是指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按血压水平分为1、2、3级。收缩压≥140 mm Hg而舒张压<90 mm 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 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临床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也可以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附表 我国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遗传、精神紧张、肥胖、食盐过多、情绪激动等危险因素有关,并通过其影响血压调节功能。
2.1 肥胖 肥胖者进食热量过多,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肥胖导致钠潴留,减少尿钠排出,增加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因而使血压升高。
2.2 盐摄入量过多 水钠潴留可使小动脉血管平滑肌肿胀、管壁增厚、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
2.3 过量饮酒 激活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外周血管对加压物质的敏感性增高,引起血管收缩。长期饮酒可使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下降。
2.4 遗传因素 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认为高血压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现已发现一些与高血压有关的基因缺陷。
2.5 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压力常使患者采取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后者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有关。
2.6 情绪 突然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激烈的情绪反应还可
以使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升高,甚至发生脑出血的危险。
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管辖区的282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家庭管理,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其中男168例,女114例;年龄30~80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4.1 心理护理 大量研究资料证实,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激动和焦虑或郁闷,有些患者虽然无并发症,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和个体特征,进行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特点,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态。提倡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娱乐等文化生活,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向别人倾诉心中的困惑,得到同龄人的理解,促使其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应激能力,避免突然的情绪激动,造成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4.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控制高血压的基本方法之一。高血压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清淡饮食。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黑水鱼等。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类食物,新鲜蔬菜每日500 g左右,水果每天100 g左右,杂粮类如玉米、燕麦、荞麦等。注意补充钾和钙,如绿叶菜、鲜奶、新鲜水果、豆制品等,每日钠盐量不超过6 g。戒烟限酒。睡前忌饮浓茶和咖啡,以免影响睡眠,导致血压升高。
4.3 运动健身指导 适宜的运动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还可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利于血压控制。帮助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动的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包括有氧运动、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游泳、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一般可在清晨或晚饭30 min后进行,以不感觉疲劳为宜。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 min即可,可根据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及气候条件等而定。长期坚持康复运动,有助于血压稳定下降。
4.4 扩大调查范围有资料显示,从低年龄组开始预防效果更好,以往大多筛查范围都在30岁以上的人群,而忽视了18~30岁这一人群,从高血压一级预防的角度来看,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加强随访,去除可能伴随的一些不良因素,对防治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等并发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5 自我监测血压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对于非精神焦虑者,应教会患者及家属在家中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正常值,养成自我监测血压的习惯。测量血压时应做到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定时间,应在服降压药后2~6 h测血压,并将监测结果做好记录,有利于评价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患者若无条件在家测血压,嘱其定期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测量血压。还要定期监测血脂、血糖、心电图的变化。
4.6 坚持合理用药让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能自觉遵医嘱服药,要详细告知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疗效,强调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加药或突然停药,并了解药物的副反应,当出现副反应时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养成每日晨备好当日药,分别放人小药杯中餐前服用的习惯,提醒患者在服药期间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的晕倒或跌倒等意外。
4.7 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通过宣教使患者对治疗和康复充满信心。使患者有信心通过家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坚持康复锻炼,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8 健康教育讲座指导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入户健康调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从而查出高血压患者,并进行登记。举办高血压病知识讲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康复保健知识是降低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鼓励患者及家属互相交流经验,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信息系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实施随访管理。
4.9 预防
4.9.1 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高血压知识,提高人群保健意识,健康生活方式,建议35岁以上者每6个月至少监测1次血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9.2 定期对辖区人群筛查、建立人群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患患者群开展社区高血压危害的教育,指导正确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指导,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疏导心理情感,协助制定饮食方案、计划运动类型和强度,教会患者观察和测量血压的方法。
4.9.3 高血压患者在家保证充足的睡眠,提供舒适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保持心态平衡和情绪稳定。血压平稳阶段提倡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文艺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4.9.4 针对个体定期预约与随访,建议患者即使自己监测血压正常,也应按期到医院检查身体及重要生化指标,密切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减少高血压对机体的损害,减少疾病残障,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的平均患病率为11.8%。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以损害几个主要脏器为主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这些都是高血压病的晚期表现,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延续,摆脱了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护理工作者要细心观察,全面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资料,全面评估,制订健康档案,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加强慢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对控制高血压,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